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训 贩卖焦虑只为掏空你的“腰包”

蚌埠日报 2021-04-09 07:34 大字

校外培训机构“扎堆”。在校外培训机构外等待的家长。欲就相关话题与本文作者交流请扫描二维码。如果问当前最红火的行业是什么,一定是非校外教育培训莫属。疫情影响下,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遍布全市的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却热热闹闹、生意兴隆。

校外培训机构原本是学校教育外抓差补缺的有益补充,但在资本的助推下,校外教育培训机构遍地开花,并成为目前最赚钱的行业之一。

没有焦虑制造焦虑,有了焦虑放大焦虑。为了达到全面引流的目的,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利用网络平台和自媒体,炮制并大力传播“毒鸡汤”给家长“洗脑”。专家指出,校外培训机构超纲教学、超前培训不仅违背了教育规律,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还掏空了家长的腰包,抑制了社会消费需求和消费升级,已经到了重拳治顽疾的时候。今年,教育部也把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列入了重点工作——

校外教培生意火

4月3日,星期六,下午4时许,延安路中段一座大楼前,车辆拥堵,一群家长在楼下翘首以盼,等待放学的孩子。与此同时,又有不少背着书包的学生,从四面八方赶来,急匆匆地走进大楼。

“这楼上有一个英语补习班,一年四季都是如此,周六周日人最多。”一楼经营床上用品的陈先生告诉记者,原先楼上开的是一家饭店,因为疫情影响,生意清淡,在经营不下去的情况下,转让给了一家校外培训机构。培训机构接手后,这里一下子就热闹起来,星期一至星期五这几天,下午五点的时候,学校延时课结束后,许多学生就来这里补课。而星期六、星期日来这里补课的学生就更多了。在第一节课下课和第二节课上课之间这段时间,接送孩子的汽车、电瓶车挤满了人行道,行人正常通行都很困难,由于门口场地狭小,家长只得站在他的店里等待孩子。

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场景也出现在淮河文化广场的一栋大楼下。广场二街的一栋大楼下,原本宽阔的马路被接送孩子的车辆占据着,由于没有地方停靠,许多小汽车只得停在道路正中央,让孩子就地下车。在拥堵的道路上,很多家长和孩子直接横穿马路赶向培训机构。而楼前的空地上、大厅里,站满了接孩子的家长。不少家长接到孩子后,又急匆匆地赶向另一个培训机构……

“一到星期六和星期日,这里的电梯都忙死,根本挤不上去!”宝龙城市广场是蚌埠市校外培训机构比较集中的区域,每逢周六周日这里便人满为患。在一楼电梯口,一位在此经商的范女士不停地抱怨着。她告诉记者,这个楼上集中了十几家校外培训机构,每到周六周日这里堪比中小学校。由于大家都在这个时间点上课,接孩子的、送孩子,连同参加培训的学生,把电梯都挤爆了。通常电梯间最多能容纳七八个人,有时候电梯来回几趟都运不完,不少家长只好爬楼梯……

为了查看校外培训机构经营情况,记者随着人流来到宝龙城市广场三楼、四楼一探究竟。走出电梯,迎面看到的是一家培训机构的大幅广告:人工智能席卷全球,交给你通向未来的通行证。少儿编程欢迎你的加入!

记者顺着走道一路看去,架子鼓、围棋、国际象棋、少儿舞蹈、演讲与口才各式各样的培训班依次排开,除了才艺培训外,外教英语、数学思维训练、写作大师等文化类课程也是一应俱全。虽然教育培训机构扎堆,但每一家机构都生意火爆。教室里坐满学生,大厅里、走廊里站着等待孩子的家长。

“受疫情影响,各行各业的日子都不好过,唯独教育培训机构是一个例外。”一位正在等孩子下课的家长告诉记者,她的孩子今年上四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几门主课都报了课外培训班,除了这些文化课程外,还有画画、跆拳道、少儿编程等。所有课程都在这栋楼里“一站式”完成。“就近的好处是,下了课不用再往别处赶,这样可以省去不少时间。”

但即便如此,时间还是不够用。由于家住在张公山片区,为了节省路上的时间,周六和周日都是早出晚归,一大早出来上课,中午在附近吃点快餐,下午接着去上课。这位程姓家长给记者算了一笔时间账:第一节课早上8时正式上课,10时下课,第二节课10点15分上课,12时15分下课,而下午第一节是2点钟上课,如果回家吃饭,光路上就要花掉一个小时,这样一来十分紧张。“在外面简单吃点东西,吃过饭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会,下午孩子的精力可能会充沛一些。”

