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小劳务市场上的讨价还价

鲁北晚报 2010-10-11 18:17 大字

10月9日凌晨3点,记者驱车赶往滨州市的重要棉花产区——沾化县冯家镇,之所以走得这么早,就是想赶上在早晨六点前就散场的采棉工劳务市场。

由于路上断断续续出现能见度不足5米的大雾,车子只能开得很慢。由于天太早,路上很少有车,遇到的仅有的几辆大型货车,也因为大雾都选择停在路边休息。汽车驶过沾化县泊头镇沿新沙公路往北行驶时,路上忽然热闹起来。

在或浓或淡的雾色中,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农用三轮、拖拉机,有的成群结队,有的三三两两,这个时间正是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段,她们都用围巾、口罩等武装住。

“你们这么早是干什么去啊?”记者问道。

“去拾(采,当地方言,下同)棉花”。她们,就是滨州市的采棉娘子军。

这时,刚过凌晨4点,天还完全黑着。

在新沙路沾化县冯家镇与富国办事处交界处有一座桥叫黑桥。凌晨4点半,在桥北侧的路边聚集了大量人群,经打听才知道这也是一个自发的劳务市场,是采棉大军近期形成的。

虽然天色还早,但来务工的已经有几百人之多,市场里有一簇一簇的人群,那是雇主和采棉女们在谈价格。

“一块一行不行?”一位姓李的雇主问。

“一块二,俺们在这都干了七八天了,都这个价。”一名妇女回答。

“我家的地好采,开得很白,在我家一块一也保证你比在别家一块二挣得多。”姓李的说道。

“不行,少了一块二不干。”妇女坚持。

在考虑了一会后,老李咬了咬牙,“一块二就一块二吧,跟我走。”

“价格真是有点高,但不拾不行啊!我家80亩棉花第一遍还没拾过来呢。”老李有些无奈。

李家劳务市场恐怕是滨州市这段时间里最大的劳务市场,说它是个市场,其实这只是一个群众自发形成的、没有任何人管理的、马路边的空场子。

每天有多少人聚集到这个劳务市场上,没有人说得清楚,记者随便找了几个当地人,得到的回答是最少有五千人,最多的时候过万人。到这里务工的,有来自冯家镇当地的,有沾化县其他乡镇的,还有来自滨城区、阳信县和惠民县的。来到这里,找的工作只有一项——采棉花。

凌晨5点,天已经微微亮,用人声鼎沸、熙熙攘攘形容市场上的人群不为过分。找活的、雇人的、讨价还价的,夹杂在其中推着小车卖小吃的,场面让人感到震撼。期间,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群还在继续向市场汇拢。

大约一个小时后,市场里的人群逐渐散尽。一名骑着摩托车的小伙子笑着说:“今天来晚了,没雇着人,明天得早来了。”

在问到当天的价格时,一位棉农表情有些夸张地说:“一块六一斤了,一块六啊,不敢想象了。”

新闻推荐

惠民石庙镇灾民乔迁新居

10月15日,惠民县石庙镇石庙李村6户新安置房的村民乔迁新居。8月份的强降雨使惠民县许多土坯房倒塌。为让这些群众安全过冬,该县在全省首先实施了灾后安居工程,全县安居房建设自9月初...

惠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惠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