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个职业农民,替人种着3270亩地
记者正在帮着装卸收获的玉米。惠民县桑落墅镇农民程国明,流转了周边乡亲们的1万多亩土地,其中7400多亩今年种的是小麦和玉米。程国明一年到头很少到地里去,地里种什么他说了算,怎么种他却一概不问。具体种地的事儿,他交给了6家合作社。惠龙种植合作社是其中最大的一家,今年代耕着程国明3270亩粮田。
10月14日,惠民县玉米收获已经接近尾声,记者来到惠龙种植合作社,农民依然在忙碌。
无间歇忙碌,
应对秋收秋种
14日早晨6点30分,暮秋的晨风带着凉意。惠龙种植合作社理事长高书杰骑着摩托车来到桑落墅镇河西尹村村南一片玉米地时,15位干活的社员都已到齐,便说:开始干活吧。
这15个人的任务是机械收获这片约80亩地的玉米。3台玉米联合收获机作业,每台收获机配备两辆三轮车往晾晒点送收下来的玉米,还有两个人跟在收获机后,捡拾遗漏的玉米棒子。
巨大的收获机在地里轰隆隆行驶着,成排的玉米沿直线消失了,变成粉碎还田的秸秆和金黄的玉米棒子。
记者开不了收获机和三轮车,唯一能做的,就是捡拾遗漏的玉米棒子。干这个活的,是当地6位上了些岁数的妇女,桑落墅镇苇子高村52岁的张俊荣是其中一位。因为刮风、人机碰等原因,有些玉米歪倒了,收获机就收不起来。我们做的工作,就是把这些歪倒玉米上的棒子掰下来。
干这个活,要一手提着个原来装化肥的袋子,半弯着腰跟在收获机后面走。看到歪倒的玉米秸秆,将上面的棒子掰下来,扔进袋子。这活看着简单,干起来却完全不是那回事儿。一直弯着腰不说,手里提的袋子里,玉米棒子越来越多,便越提越沉。记者开始是提着,后来只能是拖着,刚来到地里的凉意早就没了,脸上的汗越淌越多,直后悔衣服穿得有些多。
张俊荣说,她一天要捡拾20多袋子玉米棒子,这些棒子能收打400多斤干玉米粒子。“现在用机械收获玉米,最累的活就是捡拾玉米棒子。”高书杰说,进入秋收秋种以来,他们这样忙了18天,每天忙到天黑。再有三四天,小麦全部播种完,他们的这一番忙碌才算结束。
无缝隙合作,
收玉米当天播小麦
中午12点,田间生产路上开来一辆面包车,合作社送午饭来了。高书杰说,秋收秋种不等人,为了省时间,早晨中午由合作社管饭,早饭在合作社里吃,午饭送到地头。合作社自建了小伙房,农忙时节便启用。
送饭的是55岁的潘光俊,他从车上提下馒头,端出冬瓜肉汤和3个小咸菜。大家坐在地头,以尽快的速度吃完午饭。12点40分,收获机再次轰响起来,大家按分工接着忙碌。
惠龙种植合作社今天下地干活的,共有四个组,记者跟随的机收玉米组是其中最大的组。此外,还有5人组成的截秆旋耕组,2人开着截秆机械把玉米秸秆截得更细碎,3人开着机器随后进行旋耕;机械施肥组,5人;机械播种组,6人。每个组都有小组长领着干活,高书杰是各小组的总指挥。这样,加上高书杰,田间劳作的共有32人。此外,还有一个由3人组成的后勤保障组,2人在家做饭,1人开着面包车到各小组送水送饭,并负责购买农机损坏的部件。
这样,5个小组形成一个完整的秋收秋种链。机收完成后,截秆机械随后赶到,然后是旋耕、施肥、播种。高书杰说,有些地块当天收获玉米,当天播种上小麦。
无投入代耕,
想办法超产拿提成
合作社员工的收入,按技术工种不同,计日发放。小组长每天150元,开三轮车的100元,捡拾玉米棒子的60元。玉米收获机手按实收亩数计酬。
惠龙种植合作社基本固定干活的社员共有30多人,大多是苇子高及其四周村的农民。苇子高村五分之四的耕地流转给了程国明,周边有四个村至少把一半的耕地流转给了程国明。这些人基本属于以下情况:每年坐收每亩800元的租金;加入惠龙种植合作社,地里有活时,每天挣个百十元钱。苇子高村57岁的高丰江一年能在合作社干活220多天,收入2.2万多元。