“过去最好的位置开饭店,开银行,现在最好的位置开办校外培训构。”蚌埠市五星房产公司营销经理张京告诉记者,疫情影响下,不少写字楼和沿街店铺租金下调还租不出去,而一旦校外培训机构进驻,立即就热闹起来。

记者看到的情况也客观上印证了张京的说法。4月3日,记者驱车在市区道路上行驶时看到,许多位于十字交叉路口黄金位置的楼房上,都打出了“某某教育”的名号,有的一大栋楼上打出了多家教育培训机构的招牌。市区重点中小学校周围更是校外培训机构的集聚地。体育路、蓝天路、延安路因邻近蚌埠第二实验小学、蚌埠六中等本市名校,这里的校外培训机构一家挨着一家。除了沿街道门面和楼房外,还有许多校外培训机构隐匿于居民楼中。据业内人士估计,仅二实小、六中周边的校外培训机构不少于20家。同样,在第一实验学校、新城实验学校、慕远学校周边同样聚集着数量众多的校外培训机构。甚至很多闲置多年的写字楼摇身一变就成了“教培城”。顾名思义,“教培城”是教育培训机构的聚集地,培训的项目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全脑速读、专注力培训,英语、数学、物理、大语文等,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不培训的,而培训的年龄从幼儿到中小学生全覆盖。

制造焦虑家长恐慌

“你家孩子这么小,怎么就背起书包了?”“俺家孩子今年5岁,上幼儿园中班,培训班刚放学。”“怎么这么小就上培训班了?”“俺们都上了两年多了,能算100以内加减法,能认识1000多个汉字,硬笔书法都练一年多了……”

这是记者在百合公馆小区一电梯间里听到的一段对话,在向别人介绍孩子时,妈妈的言语之间流露出的是满满的自豪。记者转眼再看孩子时,疲惫写在脸上,虽然只有5岁的年龄,但已经失去了孩童应有的天真烂漫。

“只听说中小学生都在外面上培训班,没有想到这么小的孩子就开始上培训班,而且培训之早完全超出你的想象!”“我看这样的家长是疯了,这不是拿孩子的健康开玩笑吗?”走出电梯,一串质疑声随风飘来。

也许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在家长的安排下,纷纷加入校外培训的队伍,这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市某重点小学五年级班主任吴珺告诉记者,她曾在班里做过一个调查,一个班级50名同学,参加校外培训班的学生有50人,语数外三门都报了校外培训班的有12人,报了数学和英语两课的32人,仅报了数学和英语一课的只有6人,除了文化课之外,同时还有接近一半的孩子报了音体美或编程校外培训班。

小学生如此,初中生报课外班的热情一样热浪滚滚。一位初中班主任老师告诉记者,他们班的同学除了学校正常上课外,几乎都在校外培训班学习。数学、英语是“标配”,语文、物理、化学等科目因人而异,成绩好进行提优,成绩差的孩子进行补差,这时候没有在外面补课的却成为“另类”。

记者看到的情况也印证了这位班主任老师的说法。记者所住的小区因距离名校较近,成了校外培训机构“扎堆”的地方,每天下午5时30分左右,学校的延时课堂刚刚放学,家长就将孩子从学校接出后,直接送到校外培训班。一时间,校外培训机构门前车水马龙,一些开在居民楼里的培训班因学生集中到来抢占电梯而影响到居民正常出行。

“我们上学那阵子,从来没听说过有校外培训班,顶多是老师利用课余时间给几个后进生补补课,而且还是免费的,真不明白现在的家长怎么这么热衷于给孩子补课。”看到孩子们背着书包在校外培训机构之间“赶场子”,市民王女士十分不解。

“我们也不想给孩子报班,但看到别人都在给孩子报班,自己不报心里就不踏实。”体育路与延安路交叉口的一家较具规模的培训机构大厅里,在某事业单位工作的陈一圻告诉记者,他家孩子在班级里成绩位居中游,在他的观念中,小学阶段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玩耍,让他们释放天性,留下一段童年的美好回忆,但听说班级里学习好的孩子都在外面补习,再看一下网络上的“鸡娃”文章,顿时就不淡定了,于是一股作气给孩子报了语数英三门功课。“人家都在拼命补,我们要是不补,不就输在起跑线上了吗,谁愿意让自己家孩子落后呢?”

