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难忘的采访
□倪国红
当了近20年记者,印象深刻的采访经历并不多。 2002年春天的一次采访算是一个。
当时我正借调在省公安厅宣传处帮助工作。这年元旦刚过,淮河之滨便传来噩耗:五河县东刘集镇派出所所长陈先家在执行公务夜间驾车返回途中,因迎面大货车灯光眩目,为避让路边群众而牺牲。
陈先家牺牲后,当地市、县组织人手挖掘整理事迹材料,并由陈先家的同事、同学、亲友组成事迹报告团进行广泛宣传。省公安厅宣传处也将其列为清明节前的重点报道任务。
说实话,由于前期当地宣传部门和媒体的大量准备工作,陈先家现有的事迹材料形成一篇大通讯,已经绰绰有余了。可是我总觉得拿着别人整理的材料创作,有一种接不上地气的感觉。跟我同感的就是《安徽法制报》新闻部主任詹克权,当时他还只是一位跑政法新闻的普通记者。我俩一拍即合,决定实地采访。
那是一次饱浸泪水的行程。我们与村民们促膝而谈,听到了陈先家三登百姓门,换来了比金子还贵重的警民信任的故事;我们看到县公安局长毫不掩饰的泪水,听他回忆起在陈先家的所里一边推心置腹的交谈,一边畅快淋漓地吃黄豆芽烧猪血,喝最便宜的“一捣通”白酒的往事;我们专程看望陈先家的老母亲,老人与儿子已近一年未能见面,如今仍日日到村头等待……
在东刘集派出所采访的那个夜晚,月光如奇的皎洁。所里的警员和治安员都留了下来,断断续续的和我们聊着天。治安员刘江告诉我们,那天晚上的月色就如同今晚一样好。那是2001年八月十五,陈先家生命中最后一个中秋节,他像每年这个时候一样,把所里的战友全部“撵”回家中。当刘江吃完饭回到所里,看到孤伶伶地坐在值班室里看电视的所长时,忍不住问他:“所长,你在这不回去,家里人能不想你吗? ”那一瞬间,他看见一向坚强的所长转过头去……
就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陈先家的形象在我们心中越来越真实,越来越丰满,越来越清晰。采访中,当穿过田野和村庄,看着满目盛开的桃李时,我们好像更深的体会到了陈先家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和热爱。返回后,我俩一气呵成,发表了长篇通讯,并很快接到了一封读者来信,《第一次,我的眼泪落在报纸上》。
其实,采访中同样令我难忘的,是再一次见识了《安徽法制报》记者良好的素质。作为一名记者,詹克权是一位特别善于聆听的人,不多的问话又句句问得恰到时机,正在点子上。这种特点让我们在村民们口中听到了许多材料中没有的故事;作为一名男同志,他有着不拘小节的随意和随和,东刘集镇没有一家旅社,当天晚上所里的指导员把自己的宿舍让给了我,詹克权却和值班的治安员们挤在一起。他们挤了一宿,也聊了半夜,又发掘出好几个新鲜的素材;他又有着特别的细腻和真诚,自掏腰包给陈先家的老母亲买了慰问品,一见面,不善言辞的他一把握住老人操劳一生的粗糙双手,泪水在眼睛中直打转——倾听,敏锐,随和,感性,这些是我一贯认为的优秀记者的品质,在与《安徽法制报》的领导和老师们打交道的过程中一再体会,一再印证。
时间过得真快! “普法三十年,汇聚正能量。”当我想起11年前的这次采访,想起无数次与《安徽法制报》或学习或合作的愉快经历,就觉得这十个字真是贴切!一家坚持风骨,心怀正气的媒体,岁月和风雨只能沉淀韵味,增添魅力。无疑,她会走得更稳,更远。
(作者系省消防总队防火监督部副部长)
新闻推荐
他有1米8的个子,走起路来从不弯腰弓背、左右摇晃,是一个像极了仪仗兵的阳光汉子,可实际上他不仅是个因公负伤、肋骨断了3根、左肾和脾都被摘除的“二等乙级”伤残军人,而且还是个肾透明细胞癌患者。...
五河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五河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