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陈德泽阳信敛兑又叫拾摞在阳信就是将散落在地上还有些

鲁北晚报 2011-09-19 17:25 大字

□陈德泽(阳信)

“敛兑”,又叫“拾摞”,在阳信就是将散落在地上还有些用处的东西收拾起来的意思。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不像现在的孩子,放了学在家里做作业,那个时侯,放了学到家,就得拐着个筐上坡,见菜就打菜,见草就打草,见柴火也往筐里拾,任啥往筐里“敛兑”,然后背着满满的一筐“歪了歪了”地往家背。到家了,菜拣出来喂鸡,草拣出来喂羊,柴火可以烧。李德俊是那个时代出生的,到扎咱,李德俊不拐筐上坡了,就又“敛兑”起方言来,这一“敛兑”,还真“敛兑”出一本叫《阳信方言集萃》的书来。翻开看看,咂摸咂摸还真有那么点儿庄稼地里的土腥味儿。

别看李德俊在个整天说着普通话的广播电视局里负着个小摘(责),可他并没有像个别的在单位里负个小摘的人那样“飘”起来,看不起不负个小摘的人,他在庄稼地里的根扎得很深,跟他在一起,没看他有个官架子,没听他说个普通话,张口闭口地道的阳信庄稼话不说,还净往老百姓心里想,心里说,让老百姓听着舒坦。他在《阳信方言集萃》这本书里,大大小小的“敛兑”了小百十个方言,分成“方言故事”、“方言风物”、“方言词语”三类,其实每个条款了他都少不了故事,以故事为载体,搭载方言,用方言的形式说故事,以故事的内容来展现方言。他对这些方言咂摸地十分的透,地地道道,没有一点儿的做作,让阳信人尤其是有了一把岁数的阳信人,看了十分的亲切。

随着人们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随着人们的腰包里鼓了起来,越来越多的阳信人走出了阳信,走出了阳信就不能光说阳信话了。不说阳信话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阳信话人家听不懂,再一个就是说阳信话怕让人家看不起。其实,阳信人还是愿意说阳信话,愿意听阳信话的。阳信人在阳信不说阳信话,在大多数阳信人眼里“刺耳朵”。有一个走出阳信时月亮地还长长着,回来时月亮地就圆圆着的人,他爹见着他问他啥时候回来的,他说“昨晚上”,他爹烦了,一个巴掌打过去说“你坐在碗上,还坐在罐上呢”,于是那人就捂着腮帮子说,“夜来后晌回来的”。李德俊“敛兑”阳信方言的目的是保留着这些方言,让阳信人不忘记这些阳信话(其实,已经有好多阳信话已经被现在的阳信人陌生了)。

任何一种方言是一个地方口头流传的独特的文化,是难以用任何一种拼音或者文字(包括同音字)完整准确的描述记录下来的。1985年笔者编辑《阳信县志》风俗方言一编时,还是请教的滨州学院的一个教授用国际音标注释的,但真正懂国际音标的没有几个人。阳信方言是阳信人千百年来在劳动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特有的、深厚的、独特的文化,博大精深,是河流,是海洋,深得三杆子摸不着底。李德俊书里“敛兑”的不过是阳信方言其中的一小部分。虽然他说他想“义无反顾的将承担起(敛兑方言)这份摘任(责任)”,但这个摘任靠他自己是不行的,因为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摘任,这是每一个阳信人的摘任。

新闻推荐

阳信县国税局开发金属制厨用器皿行业评估模板

□通讯员 张洪顺 本报阳信讯 为切实加强货物和劳务税管理,进一步提升金属制厨用器皿及餐具制造行业的专业化管理水平,阳信县国税局结合预警评估系统的深化应用,自主设计...

阳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阳信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