“鸡娃”是什么?记者在百度查询后得知,所谓“鸡娃”并不是把孩子当“小鸡”来呵护,而是让孩子像“打了鸡血”一样不停地去培训。同时与“鸡娃”并存的还有一个热词叫“牛娃”。“牛娃”顾名思义就是指孩子在某些方面特别“牛”。而要孩子变“牛娃”的手段就是不断地去“鸡娃”。

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无论天涯和海角,一件新鲜事可以瞬间传遍全网。于是各种各样的“牛娃”成为家长膜拜的偶像。而大数据算法又会根据读者的阅读偏好推送相关文章,只要你关注过某方面的文章,头条就会源源不断地进行推送,因此给人的感觉是“牛娃”遍地。

“牛娃”到底有多牛?为了吸引眼珠,网络上常常有在标题中冠之“震惊!”或“不可思议”字样。“震惊!小学生掌握5000个单词,可独立阅读英语原版书”,“不可思议!四年级考完FCE,学完初中数学课程”。在看到这些新闻时,家长总是拿自己家孩子与之对比,但从未考虑这些新闻的真实性。

“网络时代,网上有很多文章是为了吸引眼球哗众取宠,这些新闻绝大多数是不可信的”。市政协常委、安徽财经大学教授徐豪分析认为,虽然不能完全否认有“早慧”和“天才”,但绝对是小概率事件,如果家长相信这些网络新闻,不顾实际地一味“鸡娃”,轻则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重则引发各种心理疾病。

“不少神童是校外培训机构‘塑造’出来的,为的是制造焦虑引流客户。”曾在某知名培训机构担任策划总监的方利鑫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一些较大规模的校外培训构都设有策划岗位,撰写软文是策划部门的重要工作。所谓“软文”就是以家长或教育专家的口吻向家长“讲故事”,为的是让家长在心理上产生紧张感,“家长紧张了、焦虑了,就会寻找对策,这一点与有病乱投医十分类似。”

线上教培机构是贩卖焦虑的“行家里手”。通常新学期还没上几节课,就开家长会,所谓的家长会,名义上是“分析学情”,给孩子做“学习规划”,但仔细一听几乎全程贩卖焦虑。记者曾旁听了某线上课的家长会,“辅导老师”以专家的身份分析当今小升初或中考形势,反复说“淘汰率”有多高,进而讲到学校教育是“学考分离”,“学的容易考的难”,要想“学习难度与考试难度相匹配”,必须“提前学和超纲学”。最后得出结论,“我们的课程就是为你家孩子量身定制的”。

这些所谓的辅导老师,教培机构内部称之为“课程顾问”,家长会实际上就是课程推广会,“辅导老师”所说的全部内容都是事先精心设计好的一套“话术”。看起来诚恳无比,实际上是给家长“洗脑”,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交钱买课程。

疯狂吸金宛如“黑洞”

没有焦虑要制造焦虑,有了焦虑要放大焦虑。校外培训机构利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反复强调,孩子成才就必须一路读名校、拿高学历、取得领先于他人的成绩,大肆渲染教育竞争。这些“毒鸡汤”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散发后,激起家长的焦虑恐慌情绪,其煽动性和蛊惑性足以使众多家长丧失判断力,或被迫“随大流”加入补课大军,陷入“不跟风补课会焦虑,跟风补课更焦虑”的怪圈。

校外培训机构为什么要不遗余力地贩卖焦虑、制造恐慌?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一个“钱”字。

在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精心设计和网络媒体的快速传播下,家长的焦虑情绪不断地被激活和强化,于是掏空腰包把钱往教培老板手里送成为很多家庭无奈的选择。

“寒假里给孩子报辅导班我花光所有的年终奖”。在某事业单位工作的陈先生说起孩子在辅导班里“烧钱”的事,十分心疼。陈先生告诉记者,女儿现在合肥168中学上高一,在合肥上学期间,每个周末都要到辅导班补数学、物理和英语,寒假期间孩子回到蚌埠的时候,就给孩子找了“一对一”的老师进行辅导,两个小时一次课,每次课600元,分别买了10节课,这样一下子就花了1.8万元。“这还算便宜的普通老师,很多‘名师一对一’,一次课的费用高达1000元。”

在蚌埠这样的三四线城市,“名师一对一”补课的费用居然高达千元?记者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随着采访的逐步深入,发现原先只有一线城市才有的“教育高消费”已经迅速蔓延到淮河之滨。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名师一对一”的确是一件教育培训奢侈品,只有那些“家里有矿”的家长才付得起。可以简单地算一笔账,一个星期一次课,一门功课每月四次,这样一个月就是4000元,一年就是4.8万元。“如果给孩子报两门这样的课,一年下来,就将近10万元!”

