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铁路巨子陈西林
1909年10月2日,首条由中国人独立修筑的干线铁路——京张铁路胜利通车。前来观礼祝贺的广东省代表朱淇,豪迈地宣称:“今者,詹陈两君独运匠心,筑成此路,可谓能与中国人吐气矣。”修筑京张铁路时,詹天佑担纲总工程师,陈西林任副总工程师。陈西林与詹天佑携手合作,配合默契,共克时艰,为中国近代铁路建设创造了光辉业绩。
少年英才锋芒初露
陈西林(1867年—1946年),字荫东,原名敬翰,山东惠民县大年陈镇大年陈村人。
在故乡大年陈村,乡亲们还习惯称他“陈敬翰”。
陈西林的爷爷叫陈遵典,是勤劳踏实的庄稼人。因持家有道,陈遵典时代陈家已是当地名门大户。
陈遵典育有一子,名唤陈祖道。陈祖道生四子,陈西林排行第二。
陈家重视教育,家风纯良,子弟彬彬有礼,粗通文墨,是“耕读传家”的忠实信仰者。传统中国社会,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
陈西林的大哥陈敬龄,常年居住在大年陈村照管祖业。邻里街坊的风评中,陈敬龄人品颇佳,是有名的“好好先生”。陈西林早早外出求学,村内流传的故事很少。据惠民县史志办办公室原副主任王剑介绍,光绪元年(1875年),8岁的陈西林入本村私塾开蒙读书,学正统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光绪十三年(1887年),20岁的陈西林考中秀才,让陈家大大喜庆了一回。不出意外,陈西林将在科场博个功名,希图光宗耀祖乃至封妻荫子。但清末风雨飘摇、列强环伺的局势,让许多年轻人萌发了放弃科考、投笔从戎的救国梦想。
陈西林也给自己规划了未来,他立志要从军报国。
光绪十五年(1889年),22岁的陈西林考录北洋武备学堂,两年后学堂考核优等,赏给六品功牌。但因身体素质欠佳,无法胜任军队要求,陈西林进入新设的铁路工程科就读(铁路工程科聘任德国铁路专家,教授20名中国学生)。两年后,陈西林学满毕业,考列优等,赏五品顶戴,领毕业文凭,被李鸿章派往北洋铁轨官路总局实习。
在北洋铁轨官路总局锻炼两年后,28岁的陈西林经津卢铁路(由天津经丰台至卢沟桥的铁路)督办大臣的调派,在留洋归来的詹天佑工程师指导下帮办勘测及工程事宜。
詹天佑留美归来,为当时国内最顶尖的铁路工程专家。陈西林有幸跟随詹天佑,学习认真刻苦,自然深得詹天佑的赏识。不久后,陈西林就成为詹天佑颇为倚重的得力助手。
投身京张献计献策
自办京张铁路消息一传出,国人振奋,奔走相告,而外国报刊却讥讽“中国造此铁路之工程师尚未诞生”。
外国报刊敢如此断言,依凭的是对京张铁路沿途山川地势的判断。京张铁路自丰台至张家口,全长201.2公里,共设14个车站,工程穿山越岭,异常艰难。詹天佑在与友人书信中即言“中隔高山峻岭,石工最多,又有7000余尺桥梁,路险工艰为他处所未有”,特别是“居庸关、八达岭,层峦叠嶂,石峭弯多,遍考各省已修之路,以此为最难,即泰西诸书,亦视此等工程至为艰巨”。就连当时的欧洲强国,也视京张铁路为畏途,更遑论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了。
京张铁路难在穿越高山峻岭、沟壑叠嶂的燕山山脉。其中最困难的路段则是从南口至八达岭一带的关沟段,不单地势险峻,坡度亦很大,为铁路越岭之关键。詹天佑在日记中记载:“由南口至八达岭,高低相距一百八十丈,每四十尺即须垫高一尺。”过大的坡度增加了施工难度,不破解此难题,中国人自修京张铁路的豪言终将沦为笑谈。
被委任为京张铁路总工程师后,詹天佑深感责任重大,他首先想到的是收罗铁路建设人才。
詹天佑决定把陈西林调来。
1905年5月,詹天佑在《京张铁路初测报告和预算》中写道:“……当前最重要的是调来工程师邝景阳、陈西林、沈琪和……尽最多地提供工程方面的学员。”1905年7月1日早,詹天佑面见直隶总督袁世凯,直接要求“请立即调用陈西林”,袁世凯随即应允。
7月19日,陈西林来到天津见到詹天佑。7月20日,陈西林被任命为京张铁路帮工程师。
陈西林随即被派往工程状况最复杂的青龙桥段,对詹天佑初定的三条路线加以详勘。
