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天喂两次 强过不定时多次喂

农村大众报 2014-10-31 17:47 大字

(上接A1版)

杨付清的养牛场占地30亩,是3年前建起来的,一年能为杨付清带来100多万元的纯收入。

10月15日早晨5点半,天还没亮,养牛场里的7个工人便开始忙活起来。7个人分工明确,老康等6个人负责喂牛,史小伟清理牛粪。

6个喂牛的工人,每人负责一个牛棚。饲料是根据合作社的配方,杨付清自己配制的,牛一天喂两次。以前当地喂牛,不定时,以为多喂几次牛长得更快。杨付清参加合作社的培训班后才明白,牛的喂养间隔时间应为10个小时,喂的次数多了,牛因为不太饿不正经吃不说,还不利于牛对饲料的消化、吸收,造成饲料浪费。

在杨付清的养牛场打工,管吃每人每月1800元,不管吃2500元。7个工人都选择了管吃。“老板饭管得好,肉、鸡、鱼天天吃。”来自惠民县的老康说。“这些人给我干活,我得真心实意对他们。”杨付清说。

杨付清的养牛场以架子牛育肥为主,也有些母牛。今年母牛产的犊,现在市场上能卖到1万多元。养牛场能养700多头牛,目前存栏只有200来头。秋收前,杨付清就把补栏500头的计划提交给了合作社。鲁北肉牛产销专业合作社项目主任刘明泽说,秋收前很多社员提交了补栏计划,合作社为此派出10拨人,到各地考查市场,以便尽快帮助社员补栏。

合作社是靠山

资金技术销售全都管

杨付清加入鲁北肉牛产销专业合作社,是看中了合作社提供的全方位服务。

买一头牛,需要上万元钱。一次补栏50头牛,所需资金就不是一般农户能拿得出来的。加入合作社,买牛钱不够,合作社会帮着协调资金。

从牛犊到最后喂大出栏,合作社按牛不同月龄对营养的需求,为社员提供饲料配方。饲料由合作社统一购置,因为量大,价格便宜,质量也有保证。

合作社统一防疫标准和技术流程,并为每头牛建立了档案,以确保社员提供的肉牛质量安全。牛出栏时,合作社统一收购,一头能比在当地市场出售多卖一二百元钱。

这是个双赢的结果。农民养牛有了靠山,作为支撑起合作社的阳信亿利源清真肉类有限公司也有了稳定的货源。

鲁北肉牛产销专业合作社技术顾问魏守江说,合作社的1000多家社员,基本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喂养规模。零散养殖户,喂30头以下的;规模养殖户,30至100头的;养殖基地,100头以上的。

目前,以三五十头为主的社员有继续增加养殖规模的意愿。但养牛出栏周期长、占用资金大,制约当地农民进一步扩养。

◎相关链接

一年吃掉5000亩玉米秸秆

今年秋收期间,杨付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青贮玉米秸秆,直到10月14日才结束。“400多万斤。”杨付清说。

400万斤青贮玉米秸秆,是杨付清喂养的700头牛一年必须储备的青饲料。为此,杨付清收购了附近5000亩的玉米秸秆,每斤8分钱。

因为大量使用了周边村庄农民的玉米秸秆,杨付清的养牛场所产的牛粪,只卖给周边村的农民。农民用三轮车来拉牛粪,自己装,能装多满就装多满,一车100元。外地有人想买杨付清的牛粪,一车最高出到200元,杨付清没答应。“我用了他们的玉米秸秆,得把牛粪还给他们。”

新闻推荐

惠民恶性骨髓瘤患者杨洪花盼救助

1月4日,滨州市医学院附属医院病房里,惠民县胡集镇北李村村民李洪军正为妻子的医药费犯愁。“亲戚四邻,能借的都借了,这几天就靠村里乡亲们捐的九千多块钱治疗。以后真不知道怎么办了。”...

惠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惠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