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张光民本报记者李传君年月通江成为全省第一批以县为单

四川日报 2012-06-13 18:36 大字

□张光民 本报记者 李传君

2007年9月,通江成为全省第一批“以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扶贫试点县。

2009年10月,通江 “沙溪-瓦室”启动连片扶贫开发。

2011年8月,通江铁厂(乡)-诺水河(镇)再次获得连片扶贫开发项目资金6020万元。

连续几年的扶贫,通江县每一笔资金,都发挥了“酵母”作用,使项目实施地不断“强筋壮骨”,农民收入逐步增加。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连片扶贫开发项目投资8.97亿元,项目区农户人均纯收入由实施前的2443元增加到3856元。

完善基础 整村推进

几年前,通江仍是贫困人口最集中、贫困面貌最突出的地区之一。“我们贫困的主要根源是基础设施落后,只有坚持基础设施先行,贫困面貌才能得到有效改变。”县扶贫移民局相关负责人认为。于是,修路、治水、通电……一个个基础设施项目在通江迅速推进。

“基础设施好了,还要让群众口袋里有钱,钱从哪里来?产业是关键。”县扶贫移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实施连片扶贫开发中,该县因地制宜,注意选择适合高、中、低山区的产业项目,以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烟溪乡苏家坪村村民张新国,将10亩土地入股康梦茶叶公司,不但每年可获得10%的收益分红,还在茶场务工挣钱,成为了园区的 “产业工人”。农民收入增加了,参与新农村建设热情空前高涨。借力加快构建 “县城—特色镇—中心村—聚居点”四级城镇体系,积极向城镇、聚居点集居。

一片一片地规划、一片一片地推进、一片一片地脱贫,通江将山、水、田、林、路等基础设施与新村建设统筹规划,集中成片整体推进,使贫困村变为新农村综合体示范点。

几年来,全县新修村社道路464公里,供水点150处,蓄水池70口,铺设供水管道480公里,解决了89560人行路难和10250人生产生活用水难的问题,改造电网38000多户,改建农房2万多户,建成新农村示范村46个,评选文明村50余个。

深度谋划 用好资金

通江坚持群众不参与的事不干、不支持的事不做、不受益的事不办的原则,以群众满不满意、答不答应为标准,深度谋划,让每一笔扶贫项目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空山实施扶贫项目时,有人提出了发展蓝莓水果产业,但群众表示反对,最终被搁置。

通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大家一致同意发展核桃、板栗等干果产业,在群众参与下,低改空山核桃5万株,新植8万株、育苗16万株,核桃、板栗等干果产业带总面积超过1万亩,3—5年内新植核桃产值可达660万元,项目区农民人均可增收1800元以上。

通过群众积极参与,在项目实施区域兴隆、烟溪、永安等乡镇建起了富硒茶叶产业带,把以前分散的永安镇华家坪茶场、火天岗茶场以及铁溪镇的罗村茶场连成一片。由小环线连接起来的茶场面积已经超过了4万亩,预计通过发展富硒茶叶产业带,3年后规模将达到10多万亩。

在前三轮连片扶贫试点项目区域,群众直接受益覆盖面达到100%,公益建设群众参与面达到98%以上,户建工程群众参与面达到95%以上。

10大区域 连片开发

“最初,很多村民认为这是政府的形象工程,对 ‘巴山新居\’持怀疑的态度。”沙溪镇党委书记马良省说,“现在,不仅王坪村村民争先恐后报名参加,其他村的村民也联名主动要求搞聚居点‘巴山新居\’建设。”

村民观念的前后变化,得益于抓住了连片扶贫开发的“牛鼻子”,真扶贫、扶真贫,群众从中得到了很多的实惠。

下一步,通江采取“抓点示范、连线成片、连片扩面”的方式,巩固空山-诺水河、瓦室-沙溪连片扶贫开发成果,加快实施板桥-陈河、铁厂-诺水河、永安-铁溪、板凳-洪口、至诚-毛浴、麻石-铁佛等10大贫困区域的连片开发。同时,抓住新居工程、基础设施、产业培育、民生工程、多村连片五项工作重点,坚持“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理念,奋力推动“全域扶贫”,争取“率先建成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

新闻推荐

苟忠记者尹勇谢谢专家我岁半的孙子终于有救了月

本报讯(苟忠记者尹勇)“谢谢专家,我4岁半的孙子终于有救了。”7月23日,在通江县老中医院二楼诊疗室里,60多岁的赵俊华大妈双眼通红,泣不成声。赵俊华大妈孙子奇奇(化名)1岁半时,就行走不稳、语言迟钝,父母...

通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通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