惠龙种植合作社除了理事长高书杰外,还有3个理事。3个理事分别是苇子高村周边3个村的人。高书杰和3个理事的待遇完全相同,平时按协商分工,分片负责农田种管。这4个人,一年365天,不管出不出工,每天固定工资100元。
合作社耕种农田所需的种子、化肥、农机等,由程国明提供,或者经程国明认可,临时雇用机械,费用由程国明承担。合作社4个理事(长)及雇用员工的工资,由程国明提供。也就是说,在整个运行过程中,合作社不用掏钱。
除了工资,合作社4个理事(长)还有一块收入:提成。惠龙种植合作社与程国明达成了口头协议,小麦和玉米亩产各800斤,超产部分,合作社每斤提成二三毛钱。提成部分,由4人平分。之所以是口头的,是因为合作社代耕这种方式去年才开始实行,具体利益分成还在摸索阶段,很多地方要根据具体情况双方进行协商。
高书杰说,他们收获的庄稼,现在是直接送到程国明指定的地方晾晒,合作社并不一一称重,最后计算提成的亩产,双方协商着来——程国明掌握着实际的粮食总产;高书杰在地里转一圈,便基本估算出亩产量来。今年双方认可的小麦亩产量是1000斤,超产200斤。“今秋玉米收成百年不遇,亩产不会低于1300斤。这样的收成,不全是我们的功劳,老天起了大作用。”
3270亩地,小麦超产200斤,假设玉米按超产300斤算,每斤按2毛钱提成,就是32.7万元。4人平分,每人8万多元,加上一年3.65万元的工资,他们今年每人收入都过10万元。
◎快评农村会越来越需要这样的职业农民
惠龙种植合作社理事长高书杰和其他3个理事,今年每人都应该至少拿到8万多元的超产提成。可去年他们一分钱的提成也没有。去年秋季的涝灾让程国明损失惨重,为他代耕的6个种植合作社,没有一家实现全年粮食总产1600斤的基本任务。
记者在这次采访过程中体会到,惠龙种植合作社,为合作社具体干活的农民,土地经营者程国明,都盼着庄稼有个好收成。收成好了,种植合作社的理事们才能拿到提成。庄稼长得好,有经济效益账可算,程国明就更愿意对农田进行精细管理,更愿出高些的工资雇用当地农民,农民才有活干有钱挣。当然,地里超额出产的收成,用来奖励的最多不到20%,大头还是被程国明拿走了。
程国明和高书杰都承认,目前这种口头协议基础上的代耕,只是探索中的过渡阶段,最终必须形成权责利明晰的书面合同。
高书杰原来家里有12亩耕地,全流转给程国明后,便组建了种植合作社,为程国明代耕。这样就形成了以下种地模式:高书杰有土地承包权,却没有经营权;程国明有土地经营权,却不种地;高书杰种地,却听程国明的,收获的粮食归程国明,自己的收入靠工资和超产提成;程国明不用种地,却因为有了土地经营权和对生产资料等的投入,拿到了种地收益的大部分。
高书杰这样的种地者,是完全意义上的职业农民。中国农村会越来越需要这样的职业农民。这样的农民具体耕种中国土地成了主流,大多数传统农民才会从土地上解脱出来,中国农业才能真正实现规模化、产业化。
新闻推荐
惠民县李庄镇浩东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种植越冬莴苣160多亩。成立的头两年,合作社遭遇了莴苣越冬时冻死率高的难题。“近几年来,冬季气温不稳定,我们合作社种植的莴...
惠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惠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