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蚌埠养牛小伙发现新商机投资2000多万“捆”秸秆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6-06-21 08:38 大字

■ 本报记者王逸群

午收已经结束,但赵永川的工作却刚开始:他要“指挥”33套打捆设备,连续征战蚌埠市淮上区、五河县等地的5个乡镇,搞定20多万亩麦田秸秆。6月18日,在淮上区沫河口镇皖猛农机合作社停机棚内,这位刚过而立之年的合作社社长自信地对记者说:“最多10天就能全部作业完毕,现在打捆环节已经接近尾声了! ”

创业之初,赵永川只是个一心养牛的年轻人。 “养了大概100多头,每天都要为饲料发愁。 ”他说,自己接触秸秆就是为了解决饲料问题,“大部分秸秆是花钱买的。 ”为了节省饲料费用,2013年他甚至还购买了一台国产的秸秆打捆机,免费帮农民打捆离田。

2014年,安徽省开始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当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农作物秸秆发电的意见》,鼓励农民、农村经纪人、农机合作组织从事秸秆收储运,鼓励有条件的秸秆发电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组建专业化秸秆收储运公司,逐步实现秸秆原料收储运专业化、市场化。 “镇上就有一家专收秸秆的生物质电厂,这活咱也能干啊! ”赵永川发现了商机,果断投入130多万购买了包括2台进口打捆机、3台拖拉机和1台搂草机在内的2套打捆设备,当年就挣了将近100万元。

18日下午,记者在一块麦田里看到该合作社的两台打捆机正在作业。 “这些打捆机将麦田里堆放的秸秆通过搂草机装进‘肚子\’,来回两三趟,打捆机吃饱了秸秆,就将约500斤的秸秆捆吐了出来。 ”负责机器调度的管理员郭茂坤介绍,秸秆打捆后,村民只需将成捆的秸秆运往指定地点,就能获得合作社支付的10元/捆的运输费,“我们将秸秆积攒到一定数量后,再雇车统一运到电厂。 ”

“去年我们一共收了9万多吨秸秆,最后都没地方放了,因此今年我们在附近租了450亩地当仓库。 ”电厂副总经理丁希平指着厂区门口大片空地上堆积如山的秸秆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使用秸秆的数量不断增加,“通过对设备的改造,我们将过去纯麦秸杆占燃料比仅10%提升到了现在的40%。 ”他说,收购量增多,再加上320元/吨的收购价格,不仅提高了农户对秸秆离田的积极性,也催生了新的产业,“这几年,附近一下冒出来140多名专职从事秸秆收购的经纪人。 ”

看准了秸秆的商机,赵永川今年又在区里补贴每套40%购机款的前提下,新增了31套打捆设备。 “秸秆还有很多用途呢! ”他向记者介绍,江苏南通的养殖户用集装箱搞菌菇养殖,正在镇里驻点,一收就是好几千吨。除了销售秸秆挣钱,他自己的打捆“大军”还跑到江苏多地参加了跨区作业,“每吨收200元的打捆费,算是挣个辛苦钱吧。 ”据他估算,如果算上所有收入,再加政府20元/亩的补贴,已投入的2000多万只需4年就能回本。

“打捆离田是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专业性的产业资本进驻后,能有效提高作业效率,缓解禁烧压力。 ”省农机局科教处处长赵渊表示,要在全省范围内推广这一做法,首先要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补贴,让收购秸秆的电厂 “开足马力”。其次,要拓宽秸秆离田后的销售途径,尽量做到多渠道就地就近消化,这样才能确保打捆离田更有生命力。

新闻推荐

推进小农水工程管理体制创新

本报讯(通讯员 斯实)9月5日,梁卫国副省长赴蚌埠市调研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创新试点。他强调,要积极探索、鼓励创造,勇于实践、加快试点,逐步建立产权明晰、管理规范、运行有序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

五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五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