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漏万集之七十八
◎李鸿章族上本姓许,为了躲避战争,明崇祯年间,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带着全家从江西湖口来到庐州府东乡一个叫磨店(今肥东境内)的地方投奔亲戚。后许迎溪将二儿子许慎过继给当地殷实户李心庄,从此,许慎这一支改姓李,世代务农,到了李鸿章祖父这一代,才开始半耕半读的生活,即家有田产,以耕种为生,但男孩子要读书,以求功名。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因一心读书,36岁时终于考上进士,入朝为官,被分发到刑部任职。
◎1923年,刘文典的第一本专著《〈淮南鸿烈〉集解》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成为近现代史上《淮南子》研究的代表作。胡适在为该书写的序言中说:“整理国故,约有三途:一曰索引式整理,一曰总账式整理,一曰专史式整理……吾友刘叔雅教授新著《〈淮南鸿烈〉集解》,乃吾所谓总账式之国故整理也。《淮南王书》,折衷周秦诸子,‘弃其畛挈,斟其淑静,非循一迹之路,守一隅之指\’,其自身亦可谓结古代思想之总账也。”
◎从1937年的《闻警》到1945年的《秋思二首》,检点林散之的《江上诗存》,可知八年抗战期间,他一共写了275首诗,他自己则称“苦诗三百首,都是为承平”。譬如日寇占领合肥后,他曾满怀悲愤地写道:“自抱兴亡恨,干戈又合肥。山川形不改,草木事全非。新鬼方夜哭,故人战未归。那堪风雨里,苦见鹧鸪飞。”他在这首诗的自注中说:“昔时秦、晋淝水之战,八公山上的草木,皆似晋军,使秦不敢犯晋。现在八公山上的草木,不知能否再化成兵戈,给敌人以震慑吗?”
◎1955年,三联书店出版了八卷本《胡适思想批判论文汇编》,约200万字,蔚为大观。胡适其时身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抱着近似隔岸观火的态度,他耐心地读完了这八大本奇书。有一次唐德刚指着这些书问:“这几百万字的巨著里,难道就没有一点学问和真理?”胡适答道:“没有学术自由,哪里谈得到学问!”
◎潜山张氏家族有“八野”:张东野、张耘野、张汉野、张牧野、张中野、张田野、张樵野、张林野,都是张恨水的兄弟或堂兄弟姐妹。其中,张汉野、张牧野为双胞胎,是张恨水的亲弟弟。张伍在《我的父亲张恨水》一书中曾写到:“三叔四叔是双胞胎,长得一模一样,因此闹了不少的笑话。”
◎倪嗣冲主政安徽期间,曾投入数年精力,治理淮河。《申报》1916年12月18日报道说:“今闻皖北河工全无外界助力,业已开办,且有规模颇宏大之消息,当为惊讶不已。办理河工者全为皖省官吏,而总其事者则皖省长倪嗣冲也,开工至今几及一年,初用工人四万两千,继而逐渐加添,今从事浚挖者确有五万余人,闻工程告竣之期,少至四年多至六年,每年工程期占一年之大半。”倪嗣冲后来在1920年5月咨全国水利局的文件中也谈到治淮的大致经过,“于是首浚濉河,次则北淝、西淝、沫河、新黑、濠、会、沱、茨等以及濉河上游之南北中三股河道,阅时三载,次第竣事,又于淮河北岸自凤台县之沫河口起讫五河县止,南岸自霍邱县之灵水集起讫盱眙县止,共修筑长堤达两千里”。同时倪嗣冲认为“惟治标之策只可救患一时,仍非筹备导淮不足为根本之解决”,因此悉心核阅考据,拟具治淮计划图说并附图,咨文全国水利局,目的在于为研究导淮之助。
(李利忠,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文史研究者。)
新闻推荐
新华社6月28日电
蚌埠市五河县60多岁的陈某以“大仙”自居,收受1万多元钱财为一名精神病患者“驱鬼”,贻误治疗致使其病发跳楼摔成残疾。日前,经五河县检察院起诉,陈某以诈...
五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五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