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孝顺养子:魏东虎

鲁北晚报 2016-11-10 00:00 大字

□市民记者 隋全国

“他不是亲生的,但比亲儿还要孝顺”,在惠民县淄角镇隋家村,村民对魏东虎交口称赞。今年46岁的魏东虎幼年过继到养父家后,几十年如一日,勤劳持家,抚养儿女,尽心尽意地伺候两位老人,赢得了全村人的称赞。

魏东虎落户到隋家村时,养父魏保全当兵复原不久,全家3口人,家里仅有几间土坯房,每年全家就靠生产队分配的300多斤口粮过日子,生活十分艰辛;那时,距离3华里的亲生父母家,人口多、家底厚,日子过得殷实舒适。从小就懂事的魏东虎,把跟随养父生活当成了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没有半句怨言,踏踏实实过日子。

魏东虎中学毕业后,农村实行农业联产承包制,他随家人一起早起晚归,辛勤耕作,眼看着日子一天一天好了起来。同时,魏东虎勤劳能干、善于助人、尊敬乡邻的优良品德,也越来越得到了隋家村乡亲们的认可。经好心人的介绍,他和邻村姑娘喜结良缘,并生有一儿一女。从此,他的肩上承担起了生产劳动和敬老爱幼两副重担。

有耕耘就有收获。魏东虎家里有15亩责任田,结婚后家里的农活主要靠他耕种,村民们看到清晨起的最早的是魏东虎,傍晚收工最晚的还是魏东虎。俗话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农忙季节,魏东虎是日出前就下地劳作,日落后还不能回家吃晚饭。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收的成果,也换来了生活的喜悦。在全家人辛勤汗水的浇灌下,日子越过越红火,破旧的土坯屋换成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添置了农用机械和电动三轮车。隋家村的人都夸魏东虎是个“真心过日子的人”。

常言道,“人生五伦孝为先”,“孝”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被认为是人的一种基本美德。正当家中经济条件不断好转、生活不断改善的时候,2010年魏东虎的养父得了脑血栓,为了治好养父的病,魏东虎拿出了家里的全部积蓄,把父亲送到大医院全力救治。在治疗期间,他不分昼夜的守护在身边,喂水喂药,清理卫生,尽心呵护,几十天如一日,直到父亲去世。父老乡亲见了感动得流泪,都说:十里八乡没见魏东虎这么孝顺的,真是比亲儿还亲啊!

隋家村的乡村医生隋修连告诉笔者:“我们村的魏东虎两口子是孝顺的模范,他俩尽心尽意地伺候走了父亲,又伺候老年痴呆母亲,比照顾亲生父母都上心,请你一定写篇文章在报上表扬表扬。儿女都像他家一样孝顺,天下就成和谐社会了”。

原来,魏东虎的养父去世不久,70多岁的养母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精神恍惚,失言不语,生活不能自理。他与妻子尽心照顾,一有时间就陪老人聊天,帮老人洗头、剪指甲,挑着花样地给老人改善生活,每天还会领着老人锻炼散步。笔者到他家里去采访的时候,村里的人都没有生炉子,可是魏东虎早就给老人生起了煤炉子,让老人的屋里暖洋洋的。魏东虎说:“我觉得老人这辈子不容易,当儿女的不仅给她做些好吃的,更应该给她个好脸色。不管干活多累,我回家总是先看看她,坐在身边陪她说说话,用儿女的笑容温暖老人的心。如果这一点都做不到就枉为人子。”

魏东虎讲不出多少大道理,而是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儿女懂得知恩图报,孝敬老人。几十年来,每当二老生病,他都亲自陪护,端茶倒水,送汤送饭。经常嘱咐妻子、儿女:要关心照顾好老人,更不能在老人面前吵嘴拌架,日常生活中营造其乐融融的家庭气氛,让二老心情愉悦。他尊敬老人、孝顺父母的优良品德不仅感动了周围的乡亲,而且用行动感染教育了孩子,带出了勤奋努力、尊老爱幼的好家风。

笔者见到魏东虎妻子的时候,她正用三轮车带着上初中的儿子看病,怕儿子着凉,她在车上搭起了棚子。妻子说:魏东虎帮助村里的人脱玉米粒去了,给他打电话了,这就回来。在等待魏东虎的时间,笔者发现:他屋里两面墙上,贴满了女儿和儿子的学习奖状,密密麻麻的足有五六十张。从来不善言辞的妻子,指着孩子获得的“学习明星喜报”、“三好学生奖状”、“荣誉证书”如数家珍,喜在眉梢。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在两个孩子的奖状当中,竟然还有一张奖状是淄角镇中学发给父母的,上面写着:“王光花、魏东虎同志:你们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的关心,使你们的孩子在2012-2013学年度,成绩优秀,表现突出,被评为优秀家长。”这张奖状说明:魏东虎孝顺的是父母,感染的是儿女。

笔者追问魏东虎:在孝顺父母方面你为什么做得这么好?他被问得脸红脖子粗,半天也没有说到正题上。当笔者走出他家大门时,看到魏东虎家的院墙上画着一幅宣传画,画上醒目地写着“感恩亲人”四个大字。看到这四个大字,笔者感悟到:感恩亲人----就是魏东虎孝顺父母的动力,就是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的源泉。

新闻推荐

247省道惠民段徒骇河大桥实现合拢

本报讯(记者王蓓蓓)11月15日,日照交通发展集团滨州项目传来捷报,247省道惠民段徒骇河大桥工程,终于顺利实现合拢。S247乐胡线惠民县城至里则镇改建工程第二标段由日照交通发展集团承建,其中徒骇河大桥...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