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重温经典品味 品味端午

安徽日报 2016-06-09 14:26 大字

6月5日,合肥市文博苑社区儿童在老师带领下诵读经典诗词,迎接端午节。本报通讯员 朱启翔 摄

5月28日,在合肥市紫蓬山堰湾湖安徽省水上运动管理中心,中科大龙舟队 (右)与其他龙舟队进行友谊赛。本报记者徐旻昊 摄

岁岁端午,今又端午。斗转星移,日月轮转,今日的端午也许早非旧时模样,好在文字不老,它能带着我们穿梭时空,寻回易逝的时光———

端午文化润名篇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每当读到宋代词人陈义的这首 《菩萨蛮》,合肥白领王浩然就禁不住一番感慨,家在阜阳的他自大学毕业起就独自在外打拼,如今已经整整5年了。“几年来都是一个人过端午,买两个粽子将就过节,当读到关于端午节的诗词或文学作品的时候,眼前就会浮现儿时和家人一起包粽子、插艾草的场景。 ”

端午节到底是什么样子?它是“老饕”口中念念不忘的粽香,它是江河中奋力争先的龙舟,它是门楣上斜插的一束青艾,它是孩童身上挂着的一串香囊。从宋代杨无咎的词作中关于“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的精彩描述,到沈从文的《边城》中翠翠因看赛龙舟邂逅傩送的机缘;从唐明皇笔下“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的闲适,到汪曾祺不惜笔墨尽道家乡端午饮食的丰盛,作为内容丰富的节日,端午节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抒怀的对象,由于其蕴含着丰富的生活素材,更成为文艺作品取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文学来源于生活,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社会历史的真实场景。 ”省作协主席许辉以《红楼梦》关于端午的描写为例,指出“蒲艾簪门”“虎符系臂”“置酒赏午”等短短几个词组就生动再现了当时传统民俗的风貌。 “因此,文艺工作者只有脚踏坚实的大地,自觉自愿地走到人民中、走到生活中,才能创造出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作品。 ”

温故经典寻记忆

6月5日,端午节将至,合肥市文博苑社区的社会组织联合会组织该社区儿童开展“经典诵读迎端午”主题活动。儿童在吟诵端午经典诗词的同时,老师为他们介绍端午习俗等传统文化知识,让他们从小就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教学活动中,经常遇到学生难以理解经典的情况,比如艾草是什么样子?有些民俗为何今日难觅踪影?结合特定节日诵读经典,学生把文字和现实生活中的民俗活动相对照,能够加深他们对节日渊源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合肥市太湖路小学老师王丽侠说,“端午节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节日,通过学习屈原的历史故事,学生更能接受一次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 ”

端午节吃甜粽还是咸粽?吃糖蒜还是咸蒜?插艾草还是菖蒲?当一遇假日便旅游逐渐成为风尚的时候,这些曾经有趣的争论话题也在渐渐为人淡忘。 “民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演变,但一些基本的元素依然会经久传承。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许多传统习俗在淡化,透过经典的文学作品能够找回历史的风貌。另一方面,文字的魅力也能促使人们重新回归传统,自觉传承民俗活动,在不断趋同的现代社会中过上丰富多彩的生活。 ”省民俗协会秘书长王贤友说。

传承节俗记乡愁

“一个人无论走多远,只要听到乡音、看到家乡的符号,便会勾起乡愁,打捞起关于家乡的种种记忆。”端午节前,研究生毕业即开始在美国定居的段洋洋,在微信“朋友圈”更新了自己的状态,晒出自己在唐人街选购粽子的照片,很快引来同学和亲人一连串的“点赞”。

节日和习俗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身份标志,也是一个民族能够在未来世界独立生存的重要保证。王贤友说:“对于端午节这样的全民节日,怎样才能恢复其原汁原味的文化形态,完整地保护端午节的优秀文化遗产,如何继承和发展端午节文化中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这些是社会各界应该共同承担的使命和责任。 ”

