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陈健袁大坤本报记者许静通江县地处大巴山深处呈三山夹

四川日报 2012-03-08 19:20 大字

□陈健 袁大坤 本报记者 许静

通江县地处大巴山深处,呈“三山夹两谷”地形,人多地少、山多田少。就在这样一片“狭缝”中,通江农业却连续7年奏响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凯歌。

是什么力量使这片“贫瘠”的土地结出了丰收的硕果?

惠农政策给力务工人员返乡种粮

通江是传统的劳务输出大县,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种粮,长坪乡土墙坪村吴敏就是其中的一位。

说起原因,吴敏拿出国家惠农补贴的“一卡通”说道,“一年仅打到卡上的政策性补贴就有1000多元,加上抢种一些蔬菜、豆类作物,一家5口人32亩地怎么也能收入四五万元,比背井离乡地外出打工强多了!”

除了严格落实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外,通江还在县级财力十分紧张的前提下,多渠道整合资金,优先增加粮食生产财政投入。

该县根据粮食生产计划对粮食生产所需的种子、地膜、肥料等农用物资,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补助。各乡镇也积极组织协调信贷投入,形成了以“农民自筹为主、政府以奖代补、国家政策补助为辅”的多元化粮食生产投入机制。

“投入力度逐年加大、投入资金逐年增加。”通江县县委书记赵万先介绍,该县在2010年投入2300万元扶持粮食生产的基础上,2011年又投入3280万元,新增投入980万元。

正是因为政策给力,该县目前已有120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回乡种粮,全县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超过200户。

农业技术出力科技兴粮成增长点

作为“十年九灾,十灾九旱”的老旱区,通江的粮食产量却不断刷新纪录,增长点何在?

赵万先说:“因地制宜抓布局,以点带面抓示范,科技增产是关键。”

该县根据气候和地理等因素,确立了以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四大作物为主的作物布局,提出了“水稻攻单产、玉米上总量、小麦调结构、马铃薯挖潜力”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紧紧围绕七条干环线示范片建设,集中打造了5万亩高产示范片。

在找到了粮食增产的增长极后,通江县进一步强化了科学技术支撑,与省农科院、川农大等多家科研院所开展院地合作,通过组建科技传播队等措施,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到“最后一公里”。

以马铃薯产业为例,该县就培育了“黑美人”等5个新品种,成为了全县助农增收的“金蛋蛋”。去年5月26日,全省马铃薯良种繁育工作现场会开到了通江县空山乡。

目前,该县已建有农技推广单位50个,科技示范户20000余户,发展农民技术人员10000余人,推广先进实用技术100多项、良种40多个。

今年,该县还将扎实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大力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力争主导新品种、主推新技术推广应用面达80%以上。

市场营销助力订单农业成大趋势

近日,诺江镇诺水村的60多户农户与粮油生产企业签订了《诺水牌优质大米产销合同》,刚拿到合同的赵俊杰喜上眉梢,“谷贱伤农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目前,通江县水稻、小麦等多种特色农作物都推行了订单种植,10000余名农村经纪人长期活跃在农产品生产、销售各个领域,并形成了 “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基地+农户”等多种订单模式,助农增收的效果越来越明显。

通江县县长王军认为,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的订单农业已是大势所趋,只有实现订单农业的特色化、品牌化、市场化、标准化,才能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农民的持续增收。

数据显示,去年全县粮食产量达41.8万吨,油菜产量达3.05万吨,实现了自2005年以来的“七连增”,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02元,同比增长21.8%。

“政策好,科技强,销路畅,‘七连增\’后必定还有‘八连增\’。”展望今年的粮食生产形势,通江县农业局局长赵志远信心满怀。

新闻推荐

专家调查米仓道至少有条路余处文物遗存数千年前巴蜀先

专家调查:米仓道至少有3条路,100余处文物遗存数千年前,巴蜀先民如何沿隐匿于大巴山的米仓山古道出川?古蜀道的重要组成之一的米仓道,至今是否还存在?3月28日,米仓道考古探险调查成果专家论证会在成...

通江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通江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