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升级后的省文化馆 “安徽画廊”,日益成为展示全省各地民间艺术的一扇窗口。民间艺术与城市展馆的良好互动,给双方都增添了活力——乡野来客入“画廊”
本报记者 晋文婧
在合肥市六安路与长江中路的交叉口,有一个古朴的艺术场馆,这是省文化馆设立的“安徽画廊”。展馆有300多平方米,确实可称之为“廊”,门脸不大,纵向很深,一年四季公益展览不断,叫得响的画家画作,拿得出的能人新作,让这里常常门庭若市。
11月6日至15日,灵璧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钟馗画展览在这里举行,灵璧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钟馗画也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色彩缤纷、形态各异的钟馗,今秋为画廊再度置换新装。水墨写意、工笔画、漫画一应俱全,钟馗画传承人、著名书画家孙淮滨的作品令人称道,著名漫画家吕士民的漫画版钟馗令人捧腹,浓郁的民俗韵味扑面而来。殊不知,钟馗画,这个自唐代即已发端的民俗年画,如今在灵璧演变成当地老百姓人人皆可为的小爱好乃至大产业。来参观展览的省城观众老沈说:“自己原来对灵璧钟馗画乃至民间画只是略知一二,现在知道‘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并非浪得虚名,安徽画廊的展览的确是一个兼容并蓄的艺术天地。 ”
热爱书画的老合肥人或许记得,安徽画廊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是安徽省书画摄影展览的一个品牌。 2003年,在城市改造建设中,“安徽画廊”缩小了展厅面积,且由于设施陈旧落后,不利于大型展览活动的开展。搬迁后的“安徽画廊”由于环境不佳、位置欠缺,偶有展览也不能适应日益扩大的观者群,改造升级迫在眉睫。省文化馆馆长王唯唯告诉记者,文化“三馆”全面免费开放的实施是一个契机,“安徽画廊”重新修缮,重回大众视野。两年来,整装一新的展馆焕发了生机并在这些年保持着较高的人气,这股生机源于高质量艺术作品与展馆的良好互动。
在这个面积不算特别大的展馆内,像灵璧钟馗画这样接地气的展览,每年要接纳不少场。除了知名艺术家的作品,更多的是乡土艺术家、民间画家轮番“进城”,展示看家绝活。
2012年1月6日,随着“萧县农民画”在安徽画廊展出,安徽画廊拉开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的序幕。开展半年后,安徽画廊每月展出书画、摄影展不少于2次。仅仅当年上半年,新展厅共举办13期展览,接待书画、摄影爱好者3万余人次。此后,画廊陆续举办了萧县美术家作品展、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程建礼剪纸艺术展、青阳农民画展、张秀珍剪纸艺术展等。今年,70幅来自农村基层的“萧县农民画展”再度令观众聚焦这一乡土文化现象。此外,展馆还举办了五河县的“五河情韵美术书法展”、天长市的“天官画作品展”、“大美涡阳摄影展”、“宣城书画院作品展”、淮北市儿童画展、亳州和界首的民间剪纸展,以及利辛、和县、怀宁等地的民间艺术作品、皖北四市摄影艺术联展等,并吸纳乡镇综合文化站到省城办展览。今年以来,展馆的各类书画摄影展达到14次。
民间文化艺术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基层文化建设和农民文化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民间艺术作品大多扎根民间、寄情民俗、蕴雅于拙,很多基层艺术家在这儿享受到了正式 “待遇”,而安徽画廊也从中凝聚了人气,转变了办馆思路,创新了工作方法,真正做到服务于民。
在一些观众看来,目前,由省文化馆设立的这个书画展览厅,一定程度上扮演了省级美术馆的角色。其展览展示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画的都是老百姓身边的故事,抒发的都是老百姓自己的心声,集结的都是各地的文艺能人;同时这些作品又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耐看好看,精致精湛。
在民间艺术的挖掘与保护备受关注的今天,民间艺术进入城市视野,并在都市文化中获得生命力,需要桥梁、媒介,需要提炼、创新。散落民间文化瑰宝,展示了鲜为人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也将在不断传播推广中成为当代艺术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笔。
新闻推荐
展现美好乡村画卷讴歌现代农民风尚——各地农民热议“双十”评选
各地农民热议“双十”评选
五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五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