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旅游+”思维助力扶贫 “农业+”产业创出特色
扫码看看通江有多美
空山乡脱毒马铃薯种源基地
鹰歌葡萄庄园
空山新居
诺水河景区狮子洞
光雾山红叶层林尽染之际,地处秦巴连片贫困地区核心区域的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旅游业亦是如火如荼。通江以其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迅速成长为新兴旅游目的地,成为旅游市场的新宠。《金融投资报》记者行走秦巴山水之间,亲身感知巴中通江旅游扶贫成果。
1
农旅结合 合作社抱团致富
旅游旺季只不到7个月的时间,营业额超30万元,纯收入10-20万元,通江县空山乡贫困户罗浩靠农家小院极大改善了生活。罗浩说,“之前我在深圳给别人打工,现在我的农家乐在旅游高峰期每天接待二十多桌,我还要雇人帮忙,给其他人开工资。”
通江县空山乡处于平均海拔1400多米的高山上,被誉为“空山天盆,世外桃源”。在“合作社+农户+生态产业”模式下,空山乡搭上了“致富桥”。
60岁的闫守太是旅游合作社的一名管理人员,他给《金融投资报》记者讲了自己的“管理经”,“在政府的统一规划引导下,我们采用‘合作社+农户+引资’的模式,农户抱成团,合作社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接待、统一管理、统一分配,最后利益共享,参与分红。我一个普通农民,每个月有5000元的工资,还有年底分红,现在在市里买了房子,感觉非常满足。”
除了美景,空山乡物产丰富,土豆,空山黄牛、核桃、药材等农产品质上佳。其中,“空山土豆”更是成为空山乡极具代表的品牌名片,据空山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仕家介绍,仅一个农户通过种植原种和生产种,一年可增收超10万元。
《金融投资报》记者获悉,空山乡还成立了多个特色专业合作社,以多种业态带动农户依靠“旅游+特色农产品”的方式增收脱贫,除了以景区、农家乐等游客相对集中的区域销售外,空山以“电商”方式销售旅游产品,今年还将在成都建立专门的销售团队。
2
因村规划 景不同体验更不同
除了空山天盆景区,通江县旅游局根据贫困村旅游资源现状、交通区位条件、基础设施建设等基本情况,因村制定选择景区带动型、乡村旅游型、旅游商品型等模式,因村、因户、因人制宜,引导群众参与旅游发展,为贫困人口创业、就业、增收提供平台,分享旅游红利。
譬如位于通江县民胜镇东部的方山村,距县城3.8公里,该村最大的特色便是运动休闲。方山田园乡村酒店的董事长张建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年前,回乡创业就是看中了这里配套的体育设施建设齐全,离县城很近。除了有占地30亩的体育运动中心、基础设施完善的巴山新村聚居区,方山同时发展果园2500亩、菜园1500亩(套种)、特色化庭院80个,成为了具备城市的功能、农村的风貌,可观光、可发展茶坊会务,可举行体育运动的特色乡村旅游示范村,辐射带动300余人从事乡村旅游业,带动168户群众脱贫致富奔康。
在著名的国家4A级诺水河旅游景区,贫困人口参与景区旅游服务、经营旅游产品、开办生态农家乐,户均增收3万元。狮子口村四社的徐中良,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2014年被介绍到中峰洞漂流公司搬运漂流船,每月工资可达5000元。《金融投资报》记者一路走访发现,通江县境内乡村旅游已呈全局态势,但各地景色不同、农业专长也不尽相同。这些地方,或文旅结合,如空山、王坪的红色文化、诺水的溶洞奇观、东山水乡,或农旅结合,紫色洋芋、空山黄牛、银耳茶叶、巴山土猪等,村村景不同,体验更不同,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旅游扶贫之路。
3
以能带贫以点带动全域旅游
民胜镇鹦鸽嘴村距通江县城8公里,回乡创业人员熊纯华在此创立了鹰歌葡萄庄园,打造为集葡萄种植、水果采摘、葡萄酒酿造、观光旅游、儿童游乐、运动休闲于一体的五星乡村旅游度假区。
熊纯华还同时担任了通江县健森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据他介绍,合作社实行“整村流转+农民入社+劳务返包+按股分红”的模式,2014、2015年投产部份的农户土地通过两次分红,户均仅土地就达增收6000元。同时,通过劳务返包还解决了园区劳动力保障和不能出去务工“留守老人”的就地就业问题,人均可增收7500元左右。
在《金融投资报》记者的采访过程中,熊纯华一直流露出能人带贫的超高责任感。一个能人的示范作用可以引领一个村,而布局成功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则可以带动一个片区的发展。以通江县鹦鸽嘴—东郡—方山—元顶乡村旅游环线为例,通过其点位发展带动该环线地区发展,2016年以来吸引游客117.7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9.006亿元。
《金融投资报》记者亦亲身体验到,通江县旅游带可谓一路有景,全域旅游价值明显。这得益于通江县旅游局的科学规划,每年都会遴选3-5个发展潜力大,辐射范围广的景区作为重点扶持对象,通过资金扶持、智力支持等手段,扩大景区容量,丰富旅游产品,创新旅游业态,延伸景区的带动半径,提高景区对贫困村的带动效应,高起点、高水准地推动旅游扶贫工作,打造了一批旅游扶贫景区,带动周边地区脱贫。
■本报记者 姚彦如 梅靖
■专家观点
乡村旅游扶贫要彰显地方特色
■本报记者 姚彦如
作为四川旅游业的资深专家,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陈乾康多年来十分关注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和扶贫结果。
他明确指出,旅游行业须“***”。既要转变旅游发展观念,又要主动参与***工作,推动适宜旅游的地区大力发展旅游业,帮助不宜开发旅游地区的贫困户融入旅游业。认识旅游扶贫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乡村旅游,首先应该有一个科学态度,乡村旅游一定不是只做旅游,它是在农业的基础上加了旅游的要素,是“农业+”的概念,乡村旅游不能完全取代农业,而农业需要旅游的辅助发展。
“乡村旅游存在季节性,但可以是淡季做农业,旺季做旅游业,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发挥更大的致富功效。”他还表示,乡村旅游的很多资源没有奇特性,同质化不可避免。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会随着距离的远近下降,也会随着季节性降低。所以,每个地方更需要有优质的规划,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些,突显自己的特色,才会具有更远的吸引力,从而做到“***”。
对于如何解决乡村旅游的辐射半径有限的问题,陈乾康建议应该和其他资源结合起来借势营销,比如巴中的红叶景区、红色文化景区、诺水河景区,景区带动乡村旅游,辐射半径会更大,随之乡村旅游的产品半径也就会加大。
另外,发展特色农产品亦是乡村旅游扶贫的关键点,农产品不仅可以让来的游客带走口碑,还可以通过网商,网站、APP等平台建立更广的销售渠道。“乡村旅游的连片发展是正面积极的,我们把产品连片集中化,客人可以有选择性的进行消费,而没有连片的地方,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特色,突围发展,做出影响。”陈乾康建议。来源:《金融投资报》 http://jrtzb.com.cn/
24年,与中国资本市场一起成长;精准研判,权威解读,透彻分析 ;《金融投资报》助你财富增值!
邮发代码:61-146(周末证券) 61-102(限四川地区,全套)
四川订报热线:028-86968486
上海订报热线:11185
微信公众号:jrtzb028
新闻推荐
□陈强本报记者李传君父亲原先经常去陵园扫墓,如今由他“接棒”寒冬清晨,寒意逼人。一大早,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村民王建刚便拿着扫帚和竹篓,到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扫墓。12年来,王建刚几乎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