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廉州访古探“珠情”

北海日报 2015-01-23 13:52 大字

摄制组在有关景观遗址采访拍摄。 王晓琪 摄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栏目组近期活跃在北海各地,拍摄以南珠为主题的历史文化史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连日来,摄制组的足迹遍及与南珠有关的所有景观遗址,包括山口大士阁、营盘青山头、营盘白龙珍珠城、北海老街、园博园、乌坭古珠池等地。而在合浦县城的廉州访古则是他们这趟北海行的重点,拍摄的景点包括廉州的西华路、中山路、埠民路、惠爱路、下街、下柴栏、学前街、三甲社、海角亭、还珠岭、还珠大道、还珠广场等街道及景点。因工作需要,笔者随行跟班打杂,陪同摄制组寻觅精彩的“发现”。

访城探亭

在廉州古城,拍摄组完成了海角亭采访拍摄之后,又前往还珠亭遗址拍摄。合浦还珠亭始建于唐宋之际,由于蕴含着深厚凝重的清廉勤政的还珠风范,成为中国廉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是具有优秀的民族精神象征的千古名亭。在千百年间的岁月风雨中,屡经兴废,形成了由孟尝风流坊、还珠亭、孟太守祠、孟尝衣冠冢四个景观组合的规模格局。至1931年,不幸毁于战火。虽然当时的合浦县政府曾于1935年着手修复,并绘制了还珠亭的复原效果图和施工图纸,却不久因日寇犯境,抗战事起,只好搁置。还珠亭由此湮没了80多年。尽管如此,摄制组的王建业编导还是坚持要到还珠亭遗址现场拍摄。他说,即使是通过讲述的方式把这一段史迹展示出来,也是对历史的尊重。当摄制组在采访拍摄中了解到,2013年秋,北海市承办第四届广西园林园艺博览会时,按1935年绘制的还珠亭复原效果图在园中重建了还珠亭时,又安排人员专程前往北海园博园景区拍摄。

珠市寻踪

摄制组在每次进入景点现场拍摄前,都会事先做好采访的功课。如在拍摄廉州古珠市前,他们通过座谈及相关资料了解到,明末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的著名学者屈大均,为了探究当时广东四大专业市场(广州花市、东莞香市、廉州珠市、罗浮药市)之一的合浦廉州珠市,曾专门乘船沿海西行,来到了廉州古城西门江卖鱼桥边的古珠市考察,并在《广东新语》一书中,留下了廉州“珠市”篇记述,并写下了“合浦珠名曰南珠,其出西洋者曰西珠,出东洋者曰东珠。东珠豆青白色,其光润不如西珠,西珠又不如南珠”的评论,这就是南珠作为合浦珍珠的专有代称名词的开始。虽然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城市建设的发展,当年的卖鱼桥已拆除,即使是当地的老街坊,也都不知卖鱼桥和廉州古珠市所处何方。但摄制组还是把廉州珠市作为重点寻访拍摄的内容之一。为此,摄制组几经曲折,千方百计找到了熟知情况的向导,穿街过巷,探访寻觅,终于来到当年廉州古珠市的旧址,追寻当年珠市曾经有过的蛛丝马迹及遗落的民俗风情。

细觅珠痕

在北海期间,栏目组编导王建业常说:凡是与南珠沾边的史迹线索,不论大小,不管多远都要去,不管藏多深都要挖,即使再麻烦也要去拍摄。有时为了追寻拍摄哪怕是一条细微的线索情景,王编导都会不厌其烦的细细查询,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在寻访拍摄中,笔者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每当采访了解到与南珠有关的线索或地名时,王编导都会及时叮嘱摄制组的成员在地图上标注出来,而摄制组早将合浦、北海的地图带在身边,随时应用。如在搜寻拍摄含有“珠”字的地名景点时,为了准确地摸清情况,王编导就带着摄制组沿线先走一遭实地勘察,以防遗漏,这种敬业精神实在令人钦佩。由于工作做得细致到位,他们不但将一些含有南珠文化元素的街道景观挖掘出来,摄入镜头,还不时得到了意外的收获。如在拍摄廉州中山路时,通过现场采访了解到,中山路在明代曾名“还珠街”;而在廉州埠民老街的拍摄中,“搜”到了一家具有300年传承历史,经过了九代人经营的手工银饰店,至今还在加工珍珠银饰。热心的店主甚至拿出店里秘传的一套完整的清代婚嫁珍珠银饰供摄制组拍摄……

新闻推荐

“鱼虾混养”收益倍增

远景合作社社员们在收获对虾。 陆威 摄...

合浦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合浦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