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连续18年 6万副春联免费送农家

四川日报 2013-01-25 16:55 大字

□苟忠 本报记者 吴晓铃 文/图

1月21日,是通江广纳镇的赶集日,天刚蒙蒙亮,通江县书画院院长李光斌已经来到办公室,他们通江“送春联下乡服务队”要在赶场天送春联下乡。头天晚上,几位老书法家已经写好300多副对联,他要负责搬到车上,同时还要准备好现场写对联所需的笔墨。等他和吴亚忠、杨正光3位书法家乘车到达广纳镇,不过上午8点过。

1月14日,通江“送春联下乡服务队”的26名成员就已经开始免费送对联下乡。这个习惯,已经坚持了18年,他们向通江各地百姓免费送出6万多副对联。

春联走俏引发下乡创意

服务队的点就设在广纳镇街上。两张桌子一字排开,裁好红纸,润好毛笔,再把已经写好的对联一排,已有群众围了过来。“老师,我要写家和万事兴的对子。”“我就整那种日子越过越红火的。”……几位书法家把红纸一压,提笔,蘸墨,短短几分钟,一副对联就在行云流水间一气呵成。不等字晾干,等候的群众就满心欢喜地提走对联。21日当天,这支服务队现场为群众书写春联200多副,送出准备好的春联300多副。

50岁的李光斌,是“送春联下乡服务队”的发起人。1995年,他在送文化下乡时发现,当地百姓在春节的时候都要贴楹联图吉祥。为了能请到先生到家里写对子,百姓们还得请人吃一顿好饭,买好烟,有的甚至还要给几十上百元。“反正我们会写,何不送春联下乡,让老百姓也能得到实惠?”几个人说干就干,他和严中明、杜学税、黄定中、邓邦礼5人立刻在当年春节前开始行动。

那年,他们到麻石、铁佛、涪阳区“试水”写春联时,老百姓根本不相信天上会掉馅饼。等看到真的有人免费拿到对联,来的人越来越多。从早上到中午2点过,5个人没挪一寸地方。“待人群散去,才发现脚都站木了。”李光斌回忆。

2004年,通江县成立书画院,服务队的成员也渐渐增加到现在的26人。服务范围也从中心集镇延伸到偏远乡镇。“壮观的一次是,空山乡场镇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我们写的春联。”

做点实在事心里就舒服

对免费给百姓对联,服务队成员赵春雷说得实在:“作为文化人,能为他们做点事,心里也舒服。”

刚开始很多圈里朋友并不相信他们能坚持多久,但他们一写就是18年。2010年通江陈河乡发生“7·24”特大洪灾,春节来临时,18名书法家挨家挨户为受灾户新房贴好春联。2012年1月,通江红军烈士陵园修缮工地上,7名书法家把春联送到民工手中。

多年下来,服务队的成员和老百姓也处成了朋友。李光斌说,1997年,麻石区云潭乡60岁的谷大爷,背上一袋大米和2只公鸡在城里转上几圈,终于打听到书画院,硬要把东西塞给他和邓邦礼。原来,那年两人下乡送对子时,谷大爷说自己不知道家里会需要多少对子,硬要他们上家里写。两人答应了,到谷大爷家把水柱、门窗写满,用了28副对子,大爷满意得不得了。

看到书法会员们在天寒地冻的户外写对联,老百姓也会送上自己的温暖,端开水,递根烟,热牛奶,熬姜汤……这个备受百姓喜欢的服务队,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会员参加。会员们表示:“只要百姓还需要,我们就能一直坚持下去。”

新闻推荐

巴中:健康公平呵护百姓健康

□刘碧才姚春雷文/图2012年,巴中市把城乡居民享有同等公平的医疗卫生条件作为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来抓,农民群众得到了明显实惠,老百姓“病有所医”的梦想渐成现实。看病就医步入廉价时代“大病医保...

通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通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