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高新区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本报记者 王帅 通讯员 殷兴龙 杨楠
“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为全面加快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宝鸡高新区紧跟形势,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上始终坚持城乡同一把尺子、同一张蓝图、同一个梦想,让城乡居民都能够享受到共同发展的成果。宝鸡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郝晋升说:“加快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既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也是宝鸡高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
工业转型升级 农业实现特色发展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引擎,也是高新区发展的使命所在。作为产业聚集之城,近几年,高新区通过壮大产业规模,实现转型升级,实现了快速发展,筑牢了统筹城乡的基础。
工业反哺农业,是宝鸡高新区产业发展的特色。宝鸡高新区在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推动产业向村镇延伸,先后建设了马营镇郭家村钛材料园、凉泉村石油配套园、千河镇冯家咀建材园、八鱼镇孙家滩中小工业园、磻溪镇杨家店村汽车零部件孵化基地等产业园区,大大提高了村镇企业的配套能力,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产业联动,开创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新局面。
工业保持全市领先,农业发展也特色鲜明。宝鸡高新区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和地形、气候特点,确定建设“南山北麓浅山都市农业生态带”、“秦岭北麓优质干果杂果经济林带”和10万亩猕猴桃的区域布局,全区特色产业年经营收入可达1500万元。“日前,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给高新区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带来了机遇。高新区将积极适应新形势,推进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促进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高新区农业农村工作局负责人说。
城区开发建设 农民转身变成市民
通过对现状及资源条件的分析,高新区制定了“整体布局、板块介入、城乡并进”的思路,对纳入城市规划区的58个村进行城中村改造,未纳入城市规划的73个按照新农村要求建设农村社区,积极推进农民变市民、农村变社区、集体经济变股份制经济的进程。
日前,在高铁新城站前大道北侧,记者看到现代化的小区东星花园已投入使用,第一批返迁户已正式入住。乘电梯走进马营镇东星村村民王冬林的新居,豪华气派的欧式客厅让人眼前一亮。王冬林告诉记者:“儿子在外地当兵,女儿和爱人在高新区打工,家里还在周边农村有鸡场。住在这里冬有暖气夏有空调,电梯上下楼很方便,现在生活幸福得很!按照安置政策,我们人均有50平方米住房,还有20平方米的商业用房,采用入股的方式交给村集体统一经营和分红,现在大家都变成了股东。”
临时在外过渡的群众也衣食无忧。马营镇干部不仅给拆迁户找好房源,还请来能工巧匠粉刷房子、改水改电。将有老人和残疾人的家庭安置在低层。拆迁户过渡期间,过渡费全由政府买单,每人每月发给150元生活补助费,残疾人享受过渡补助费,小学生每年还有800元交通补助费。据了解,仅帮助群众租住过渡用房一项,高铁新城建设指挥部年投入2000多万元。
资源均衡配置 公共服务均等化
要改变农民生活状态,就要一碗水端平,让农村也享受公共财政的阳光。近年来,宝鸡高新区把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加快城乡统筹的破冰之举,坚持“机会同等、待遇平等、服务均等”,促进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
福利社保化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宝鸡高新区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完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政策,逐步降低参保门槛,通过加大财政补贴和贴息贷款等方式,引导更多失地农民参保。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真正做到应保尽保。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加快实现低保标准城乡统一,逐步将各项城市社会救助政策向农村延伸。宝鸡高新区还规划建设社区中心医疗卫生服务点、康复中心、托老所以及养老院,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看病养老。
高新区是优质教育资源高地。据悉,未来宝鸡高新区高铁新城将规划建设14所幼儿园和3所小学,设立两个九年一贯制学校和一个综合中学,解决片区学生上学问题。同时,还将建设综合运动场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多功能厅、图书馆等,总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目前,高新二小、高新三小、高新一中已建成投用,周边农村孩子就近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
新闻推荐
本报讯12月28日上午,省委召开全委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通过了有关正厅职干部拟任人选。省委书记赵正永主持会议。省长娄勤俭,省委副书记胡和平,省委常委和省委委员、候补委员参加会议。省委常委、...
宝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宝鸡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