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个人,打捞农耕“旧时光”五河县邓凡训办起民俗展览馆,收藏3000余件乡村老器具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4-08-05 10:29 大字

[摘要]五河县邓凡训办起民俗展览馆,收藏3000余件乡村老器具

兼公务员和书法家于一身的五河县邓凡训,有帮收废品的“铁杆朋友”。 30多年来,酷爱收集“过时”器具的他收藏老旧物品多达3000余件。 6年前,为将“私藏”与众分享,他还自费办起家庭民俗展览馆,“传扬先人智慧,留存历史变迁”。

邓凡训的祖父邓九和是清末当地四大粮商之一,留给后人的斗和升颇多。岁月更迭,每次这些“不顶用”的老物件被家人扔弃,素有“怀旧情结”的邓凡训都会重新拾回。“这些老物件都非常美且有深意,以斗为例,它是衡量社会公平公正的标准,是做人的良心的标尺,弃之可惜。 ”如今,邓凡训的“镇馆之宝”就是祖上传下的“九和斗”。

“收藏祖上的斗,引发了我对其他农耕器具和民俗物品的兴趣。 ”此后,斗笠、蓑衣、扁子、风箱,纺线车、织布机、独轮车……都纷纷成为邓凡训“麾下”。 “100多平方米的家到处都是这些杂物,一不小心就能磕着碰着。 ”老伴马桂华曾对丈夫的这份痴迷颇有怨言,邓凡训却始终不为所动。

“收藏每件老器具都有一段故事。 ”说起多年来的四处寻觅,邓凡训深感不易。馆内藏有一辆体积庞大、笨拙沉重的农用大车,邓凡训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搬回后,因无处安身,竟辗转换了四处“寄居”,直到收藏馆落成;从山西寻来的一杆大秤,两米多长,公共汽车不让做,无奈之下只能用电动三轮车拉到火车站,一身狼狈样被人当成农民工;堪称“古代宝马”的木制拖车,是邓凡训在乡村一处烂草堆地下扒拉出来的,如今整齐陈列的播种机、犁、蓑衣、草鞋等也都是他在下乡工作时,从垃圾堆中捡来的……

“看到奇石,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看到农耕文化,感受社会进步和先人智慧;看到陶瓷和精美绘画,感受努力就能创造美。 ”随着藏品越来越多,坚信“民俗文化能对年轻一代有所启迪”的老邓,盘算着搞个民俗展览馆。说干就干,2008年4月18日,五河县首家私人民俗馆——九和收藏馆正式开馆,全天候免费对外开放。两年前,民俗馆再度扩容,目前藏品已达3000余件,分列于农耕、渔具、灯具、计量具等12个分馆中;为便于观者理解,邓凡训还在馆内打造了“农耕文化墙”,把耕种、收、打、捻、磨、纺织、计量、交易等过程以图示人,一目了然。在邓凡训的鼓动下,已退休的老伴还成了“义务馆长”。

省市级科普教育基地、皖北民俗调研基地、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馆6年来,九和收藏馆收获殊荣颇多,观者如云,其中前来参观的学生就有3万余人次。孩子们对历史的惊叹和感悟,总能让邓凡训心比蜜甜。而更让他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将旧物件送上门且不图回报:一个朋友拆迁时将家里的旧钱柜拱手相送;小溪镇一个农民专程赶赴三十里路送来用了几十年的播种机;头铺镇一户渔民特地将家里的渔船送来;还有位老人家,不仅把家中的旧柳条篮子赠送,还编了个新的一起带来……

30多年来,邓凡训将工作之余的全部心血和积蓄倾注于此。有人敬佩他的作为,也有人对其嗤之以鼻,但老邓有着自己的信念:“一个老物件保留下来就是一段历史,一摞生动的教育素材,让参观者在这里倾听历史的脚步声,这是我的兴趣爱好,也是我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 ”眼下,60岁的邓凡训已盘算好明年退休后的“大计”:“一年四季都组织活动,让更多的人来馆参观;我还打算弄个网上博物馆,把这些老物件都搬上网……”本报记者钱程实习生许梦源

新闻推荐

合肥提升乡镇供电所管理年起合肥供电公司将利用

合肥提升乡镇供电所管理本报讯 2013年起,合肥供电公司将利用三年时间,稳步提升供电所管理水平,供电所客户投诉一次解决率由99.34%提高到100%,供电服务承诺100%兑现。 (刘爱兵 许其国 吴其保)五河“...

五河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五河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