浙江“活雷锋”23年救助阳信4个家庭
10月15日,浙江诸暨市学雷锋标兵蔡勤地把包含深情厚意的2000元现金汇给了阳信县信城街道办事处纸坊村三胞胎困难家庭张建国。这是连续23年来蔡勤地在阳信资助的第4个困难家庭。
>>从小饱尝苦难 对受苦人存同情心
蔡勤地,浙江省诸暨市中学的一名普通职工,是诸暨市学雷锋标兵,十佳新闻人物。1960年,蔡勤地出生在浙江省诸暨市陈蔡镇下蔡村。那年头,正是农村最困难的年代。还在蔡勤地童年时,母亲就去世,把五个儿女都抛给了当教师的父亲。那时,全家六口人的生活来源,都靠父亲那点微薄的工资支撑着。蔡勤地从小就饱尝了太多的苦难,对受苦人有很大的同情心。
1981年,蔡勤地顶替父亲参加了工作,被分配到离家几十里外的小东乡中山村学校工作。上班第一天,蔡勤地看到通往学校的山路崎岖,路面坑坑洼洼,师生行走不便,下班后便用食堂的废煤渣把路面铺得平平整整。
以后,蔡勤地几番调动工作,现在已在诸暨这座城市里上班,已远离中山村近50多公里,但他仍然牵挂着中山村的父老乡亲,牵挂着由自己创办的阅报栏。直到现在,他仍每年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1000元,为村里订上几份报纸,在当地有“活雷锋”之称。
>>10块钱的汇款单 一寄就是八九年
1990年5月1日,《法制日报》刊登了一篇笔者写的题为《一家遭不幸,全村来支援》的消息。文章叙述了阳信县阳信镇夏家村村民赵秀芝患病多年的丈夫、公公相继去世,欠下了2000多元的债务。赵秀芝上有70多岁的婆婆,下有7岁的儿子,生活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蔡勤地看完这篇报道后,自己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为了提高赵秀芝生活的信心,他就以“诸暨一团员”的署名给赵秀芝汇去了10元钱。其实,赵秀芝的情况被新闻单位报道后,全国各地的汇款单像雪片一样向她飞来。但这些人的汇款单有的坚持了5个月,有的坚持了8个月……只有以“诸暨一团员”署名的10元汇款单从那年5月份开始一直延续……最终,蔡勤地的善举引起了浙江团省委和诸暨团市委等有关部门的重视。根据汇款单上的邮戳,经过多方打听,“诸暨一团员”就是诸暨中学的职工蔡勤地渐渐明了。
1994年2月初,蔡勤地连续汇款到阳信抚慰孤孀的事情感动了当地党委、政府,向蔡勤地发出邀请函,请他前往阳信县作事迹专题报告。蔡勤地正好也准备借寒假的机会去探望赵秀芝一家。当年2月19日,蔡勤地辞别妻儿,带着200多元的学习用品赶往阳信县。蔡勤地一直救助赵秀芝到1999年脱贫。
>>难舍梨乡情结
先后捐助4家庭
在救助赵秀芝一家的同时,从1998年开始,蔡勤地还救助了阳信镇小刘中心小学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王莹茹同学,替她缴纳全部学杂费,至到王莹茹同学的家庭脱贫,蔡勤地才停止救助。2005年新学期刚刚开始,通过笔者在阳信替他找了第三个救助对象――阳信县第二中学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王明才,直到他大学毕业,考上了军校。
但蔡勤地难以割舍自己的梨乡情节,今年11月15日,开始了他在中国鸭梨之乡――山东阳信救助困难家庭的第4棒接力跑。据悉,蔡勤地救助的张建国一家,夫妻都是农民,上有上了年纪的父母,下有四个未成年的孩子(其中有三胞胎),家庭很困难,如今还住在土坯房里,牛奶成了三胞胎的奢侈品。三胞胎今年刚刚上阳信实验小学幼儿园,学校听说她们的困难后,也给予大力支持,减免了一个孩子的全部费用。远在千里之外的蔡勤地听说后,毅然在自己被朋友骗去30多万,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汇去2000元资助三胞胎家庭,并表示直到其家庭脱困为止。
新闻推荐
□通讯员 商建鹏 李国 本报阳信讯 为充分发挥工商部门服务经济发展的职能作用,促进阳信县中小企业跨越式发展,全力服务我县“黄蓝”经济区开发...
阳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阳信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