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修缮暨王坪新村建设记本报

四川日报 2012-05-08 18:52 大字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修缮暨王坪新村建设记

□本报记者 熊润频 陈君 李传君

每每肃立在新建成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英烈墙面前,仰视刻在墙上的三爸的名字“杨修德”,通江县民政局长杨继松都会忍不住泪湿眼眶。

年少参加红军,一朝离开家人成永别。在通江县,像杨修德这样的红军烈士超过4万人,而位于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不仅完好保存着埋葬有7823名烈士的全国最大红军集墓,还在扩建后集中了通江全境50余处、11428座、17225名红军烈士散葬墓,安眠于此的红军烈士总数达25048名。

5月6日,记者来到烈士陵园凭吊英灵,探寻建园背后的故事,感受红军精神的传承。

烈士陵园埋忠魂

王坪村位于大巴山深处,距离通江县城46公里。沿着蜿蜒的山路一路行来,青瓦白墙的川东北民居掩映在群山绿树间。距离王坪新村聚居点不远,就是修缮一新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和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群。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是全国唯一一处红军为自己的烈士修建的陵园,1985年扩建为王坪烈士陵园,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此次修缮工程从去年10月开始,由原来的35亩陵园核心区扩展到350亩,将分散在全县50余处的17225名烈士散葬墓迁移至烈士陵园,并新建了中轴大道、散葬墓群、纪念馆等。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的建设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去年在王坪村调研时,省委书记刘奇葆提出,要按照“庄严、肃穆、安静”的要求修缮保护好陵园,要按照“文明、现代、优美”的要求,把王坪建成“红区第一村”,并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陵园修缮和王坪新村建设。

步入陵园,首先进入眼帘的是屹立在广场中央、陵园中轴大道前的一座名为“铁血丹心”的巨幅红军群雕。“该塑像设计的初衷是为了真实再现当年红四方面军在通江创立全国第二大苏区后,解放穷苦百姓奋力血战沙场,展现在王坪这个大后方,广大群众拥军爱军无限支援前线的壮举……”雕塑项目负责人冉林平说,长19米,宽3.2米,寓意红四方面军于1932年入川,以及陵园集墓安葬的7800余名无名烈士。

沿着青石铺就的中轴大道拾级而上,依次是牌坊、无名烈士集墓、散葬墓碑林和英烈墙。驻足青苔斑驳、清幽静谧的无名烈士集墓前,置身于扇形分布的散葬墓碑林,红军战士浴血奋战、不胜不休的场景浮现眼前,令人震撼;黑底白字、刻满7823个通江籍烈士的英烈墙,令人敬意顿生。而紧靠烈士陵园的,就是修缮面积达10200平方米,由中医部、西医部、担架队、红色卫校、被服厂等12套保存完好的川东北民居风格老建筑组成的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群。

“通江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首府,红军入川第一站。当时全县仅有23万人口,就有4.8万余人参加红军,到全国解放时仅幸存4000多人,英雄的通江儿女为共和国的诞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建好陵园,就是为了永不忘却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杨继松说。

红军精神永传承

“红军烈士陵园是展示、纪念和褒扬红军烈士事迹的重要纪念地,也是传承红军精神的重要载体;修缮、保护好革命烈士纪念设施,有利于发挥先烈的榜样力量,有效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建设、自觉弘扬革命精神、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修缮和王坪新村规划建设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以红军烈士陵园为核心和“魂”,以王坪村为重点和中心,对整个沙溪镇和沿线乡村,以及全县红色革命遗址遗迹、红军文化保护开发进行系统规划和建设。

2011年10月,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修缮和王坪新村建设工程正式启动。为了让革命烈士早日在新家安息,为了让王坪守陵人早日过上幸福生活,众多建设者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建设工地上,用智慧和汗水描绘出王坪崭新的蓝图,用感恩的情怀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无比崇敬。

许多干部群众为陵园建设默默奉献。杨继松在担任卫生局长期间就牵头负责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群修缮,担任民政局长后,又紧张投入到陵园建设中。120多天里,他有103个晚上住在工地,有9个通宵彻夜未眠。县林业局长何光普把王坪建设绿化指挥部当成家,在工地上急性阑尾炎发作昏厥被急送医院动手术,术后第8天就执意出院再次战斗在一线……在这里,发扬红军精神,建设精品工程,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成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最生动、最具体的实践。

扩建烈士陵园涉及拆除部分村民的房屋和搬迁祖坟,农村党员干部为群众带头,身体力行。不到一个月时间,该拆除的房屋全部拆除,群众住在临时搭建的周转房里,条件虽然艰苦,却毫无怨言。

更多群众怀着对革命先烈的虔诚信仰,自觉加入到陵园建设中。43岁的蔡忠朝办了一个小砖厂,得知烈士陵园修缮急需砖时捐献1万多匹砖,并亲自送到建设工地上。“我外祖父王贤间16岁参加红军,作为红军后代,给红军烈士陵园送点砖算什么呢?”他说。王坪村村民王建刚手脚残疾,14年前开始义务为烈士陵园打扫卫生,风雨无阻。陵园修缮动工后垃圾增多,打扫一遍需要6至10个小时,他每天四五点钟就起床。

打造“红区第一村”

与此同时,王坪新村的建设也在同步进行中。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和谐文明”的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要求,以打造“红区第一村”为目标,巴山新居建设、产业发展、配套基础建设和新村管理管护统筹推进。如今的王坪新村,宽敞平坦的道路修到村民家门口,便民服务中心、农民培训中心、综合调解中心、文化体育中心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设施完善的居民聚居区建设工程也全部完工,村民们喜搬新家。依托国家级4A级景区的创建,观光农业和特色农业在王坪兴起,村里引进龙头企业带动村民规模化发展猕猴桃、茶叶和花卉种植,并引导他们发展旅游服务业。

过去,王坪村每年有300多人常年在外务工,当得知家乡建设急需大量民工的信息后,自去年下半年起,280多个青壮年劳动力返回村里参与工程建设。虽然收入比不上在外面挣钱多,但看到通过自己的双手让家乡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与满足。

“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在陵园和王坪新村建设中,在一个个感人肺腑的场面中,信心和力量在传递,温暖和希望在延伸,红军精神正在发扬光大。

新闻推荐

我上访了一年的事情结果在领导下访的时候轻轻松松解决

“我上访了一年的事情,结果在领导下访的时候轻轻松松解决了……现在不要说乡镇干部,就是县级领导,村里也三天两头能看到。”日前,平昌县喜神乡的谷伟明对记者说。在今年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中,巴...

通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通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