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的晚年该如何安放? 追随子女跨度到另外一个陌生的城市,没有朋友圈,找不到谈心之人,害怕影响子女生活……本该颐养天年之际,他们——
□本报记者 李栋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故土,主动或被动地奔向另外一个城市寻找梦想。这也让许多老人告别故土,随着年轻人的脚步“漂”到陌生的城市。从故土来到异乡,尽管总少不了乡亲们羡慕的目光,然而,面对陌生的环境,记者发现这些老人总会在心理上、情感上和这个陌生的城市发生着碰撞,孤独、茫然、失落、无所适从,这座城市被动地承载着他们无处安放的晚年。
宅起来的老人
说不出的话
神情木然,整天没有太多话,没有太多精神。这是周边邻居对65岁的张大娘的印象。张大娘老家在滨州,离周村并不算远,她来周村已经有两年时间,她来就是带孙子的。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她要忙着为儿子儿媳准备早饭。等他们都上班了,她的任务就是照顾年仅2岁的孙子。带孩子虽然辛苦,但这也成了张大娘唯一的精神寄托。张大娘告诉记者,孩子睡着以后,她除了洗洗衣服,感觉日子无比单调。“孩子们怕我孤单,就教我怎么看电视机,现在这电视机,咱根本不会用,光遥控器就俩,说是点哪个上网,点哪个换台,咱可没那脑子记。一天到晚的也就孩子们晚上回来能陪你说会话,出去和别人都不熟,就是拉呱也拉不到一块,还是住在农村一大伙子人在一起方便。”张大娘和记者交谈之中,表现出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她表示,自己最起码还要带孙子到上小学,“到时候孩子上了学,就更无聊了,一天到晚就光等着接孩子了。”谈起未来几年,老人言语间似乎充满了迷茫。
和张大娘经历相似,68岁的王阿姨是孩子为了尽孝将她从河南老家接来的,但老人发现自己入城后,由于语言不通,自己变成了“哑巴”。吃也不习惯、出门不认路、没人拉家常,一个人在家别人敲门不能开……种种不适、缺乏安全感让王阿姨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倍感压抑,“真想透透气啊。”老人的一句话让记者也感觉心塞。
在对12名外地来周老人的调查中,记者发现,居然有多达10名老人表示不能适应、不能融入这个陌生的城市,而感觉来城市之后身心备受压抑的也有8人之多。在这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除了子女和孙辈之外,几乎没有认识的人。这也意味着,在城里他们生活的中心就是子女和孙辈。于是,欢笑和幸福的表情下却掩饰不住孤独失落的心情。
住不惯的生活
加剧寄居感
无论是赶过来带孙子,还是被孩子们接来尽孝心,对于身处异地的老人们而言,除了身边缺少有共同语言的“朋友圈”,与子女生活习惯的分歧,也会进一步加剧他们对这座城市的陌生感和抵触心理。
“这里生活就是再好,也比不上咱在家吃糠咽菜心里舒坦,总感觉在这边没着没落的,咋也没有家的感觉。”58岁的宋春兰随儿子已经远离滕州老家有一年多的时间。但是,宋阿姨表示自己的生活习惯同孩子们的新生活格格不入,她根本没法适应。“上厕所要用马桶,感觉真不得劲;我孩子家住13楼,上下楼要坐电梯,一进电梯我这心里头就感觉害怕,而且还头晕,爬楼是直接不可能,吃饭吃的也不习惯……”交谈中,宋阿姨将平时积压起来的抱怨一股脑细数了一遍。
采访中记者发现,除了物质生活上的不适应,在个人习惯和育儿观念上的差别,也在不断加剧老人的寄居感。记者了解到不少来照顾孩子的老人或多或少都与儿媳存在这分歧甚至冲突。“我感觉小孩子不听话就要教训,不能惯着,我有时候扬手打小孙女一下,媳妇就立即爆发出来。为了怕儿子为难,我也只能忍着。我想得很清楚,我就是来带孩子的,等孩子再大点我就回老家了。”谈起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在周村带孩子5年的李程敏大叔告诉记者。另外,年轻一代花钱大手大脚、喜欢熬夜、上网、玩手机等生活习惯也总会与老人不断发生着碰撞。于是,许多老人除了每天做饭、带孩子、睡觉以外,很多时间他们都会趴在窗前,看着窗外川流不息的车辆或三五成群的人堆,心中充满难以言喻的陌生感。
此外,由于跨地区就诊而带来的诸多不便,许多随孩子前来的老人的医药费用难以报销,这也成为他们无法融入陌生城市的制约性因素。“我的户口、医保都在陕西老家,孩子们挣钱都不容易,到处都是花钱的地方,有点小病忍忍就过去了。要是真的花钱多还是得回老家那边。”来自陕西西安的刘卫红老人告诉记者,她和老伴来周村跟姑娘住了不到一年,老伴的腰疼病就犯了,没办法自己只能准备陪老伴回家治病。
陪父母走出“寂寞之城”
对子女们来说,把父母接到城市,是想让他们享受天伦之乐,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记者发现,进城老人的年龄中有一半人是集中在60—70岁,他们主要是帮孩子做家务、带孙子孙女等。50—60岁的进城老人,除了带孩子,他们还有的是给进城打工的子女看店帮忙,也有些从事家政服务、门卫等工作。而70—80岁这一年龄段的进城老人,主要是被孩子接到身边尽孝。
然而,无论是从农村来到城市,还是城市间的跨越,子女们很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老人的内心感受,总认为老人在自己身边就会幸福,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进入一个陌生的城市、陌生的环境,对于老人而言,已经是适应能力比较弱的年纪,而这也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挑战,没有熟悉的乡亲邻里、亲朋老友,语言不通、习惯不同,且不说找到可以说知心话的人,对于他们而言甚至找到可以说话的人都成为了一个难题,而孩子们也在各自奔波忙碌中忽略了老人的感受。于是,老人也就随之出现了焦虑、抑郁、烦躁等心理问题。
如何让进城老人更快地融入城市生活,过得更加快乐?记者认为,老人初入陌生城市,心理上总是难免有些无所适从。作为子女,首先要帮助老人尽快熟悉周边的环境,鼓励老人出去交朋友,并尽自己能力帮助老人认识小区里年龄相仿的老人,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老人能够找到“玩伴”,使之逐渐消除孤独感。而作为子女,也不能只注重给父母提供物质生活条件,其实,对于老人而言,精神的慰藉远胜过对物质的需求,子女和父母同住要注重父母的感受,同时要多陪父母聊聊天,让父母感觉这就是自己的家,而不会有给儿女添乱的负担。让我们用心陪父母一起融入这座城市,一起陪老人走出心中困守的“寂寞之城”。
图①为张大娘和老伴一起看孩子
图②为我区“五老志愿者”表演千人舞蹈
新闻推荐
滨州市政协来我市考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滨州市政协来我市考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记者 蔡相东 报道4月21日上午,滨州市政协副主席商玉昌在潍坊市政协副主席李士来陪同下来我市考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市政协主席董连胜、政协副主席刘传明陪同活动。近年来,我市坚持把文化旅游...
滨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滨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