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农村电影放映员26年的执着坚守
本报记者 乔佳妮 通讯员 尚海军
每当夜幕即将笼罩大地,在太白县城的街道或街广场上,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正在仔细、娴熟地调试放映机。他就是太白县电影公司优秀电影放映员任育问。
一台放映机、一幅银幕、一辆摩托车和那走不完的崎岖山路,伴随着任育问走过了26个春夏秋冬,为太白县7个镇66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的群众送去了4600余场电影。任育问用长达26年的坚守,抒写着一位基层电影工作者的执着追求。
一个梦想,决定了他的选择
小时候,任育问最崇拜当电影放映员。在他眼里,电影放映员是比拖拉机司机还牛的“尖端人才”:不仅收入高,放一场电影主家管吃管住,还受人尊敬,很是风光。
上世纪80年代,秦岭山区的太白县,农村文化生活单调,电影市场特别火爆。乡上和村上隔三岔五就会放电影,电影成了人们当时最“潮”的娱乐方式。村上的“庙会”、村里的“红白喜事”,甚至谁家媳妇生孩子、谁家孩子过满月、谁家牛下个牛犊等等喜事,主家都会请人来放电影以示庆贺。从那时起,任育问便萌生了当电影放映员的梦想。
16岁那年,任育问在太白县文化系统工作的父亲因病去世。作为长子的他,初中毕业后接父亲的班当上了县电影院的放映员。
一个选择,决定了他的生活
成为电影放映员后,为了尽快掌握放映技术,任育问从设备装车、现场设备安装、电影放映一一学起,还专门买了相关书籍,对照不懂的问题,细细研究,很快就成了电影设备维修的行家里手。工作之余,他还手把手地教其他放映员如何发现问题,排除故障。有些老同志对新设备掌握不了,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他就不厌其烦地多次示范,帮助老同志更好地掌握技术。
太白县地处秦岭腹地,境内高山绵延、沟壑纵横、群众居住分散,有些通村路陡峭崎岖,放映车辆无法通行。为了让这些群众也能够看上电影,任育问就租了一辆三轮摩托,自己学着开。三轮车稳定性较差,为了防止车辆振动损坏放映机,他常常将自己的衣服垫在放映机下。有一次去靖口镇庙台村放映电影时遇到大雨,他把雨衣脱下来盖在放映机上,自己却淋成了落汤鸡。
一路走来,任育问在电影放映的路途中也遇到过危险。2001年秋天的一个晚上,在咀头镇北沟村放完电影骑摩托车返回途中,任育问与一辆迎面而来的三轮摩托车相撞,被甩出四五米远,当场晕了过去。在医院昏迷了七天七夜后,他醒过来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放映机和音响设备都好着没……”病愈后,妻子多次劝他转行,但任育问依然骑着摩托车带着放映设备,奔赴在秦岭大山中的每一个村落。
一种生活,决定了他的境界
放电影这么多年,任育问经历过不少“大场面”。有时在城区,一场电影有五六百人前来观看,这让他很有成就感。不过,在一些偏远的乡村,由于当地村民极少,观众也少得可怜,一场电影放完,只有零零星星五六个人看。
“不管观看的群众多少,哪怕只剩一个人在看,我也会坚持把电影放映完。”
去年春天的一个晚上,任育问给咀头镇七里川村子放映了一部在城里叫好又叫座的电影《让子弹飞》,可电影还没演过一半,人却已经走得差不多了,最后只剩下村里一位盲人听完了整部电影。
这件事对任育问触动很大。研究农民喜欢看什么样的电影,成了他学习的方向。“在随后的电影放映中,我经常会利用空闲时间和村干部、群众聊天,了解他们的喜好。”到底什么样的电影农民爱看?任育问笑着说:“农民喜欢看反映家长里短琐事的电影,比如邻里、婆媳之间的故事,还有抗战片、武侠片和喜剧片……”
美丽的浪花撞击暗礁时更加迷人,成功的星火在磨炼中更加闪烁耀眼。2013年,任育问当上县电影公司经理后,制定了《操作规程》、《服务要求》、《考勤制度》等工作规程和管理制度,还多次组织员工学习电影体制改革新精神,树立以服务为宗旨的经营理念,通过制作影讯、小影片等多种形式,扩大电影公司的影响力,努力提高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如今,在他的带动下,以往涣散的电影放映队伍又被重新聚集起来,成为太白县文化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齐卉通讯员邱斌)日前,由中国电力传媒集团主办的“让人民群众满意用电——寻找最美供电所”评选活动在北京揭晓,陕西地电系统6家供电所荣膺“中国最美供电所”称号,分别是富平县城关供电所...
太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太白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