“前几年韩国以‘江陵端午祭\’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内便掀起长时间关于文化传承的讨论。从历史上看,东亚各国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华文化的辐射和影响,比如端午节,其在域外传播过程中结合当地的习俗,成长为具有当地特色的节日。如今世界各国都很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节日文化是祖先馈赠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不仅要用文字记录,更需要将鲜活的民俗文化传承下去,为后人留住这一珍贵遗产。”省文化馆前馆长王唯唯说。

名篇佳作“话”端午

艾香浸润的温馨

经典温故

盆栽绿艾,瓶插红榴。水晶帘卷虾须,锦绣屏开孔雀。菖蒲切玉,佳人笑捧紫霞杯;角黍堆银,美女高擎青玉案。食烹异品,果献时新。葵扇风中,奏一派声清韵美;荷衣香里,出百般舞态娇姿。 ——施耐庵《水浒传》

装饰习俗 挂艾草、菖蒲

《水浒传》中一首妙词道尽了当时端午节俗。“盆栽绿艾”“菖蒲切玉”,自古以来艾草和菖蒲就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装饰元素。

艾,又名香艾、艾蒿,其茎叶含有挥发性芳香油,能产生奇特芳香。中医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由艾叶加工的“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其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两种植物都有净化空气、杀虫灭菌的功效。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晋代《风土志》即记载:“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如今这些迷信的色彩已然淡去,但是由于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时期,因此悬挂艾草、菖蒲驱虫灭菌仍有现实意义。

龙舟竞渡的激情

经典温故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和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蓬蓬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种种情形。 ——沈从文《边城》

娱乐习俗 赛龙舟

沈从文说:“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 ”赛龙舟、抢鸭子是湘西端午民俗中最热闹的活动,他用细腻的文笔将龙舟赛的前期准备、赛事场面描写得淋漓尽致。

一般而言,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先贤屈原,赛前还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在屈原投水的湖北汨罗江畔,每年龙舟竞渡前,来自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抬着龙头汇聚在屈原像下叩拜、吊唁,以粽子、包子、酒水等祭奠。然后,主祭人将一条红绸系到“头龙”的龙头上,由“头桡”将龙头扛到江边洗澡,洗完后将龙头安装于船首,这才开始赛龙舟。地域不同,各有讲究。苏浙地区赛龙舟是纪念伍子胥、曹娥,广西是纪念马援,福州、厦门则是纪念阎王王知审。

如今,赛龙舟已经成为大江南北颇受欢迎的传统体育健身运动项目。端午节前后,江淮之间相继掀起赛龙舟的热潮,蚌埠五河县的龙舟赛、马鞍山当涂县的龙舟锦标赛、宣城泾县桃花潭的龙舟赛等等,这些连续多年举办的群众性赛事活动,受众广泛,特色鲜明,逐渐成为活跃地方文化的知名品牌。

棕叶裹藏的乡愁

经典温故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 “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饮食习俗 吃粽子、鸡鸭蛋、大蒜等

特色饮食是传统节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著名“老饕”汪曾祺就列出了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等家乡高邮端午节餐桌上的必备菜。鸡鸭蛋、大蒜、粽子……说起端午节上的佳肴,由于各地风俗不同,可能略有差异,但无论南北,粽子一定不会缺席。

粽子,又名“角黍”“筒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用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的 “角黍”。因地区不同,粽子的粽叶、馅料乃至形状都有很大差别。常见粽叶有竹叶、苇叶等,形状有三角形、四角形、方形、长形等。至于馅料,则北方爱甜南方爱咸,甜味有蜜枣粽、豆沙粽、什锦粽,咸味有鲜肉粽、火腿粽、虾仁粽等。

