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村集体如何“造血”

滨州日报 2016-12-01 00:00 大字

张炜

日前,在某村采访时,笔者了解到该村刚上任的村班子干劲很足,正打算修好几条路,但苦于村集体没有收入,资金匮乏,只能等待向上级申请的资金到位。

像这样的村集体“零收入”或“薄收入”的村庄,在滨州市还有一些。由于历史原因,这些村庄没有集体产业,村级收入少,村干部即使想为村民办点实事,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诚然,这样的村可以争取上级的资金扶持,也可以申请项目,由省市县镇提供配套资金,的确能改变村里的面貌,让村民得到实惠,但这绝非长久之计。根本的解决办法,还是提高村集体的“造血”能力。如何“造血”?在笔者看来,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选准带头人。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有思想、有能力、有胆识、想干事的村支书,是村集体能否摆脱困境的前提。好多个村庄的转变也证明,不是村庄没有潜力,而是之前的村干部能力不足。事实上,选择能人任村干部,近年来已成为共识。万事开头难,能力再强,在开局阶段必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这需要上级政府多加支持和帮助,给村干部创造良好的环境。

找准优势。一个村庄无论当前如何贫困,总有独特的优势,或有种植或养殖传统,或有某项手工产业,关键是找准优势、合理定位。这需要仔细调查研究,包括对自身产业和市场需求,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好高骛远。种什么,养什么,加工什么,都要做到村情和市场行情的充分结合。

创新形式。做到以上两点,并不足以成功“造血”。以合适的形式把村民组织起来,凝聚集体的能量,才能把最大的优势发挥出来。举个例子,高新区青田街道东南张村此前多年来没有集体收入,村民有养羊的传统,该村充分利用这点,成立了肉羊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了中润牧业有限公司,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运营。公司以保护价收购合作社的成羊,每年拿出收益的%补贴给合作社,确保社员稳赚不赔。这种形式,使村集体与村民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实现了共赢。

当然,“造血”与争取上级的扶持,并不是一对矛盾。只要是针对村庄选好的项目,精准地申请扶持,“输血”必定有利于“造血”。

新闻推荐

小营街道新形势下狠抓计生工作不放松

本报高新区讯(通讯员段延芬报道)滨州高新区小营街道为推动计生政策落实,坚持多管齐下,开展了大规模、多形式的计划生育政策宣传活动,拓宽宣传面,提高受益面,营造了有利于计生工作开展的社会环境。积极开...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