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齐师傅检查亲手做的秤缪师傅在下桩子即先用步弓划
○抛光打磨后,用砝码最后较秤为一杆合格的秤。整个工艺十分精细严谨,不得有半点差错
修杆秤这门手艺,曾在大众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孩时记忆中,常见修秤师傅挑着担子穿行在集贸市场、大街小巷,但随着电子秤的出现,如今很难看到他们的身影了。
在安徽省五河县城关镇中心菜市的店铺门旁,一位老师傅正专注地制作着秤杆:刮杆、钻眼、嵌秤星、打磨……环环相扣,一丝不苟。他叫李国齐,今年69岁,自13岁学做杆秤以来,已经坚持了53年。
做杆秤的工序有二十几道,除了开始的选料、加工,最后的抛光、打磨、包铜皮等,最主要的“核心技术性”工序就有五六道。首先要在秤杆上划上一条水平线,这就是所有秤花的基准线;然后给每杆秤定出最准确的“零度”,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定盘星”;再将基线等分,定出两、半斤、一斤等不同刻度,而每杆秤都要反复试验多次才能达到最准确的等分;随后要在刻度上钻出不同数字、形状的眼,再嵌上铜丝做出秤花;最后用丝刀、小锤等将秤花固定、磨光……
“缺斤短两的秤我从来不做,给再多钱也不做,做秤就是做人!”制作杆秤是李国齐家祖传的手艺,从13岁开始就跟父亲学。上个世纪80年代杆秤的生意很好,再加上祖传的精湛技艺,养活一家人不成问题。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始,杆秤生意便逐渐没落,不断地受到电子秤的冲击和挤压,以前每天可以卖出五六十把,而如今一天能卖出五六把就算不错了。 “当年这手艺是不外传的,可如今我免费收徒,也没人愿意学。”谈起这门手艺的传承,李国齐语气中满是落寞。
在合肥市庐阳区的双岗老街上,有一个不起眼的制作杆秤的作坊,主人叫缪向阳。缪师傅今年52岁,老家在肥东桥头集,初中毕业后,虽然也干了些杂活,但18岁那年还是决定学门手艺,于是便拜了自己的一个做木杆秤的亲戚为师,开始了学徒生涯,出师后一直跟着师傅,直到1987年,缪师傅在合肥双岗老街开了一个自己的木杆秤作坊,这一干就是将近三十年。
曾几何时,走街串巷的商贩每人手里拿着一杆秤,待买卖来时,随手挂好秤砣,货物朝秤盘一丢,一提秤杆,“您看,秤高高的”。买家看着高高翘起的秤尾,生意也就做成了。这样的场景,或许将成为一道逝去的风景。对于历史我们可以追溯,对于遗产我们可以继承,对于民间的传统手工艺同样需要有人传承。 网友 李向前 姜磊宁 图/文
民生镜像新平台——安徽图片网(合肥图片库)每周主题图片征集正在火热进行中!近期征集的“即将消失的老行当”主题仍然在持续征集中。只要您在ahtpw.com 注册并上传照片,我们就会进行编辑并提供详尽的拍摄建议和参考。最终将使您的照片得到最好的传播效果。合肥晚报摄影QQ群(427232858)欢迎加入我们。本版策划 郑成功
新闻推荐
许梦宇 摄 5月14-15日,五河第二届“祥源杯”龙舟赛暨“魅力漴河”民俗文化节开幕。当日五河县城万人空巷,漴河赛道两旁人山人海,热闹非常,来...
五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五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