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拼“乐高” 旱地换新装

蚌埠日报 2021-06-11 08:08 大字

实施“旱改水”项目后的耕地。正是夏种时节,站在自家的田埂上,李士付对秋粮作物有了新想法:“去年种大豆,今年种水稻,过去咱羡慕别人家,这次算是赶上趟了!”

李士付是禹会区马城镇朱村人,家在孔津湖畔,地势低洼,却一直延续着小麦+玉米,小麦+大豆的旱田耕种模式。“同样是种田,一亩地收成比水田少挣好几百块钱。”

这些年,对比亲戚家水田,李士付的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朱村紧邻吴家沟,连通淮河,并不缺水,可咋还喊“渴”?

“其实是工程性缺水!”蚌埠水利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孙敦涛道出了症结所在。原来,老李家这一片沟渠均为土质,农田水利设施大多损坏,灌溉时有到处漏水的现象,且农户灌溉时从吴家沟引水困难,多为自发抽水灌溉,不能够有效利用水源。

“虽然紧挨着淮河,却因为标准低,加上水利不兴,农业生产很难玩出花样。”孙敦涛进一步解释,老李家的地块实际上是“漏水田”,不是“旱涝保收田”。

水利专家一把脉,病因找到了。

今年4月底,禹会区马城镇朱村、西程村耕地提质改造项目一期工程开工,工期限定为45天,总投资3455多万元,亩均投资超过1万元,孙敦涛就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通俗地讲,这是个“旱改水”项目,不用村民出一分钱,通过工程性措施,修渠修路建桥建闸,还要给土地整平翻新,盖上有机肥。

采访中,孙敦涛告诉记者,项目在蚌埠市是开创性的,不仅建设标准高,模式也有创新。水投公司和禹会区一家装配式建筑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装配式技术应用到水利工程建设中,为项目量身定制子母槽和U型渠,大大压缩了沟渠施工的时间,同时,减少施工现场的模板安装、混凝土湿作业等环节,能够显著提高施工效率,保证项目建造进程可控。“原理就像是在拼乐高,不仅大大缩短了工期,后期维修也很简单。”

通过项目建设,项目区变成了规规整整的“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网”的高效农业生产区,成了大水网。

采访中,蚌埠水利投资建设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破解了“水瓶颈”,还只是这次实施“旱改水”项目的好处之一。改造后的水田将部分缓解蚌埠市建设用地“占补平衡”水田指标补充压力,有效遏制水田面积减少的趋势,进一步提升耕地质量。

水利设施之变撬动着产业升级,这阵子不断有客商主动找过来打听流转事宜。乡亲们都说:“旱田变水田,增值又增效。”

新闻推荐

一封写给蚌埠的音乐情书

世茂沁雅·瞰云台示范区实景古树清泉有人说自己是爱上了蚌埠的繁华与宁静,有人说自己是爱上了蚌埠的人文与山...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