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强本报记者李传君父亲原先经常去陵园扫墓如今由他接
□陈强 本报记者 李传君
父亲原先经常去陵园扫墓,如今由他“接棒”
寒冬清晨,寒意逼人。一大早,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村民王建刚便拿着扫帚和竹篓,到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扫墓。12年来,王建刚几乎每天都要重复同样的“工作”。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坐落于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始建于1934年,园内安埋的7800余名烈士,其中师团级以上的有30多名,是全国唯独仅有的红军为自己牺牲的烈士建造的陵园,也是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
年逾花甲的王建刚虽然须发斑白,但身板高大、硬朗,眼睛明亮有神。12年来,他为啥天天都要到陵园为红军烈士扫墓?
“父亲生前经常去陵园扫墓哟!”王建刚说,红军入川来到通江后,他父亲参加了童子团,为红军放过哨、送过信,红军撤离时,因为他父亲年龄小,便留在了本地。“咱们现在过得多好,多幸福啊,这都是英雄们用命换来的,做人不能忘本呀!”王建刚说,他父亲生前经常这样教导他。
“只要一有空闲,他就要去陵园转转、打扫卫生!”红军烈士陵园管理所所长杜红军说,王建刚意外致残前就经常去陵园扫墓。“1995年,在给王建德家的牛割草时被山上滚落下的石头砸断了腿;1996年,在帮王建树家脱粒稻谷时右手的四根手指被脱粒机打掉……”回想往事,王建刚的妻子眼角闪着泪花。
杜红军说,真没想到王建刚这一扫就是12年。
春去冬来,不管是晴好天气还是刮风下雨,每天,王建刚依旧是习惯性地到陵园转转。他说:“一天不去心里就缺点啥。只要我能动弹,我就会一直扫下去!”
新闻推荐
本报讯(苟平元苟忠记者杨路帆)“严禁违背政策乱收费;严禁强制学生购买教辅资料;严禁举办以收费为目的的学习班。”春季开学伊始,通江县教育局制定“三严禁”规定,组建13个督查组暗访督查,确保开学收费“...
通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通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