一个人的口味往往是长期养成的结果,味道各异的粽子满是家乡的味道,仿佛撕开粽叶就能闻到来自家乡的气息,令人勾起浓郁的乡愁。

香囊弥散的情趣

经典温故

袭人又道:“昨儿贵妃打发夏太监出来,送了一百二十两银子,叫在清虚观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唱戏献供,叫珍大爷领着众位爷们跪香拜佛呢。还有端午儿的节礼也赏了。”说着命小丫头子来,将昨日所赐之物取了出来,只见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 ——曹雪芹《红楼梦》

妆扮习俗 戴香囊

在《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适逢端午将至,元妃娘娘的赏赐非常应时,红麝香珠串以及下文中出现的“香袋”都属芳香辟邪之物,均为当时端午节之佩饰。

香囊,又称“香袋”“香包”,或用五色丝线缠成,或用彩色布料缝制,做成吉祥物、生肖动物等多种造型,内装藿香、薄荷、菖蒲、冰片等香料,佩戴身上,香气扑鼻,能驱蚊避虫,是端午节流传至今最常见的饰品。戴香囊也颇为讲究,老年人一般喜欢戴梅花、荷花、桃子、苹果等形状,孩子喜欢虎、豹、猴、鸡等飞禽走兽,年轻人更将其作为表达爱慕的赠品。

曾经端午节前缝制香囊是姑娘、妇女的乐趣之一,进入工业时代,市场上出现了品种繁多、形态各异的香囊,大大增加了人们的选择余地。如今手工制作香囊虽已少见,但偶尔为之更能增添节日的情趣。

·链接·

诗词中的端午节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透过北宋文豪欧阳修的《渔家傲》,人们不难一窥当时端午习俗:吃多角粽、饮菖蒲酒、沐香花浴。

节日千年赓续,风俗世代传承,古人用一首首典雅的诗词铭刻下关于端午佳节的时代记忆。欲知龙舟竞渡有多激烈,且听唐代卢肇的《竞渡诗》:“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欲体会先人对屈原的哀思,请读元代贝琼的《己酉端午》:“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欲了解古代美人的节日情趣,不妨欣赏北宋苏轼的 《浣溪沙》:“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一首首名诗,一个个佳句,回溯传统习俗的源头,拉近了当代与古代的距离。

邮票上的端午节

作为邮资凭证,邮票造型小巧精致,内容包罗万象,被誉为“国家名片”。为传承、弘扬我国传统节日文化,2001年6月25日,即农历辛巳年端午节,中国邮政发行了迄今为止大陆地区唯一一套全面反映端午习俗的邮票。

这套《端午节》特种邮票共3枚,借鉴民间木版年画的明快色调与均衡构图,采用装饰化的图案,淋漓尽致地展现了 “赛龙舟”“包粽子”“避五毒”等端午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第一枚“赛龙舟”,图案表现人们在锣鼓声中争先恐后奋力划桨,两条龙舟你追我赶的热烈场面,舟上插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彩旗,一派欢乐祥和景象。第二枚“包粽子”,五颜六色的粽子,加上各种辟邪除疾、福佑小儿的长命锁、长命封、香包和如意结等代表端午节民俗的事物,挂在象征福运的蝙蝠下方,插有能驱除虫害的艾叶和蒿蒲的花瓶和寓意洁净祥瑞的荷花摆放在两侧,将端午节的民风民俗集中表现在画面上。第三枚“避五毒”,图案是葫芦符驱“五毒”,因为民间认为五月是 “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要用各种方法预防五毒之害,葫芦符驱“五毒”就是方法之一。画面正中是一只绘有虎头的葫芦符和一把宝剑,葫芦符上及四周绘有五种毒虫,象征“五毒”不侵。全套邮票图案色彩对比鲜明,画面简洁、醒目,节日的气氛一目了然。

新闻推荐

安徽省三大生物质发电厂全面亏损

因净利润未达到预期,武汉凯迪电力公告称,控股股东阳光凯迪新能源集团决定回购数个生物质发电厂股权。这则公告揭开了桐城市、五河县、望江县等生物质发电厂全面亏损的惨淡事实。桐城 五河 望江三大...

五河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五河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