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绿色网络”下隐忧重重
管理体制不完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保护和发展矛盾突出……民盟安徽省委日前通过调研发现,与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与全国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现状相比,安徽省自然保护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建设起点较低,规模较小,问题不少。
据统计,截至目前,安徽省已建市级以上自然保护区38处,总面积达43.2万公顷,占省国土面积的3.11%。初步建立了分布于江淮两岸、大别山区、皖南山区的自然保护区网络。记者还了解到,未来,安徽省自然保护区还将继续扩容增量。到2015年,安徽省各类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将达到78.52万公顷,占省国土面积5.65%左右。但省民盟指出,保护区在数量上的增长固然可喜,但在“护体”上更要下功夫。
机构少,专职人员“稀缺”
省民盟调研发现,目前安徽省各级政府,除林业、环保部门以及少数市、县外,皆未设立自然保护区专门管理机构,更缺少专职管理人员。绝大多数自然保护区由于财政切块分割的制约,编制偏少。全省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有一半以上因地方财政困难,编制人员落实不到位。如祁门县查湾省级自然保护区,县编委批准自然保护区设置保护管理站,定编7人,目前纳入财政供给的编制仅有1人;黟县五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县编委批准编制13人,现仅有林业局3人进行自然保护区的兼职管理工作。
重经营,机构定位“模糊”
自然保护区机构定位不明确的后果比较严重。当前,安徽省自然保护区的机构运行有四种机制,即行政单位、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和事业单位企业运行。但属于行政单位、参公单位与事业单位性质的自然保护区,都逐步建立起了自我创收机制;实行差额管理的事业单位或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自然保护区采取保护与经营混为一体的运行机制。省民盟认为,这一模式与自然保护区的性质和功能严重背离,精力都放在经营开发上,对自然保护区的管护力度自然减弱。
管家多,功能混淆“重叠”
像金寨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皇藏峪、万佛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机构重叠;岳西县枯井园、祁门县查湾等自然保护区是在国营林场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五河县沱湖是在渔场基础上组建的自然保护区,还重复设置有林场或渔场管理机构。有的自然保护区甚至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一片林子两个区”。
经费紧,办公场所“难产”
由于国家和省对省级自然保护区一直没有专项经费投入,市、县财政也无力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有些自然保护区甚至连办公的地方也没有。省民盟指出,安徽省省级自然保护区目前都是委托所在地的市、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直接管理,各级自然保护区事业经费仅靠地方政府财政贴补或主管部门从林业、环保资金中挖挤一点,杯水车薪。
争夺战,利益冲突“频发”
就安徽省而言,很多自然保护区在建立之前,其土地、林地、草地、水面所有权或使用权已有归属,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制约了当地社区对资源的利用,导致社区和自然保护区对资源使用权的争夺,再加上一些自然保护区内有大量原住人口,加剧了破坏自然保护区资源力度。省民盟认为保护区与社区关系紧张,纠纷不断,不仅影响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并呼吁这些问题必须引起省政府高度重视解决。
本报记者 周晓东
新闻推荐
今年以来,五河县沫河口镇将“小农水”项目与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理进行整合,投资480万元,实施三铺治理片恢复完善工程,每年新增节水约75万立方米,形成“渠渠相通、沟沟相连”的格局。 本报记者袁家权...
五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五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