有点名气的老师从来不缺学生,他们也有自己的一笔账。一节大课,按40名学生算,每人即便只收100元,一次课的收入也高达4000元,这样算来,花同样的时间,上“一对一”课程每次收1000元还算贵吗?

记者调查中了解到,近年来,由于教育部门严查在职老师有偿家教,为了规避检查,一些老师只好私下里带学生,有的甚至“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而有的老师则干脆辞去公职“名正言顺”地在社会上开起辅导机构。据业内人士估计,个别老师年入百万元已经是“小菜一碟”。

开设培训班自己带学生是教培行业获利最丰厚的一个特殊群体,与之相比,外聘老师开设培训班的教培机构虽然成本有所增加,同样可以获得十分丰厚的回报。本市某教培机构号称自己常年有2000多名学员,按每个学员平均年消费6000元课程费计算,总收入就达1200万元,业内人士估计,除去房租水电和人员工资,年收入可接近千万元。“在疫情影响下,各行各业都不景气的情况下,没有一个行业赚钱如此容易。”采访中,安徽好思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奇感叹道。

校外教育培训疯狂吸金的背后是学生家长节衣缩食和不敢消费。

在某广告公司工作的王女士告诉记者,她现在不敢上街,不敢外出旅游,即使买菜也像老年人一样专门找最便宜的,家里最大的开支就是给孩子报校外培训班。她给记者算了一笔家庭收支账:她和老公一个月收入接近1万元,给孩子报了三门文化课“一对四”补习,每月每门课的花费1200元,一共3600元,另外孩子还学了钢琴和画画,钢琴课每月1500元,画画课每月600元,一共加起来,光培训费一个月就花掉5700元。每个月还要还房贷2600元,学费和还房贷就花掉8400元,实际上一个月用在生活上的钱不到2000元。“已经几年没给自己添新衣服了,平时也是能省就省,不敢多花一分钱。”

事实上,在教育焦虑的裹挟下,许多家长在孩子教育培训上“一掷千金”,是以尽可能压缩其他消费、降低自身生活品质为代价。

在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大厅,一位吴姓家长告诉记者,孩子小的时候,每个星期都要过个“家庭节”,一家人到外面的饭店吃上一顿可口的菜肴,自从孩子上小学三年级,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先后报了几个课外培训班以后,一家人的生活品质直线下降,不仅取消了坚持了多年的“家庭节”,就连平时花钱也是慎之又慎,“收入就那么多,这一块花多了,就得在另外一块省下来,为了孩子有个好前程,节衣缩食家长也心甘情愿。”

“校外培训已经掏空了家长的腰包,这种情况如果不能有效遏制,扩大社会消费将成为一句空话。”安徽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教授唐敏指出,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央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经济要循环起来,必须要扩大需求,校外培训机构疯长,其超前教育、超纲教学的套路,严重违背教育规律,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造成严重伤害,另一方面,行业的疯狂吸金行为,让千千万万个家庭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需求和消费升级,校外培训机构已经到了祛除顽疾的时候了。

□记者手记家长,请听听孩子的心声

商场生意清淡,餐馆顾客稀落,沿街门面房关门转让者不计其数,看到这些景象,我在心中思忖:现在的生意怎么都这么难做?

而在采访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现在不是所有的生意都难做,关键看你占了哪个赛道,选择了哪个行业,与商场、餐馆生意清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遍地开花的校外培训机构生意红火,很多家长节衣缩食,最大限度地压缩其他生活开支,也要省出钱来,把孩子送进校外培训机构。

中国向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也是每一个家长的心愿,为了孩子有一个好前程,每一位家长倾其所有都在所不惜,这也是如今学区房即使价格再高都有人追捧的原因所在。家长为孩子未来着想固然天经地义,但在为他们选择路径的时候,是否也应当冷静下来想一想,校外教育培训就那么灵验吗?孩子放学后,我们马不停蹄地把他们送往培训班,难道就没有考虑到孩子身心健康吗?

采访中,一位刚刚走出培训班的五年级学生告诉记者,他每天的时间都被家长安排得满满的,没有休息,没有娱乐,感到活着一点意思都没有!听到这样的话,我心里不禁一惊:我们家长口口声声为了孩子,可曾倾听过孩子的心声?

新闻推荐

蚌埠市疾控中心提醒 春天野菜莫乱摘,安全食用保健康

野菜“毛毛虫”,学名“构棒槌”,似桑椹,长度在2厘米左右。清明时节,草长莺飞,野菜蓬勃生长。踏青、郊游、挖野菜...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