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沱湖水美鱼肥
沱湖是皖北最大的商品蟹生产基地。去年开始,五河县积极实施“退网还湖”工程,近两万亩水面资源得以合理开发——
■ 本报记者 丰静规模养殖 遭遇“迷魂阵”
这几日,江丰水产养殖公司的总经理刘红旗十分忙碌,30多万斤的鱼苗蟹苗即将投放到沱湖近13000亩的水域中去,各种准备工作必不可少。如此大面积的整体养殖,近二三十年来,在沱湖上还是首次。
原来,2000年前后,为保障没有土地的渔民生产生活,五河县将沱湖水面分别承包给当地渔民。
“每户渔民承包的水面少则一二十亩,最多的也就五六十亩。 ”五河县沱湖乡浍河村村长杨殿昭介绍。
起初,“一叶扁舟水上行,摇橹撒网捕鱼忙”还是沱湖渔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但随着鱼蟹价格逐年走高,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不少渔民采取了围网养殖的方式。在湖中插上竹竿,拉起了围网。
由于各家仅留出一条供渔船出入的水道。竹竿林立、围网密布,不说外地人,就是本地渔民也时常迷路,大家都戏称沱湖上有个“迷魂阵”。
弯弯曲曲的“迷魂阵”不仅分割了沱湖,还直接影响到沱湖的生态环境。五河县沱湖乡副乡长刘奎奎告诉记者,当地渔民采取的围栏设施主要包括暂养池、可兜底的网箱以及由两根竹竿和一段围网组成的“大段”。其中以“大段”对水体危害最为严重。由于围网直接插入沱湖水底,淤泥、水草堵住网眼,使水体自净能力大大降低。
“去年夏天高温频发,几乎所有渔民都遭受了损失。光是俺家的鱼苗、蟹苗就死了一半。”沱湖乡浍河村村长杨殿昭告诉记者。
“一家一户的小面积分割养殖模式,多是‘靠天收\’,技术含量低,养殖密度大。为了饲养,渔民大量捞取水草,既破坏了水草资源,又改变了螃蟹脱壳的生长习性,容易造成沱湖螃蟹规格小、产量低。 ”五河县畜牧水产局总工程师刘红说,除此之外,沱湖还是浍河中下游的重要分洪节点。一旦出现特大洪水,这么多的围网将对防洪蓄洪产生不利影响。
退网还湖 恢复水乡美
2013年,蚌埠市政府着力开展“生态蚌埠”建设,绿化美化环境,做活水文章,提出实现全市河湖“荡舟无障碍,饮水不担心”。五河县结合“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工作的要求,决定大力实施“退网还湖”工程。
沱湖“退网还湖”一期项目涉及沱湖乡、双忠庙镇、城关镇的275户养殖户。为鼓励渔民主动拆除“迷魂阵”,五河县专门从县财政中拿出2400万元补偿渔民,对专业养殖渔民,按照6万元/户进行补偿,对拆除的主网按50元/米的标准进行补偿,并对在规定时间内拆除的,还给予了15-20元/米的奖励。
拆除围网的工作从去年12月开始,原计划今年2月份全部拆除。截至1月中旬,275户渔民仅剩两户因为特殊情况没能拆除,其余全部拆除。
记者在沱湖乡浍河村码头看到,一根根从湖中拔起的毛竹已经发黑,堆满了整个码头,2万亩水面波平如镜。
“过去,我们是看不到湖对岸的,看,现在看得多清楚。 ”杨殿昭指着湖面说。
“统计显示,沱湖最终拆除的主网达到了19万米,这相当于从五河到蚌埠跑个来回。 ”刘奎奎形象地比喻道。春节前后,最后两户渔民将剩余的虾蟹卖出。
综合开发 实现三方赢
杨殿昭拆除自家围网时,在湖面上留了一面小红旗。虽然有些不舍,但杨殿昭却又十分坚定,“大家积极配合乡镇府的工作,也是希望能够真正将沱湖螃蟹的品牌不断做大做强。 ”
杨殿昭告诉记者,以他家为例,承包40亩水面,碰上丰收年,年收入才五六万,但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就得“勒紧裤腰带了”。因为长期生活在水面上,大部分渔民受教育程度偏低,有的甚至还不识字,更别说发家致富了。靠水吃水没错,但 “沱湖螃蟹需要有实力的渔业养殖管理公司科学养殖、市场化经营”。
拆除围网的沱湖乡将13000亩的沱湖水面重新整体发包,起标价即为每亩240元。 2月13日,江丰水产养殖公司以360元/亩的价格中标。
“我们中标后,立刻找到农业部的专家进行测算,按照科学比例,进行投放,避免养殖密度过大。 ”刘红旗表示,下一步还将形成一整套的营销管理模式。
在距离乡政府不远处,记者看到一座占地33亩、6排12栋的渔民新村已经建成,建筑面积达31000平方米,可安置渔民420户。失去水面的渔民在五河县实施的“渔民上岸”工程中,陆续入住渔民新村。
“剩下的水面,将全部列为沱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进行生态保护。 ”沱湖乡党委书记钱士利向记者透露,下一步,五河县政府还将用2至3年时间,对沱湖上游五六万亩的水面围网进行分批次拆除,真正将沱湖乃至五河打造成为水美鱼肥的皖北生态之乡。
沱湖渔民响应政府号召,拆除自家的围网。
本报通讯员 李向前 本报记者 丰静 摄
新闻推荐
■ 本报记者 丰静“看,那边又飞来一群。 ”4月的春天,草长莺飞,在五河县沱湖岸边,沱湖乡渔民刘庆海一边观察着远处湖面上低旋的水鸟,一边兴奋地告诉记者。春节前后,两万亩的沱湖水面上陆续迎来大批...
五河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五河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