陈西林到达目的地后,立即率工程技术人员,背着标杆、经纬仪,冒着生命危险,在悬崖峭壁上定点、制表。陈西林白天翻山越岭,晚上则伏在小油灯下绘图计算,有时一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甚至通宵不寐,终于测出比较理想的施工线路。陈西林随即以英文写给詹天佑书信一封,邀请詹天佑尽快赴该处查看。詹天佑在8月1日的日记中略带兴奋写道:“接到陈西林来信说,他已测量另一条路线,从青龙桥绕经黄土岭后到达小张家口,从那里到炮上附近与原测路线联接,他邀我前往察看……”
3日后,詹天佑到达青龙桥观察比较线。第二天即8月5日,詹天佑日记即记载:“经过各种方案进行研究后,我们决定将原测路线稍加延长”,即“由原测路线走进经过黄土岭路线的入口,然后再退出,走向原测路线去往八达岭”。这样“使路线升高到与117测站相同的高度。我们用此办法,可使八达岭山洞的长度由6000英尺缩短到3000英尺”。从而为政府“约可节省10万银两”。这就是被后人津津乐道的“人”字形路线。由于线路设计巧妙实用,不仅缩短工期,节省经费,而且成功解决了全线越岭的关键问题。
路线勘定后,整个工程紧锣密鼓地展开。1905年10月2日,中外瞩目的京张铁路在丰台开始正式修建。詹天佑和陈西林自豪地宣称:“修筑京张铁路的工程师不仅已经出世,而且现在存于世也。”
展修张绥一尘不染
京张铁路通车后不久,政府决定展修张绥铁路,以期与京张铁路连成一线,建成西北铁路大动脉。
张绥铁路修建之初,詹天佑任总工程师,陈西林为副总工程师。一年后,詹天佑调任粤汉铁路总工程师,陈西林负责张绥铁路的修筑。不久,辛亥革命爆发,列强停发来自铁路的“奉利”,张绥铁路资金难以为继,工程被迫停工。因为政局动荡,整个铁路工程修修停停,进展非常不顺。
1917年,陈西林51岁,精力早不复当年。但得知张绥铁路即将复工的消息,他还是抖擞精神,勇敢挑起重担,任京绥铁路总工程师兼工务处处长。
任总工程师期间,他倡导上下团结齐心,不畏艰险,为国争光。
张绥铁路择线,因为路况复杂费了很大周折。但陈西林发挥他尤擅测绘的专长,让张绥铁路施工按期铺开。据陈西林在京绥铁路通车典礼演说词上的发言,可知当时修路之难:……北路因出口上坝,坡度太陡不宜筑路,张绥择线,应测中南两路比较择用。初勘往返,中南两线,测得中路;东半有鹅岭坝,西半有老爷坝,均属非常艰险。坡度太陡,不宜筑路。
各处都有“不宜筑路”的路段,陈西林带领众人勘测6月之久,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合理的路线:
南线取东半段,由张家口到大同,中线取西半段,由丰镇至绥远,中间的连接线则从大同修到丰镇。虽然二者间相距百余里,但有河流相为沟通,整体坡度亦应无问题。
陈西林对路线测绘要求严格:绘制各条路线远近高低比较,必须取最好的坡度,需要不厌其烦,精益求精。陈西林对路面百分之一的坡度尚嫌陡峭,需要再行改良之策。所以在丰平段竣工后,继续寻找平缓的铁路段,终于在沿霸王河岸觅得。
铁路修筑的紧要关键处,首推测勘择线。如果当事者稍微畏惧辛苦,不格外精心从事,一旦敷衍从事,虽然耗费国家巨款,最后却给将来留下无穷困难。
经过陈西林细致的勘测,张绥铁路除了关沟段实在难以避让陡坡外,其余陡坡全部避去,得以一劳永逸解决难题。
精益求精、不留纰漏、一心为公,是陈西林做人做事的一贯宗旨。
在京绥铁路行将通车之际,铁路局复筹备展筑铁路至包头。为筹措铁路资金,政府决定10年内募集京绥铁路建设公债500万元,以充铁路建设公款。1919年,陈西林以时任总工程师兼副局长的名义,号召铁路职工踊跃参加,并身体力行,积极认购,在使此路建成通车上发挥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一次在筑路时,国家一时拨款不到,工人工资发放难以为继,陈西林毅然将常年积累的钱借给国家,以救燃眉之急。
(转自《大众日报》有删节)
陈西林
新闻推荐
...
惠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惠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