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波绿 王青

淮河晨刊 2021-04-06 09:02 大字

我习惯由东门进入那园子。一路直行到水光潋滟的大塘边,不远处横卧水波的五孔桥正好成为背景的衬托。其实我并不单纯从拍摄角度去考量的,每每走到那里,想的更多的是能否与那张老照片上的景物严丝合缝。我总以为,找个适当的时机,把照片上的三个人聚在一起,在同样的位置、以同样的姿势重现1977年秋天的合影,应该不是一件多难办到的事情。

照片上的那三个人也都这么以为。因为把这事看得太重了,大家都慎重得有点过头,迟迟没有商定好最恰当的时机。半月前的一天,我忽然得知,有一个人已经无法践约了。

无法践约的人是唐山的张新光老师。我叫她“张老师”,从前我们医院的人都叫她“爱军妈”。那天下午我收到她女儿潘爱军发来的信息,说她妈妈因突发大面积脑梗已于2月18日病逝了。我怔住,心一凉,天气好像重新倒回了冬天。说好的蚌埠津浦大塘的约定呢?我前后花了两年多的时间,费心费力地从茫茫人海中打捞,才找齐了照片中的三个人,她们也满心期待地等着即将重逢的日子。如今五孔桥下春波绿,照见三人旧地重逢的时刻已再无可能。

1976年唐山大地震。8月8日那天清晨,一列运载地震伤员的火车驶入蚌埠站,张老师全家和千余名失去家园失去亲人的唐山人来到了我们这座淮河边的城市。地震几乎完全倾覆了唐山城,夺去了她不足三岁的儿子以及父母、兄弟等多位至亲,丈夫高位截瘫,她和女儿也都受了伤,之后的一年零四个月,他们就寄居在我们的这座城里,一边流泪一边疗伤。

那时的她还不到三十岁,少年的我也根本没有机会与她相识。直到四十年后,我在筹建医院院史馆征集抗震救灾史料时,偶尔得知了她女儿“潘爱军”的名字。万人如海一身藏啊,凭着一个不太确切的老地址,历经几番周折,我终于联系上她。那也是一个春日,接通电话的那一刻,我们彼此都感觉如同找到了失散的亲人。不久,在院领导的支持下,我和两位同事决定去唐山探望并采访当年在蚌医一附院治疗的唐山伤员张新光一家。

2016年6月的唐山之行更像是一场久别重逢的亲人团聚,四个小时的路途也如跨越了整整四十年的时光。终于见了面,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谈及曾经那场残酷的灾难。“往事犹如火盆里逐渐冷却的炭火,不知道捡起哪一块,会更加烫手”,所以经历过地裂城殇的唐山人大多不愿回忆。张老师却流着泪一次次地为我讲述亲历灾难的每一处细节,一次次把已经结痂的伤口又生生揭开,那是一个人心中永远的痛。而对于蚌埠这座在灾难中庇护过、关爱过他们的城市,她诉说不尽的是无数温暖的回忆。她的故事和回忆,从另一个角度为我展示了那段记忆。这是一个人与一座城的患难之交。

她送给我一张珍藏的老照片。1977年秋的蚌埠大塘公园,五孔桥的背景下,小爱军笑盈盈地站在年轻的妈妈和另一个年轻的女子面前。那正是她们伤愈返回唐山前夕。照片上另一个年轻女子是我们医院护士邵三山,那时的她常牵着小爱军的手从抗震病房送她去学校上学。我从唐山回来两年零一个月的时候,才辗转联系上二十多年前就调回上海的她。

最好的那种等待,是来日可期。有些风景经年不变,有些人事不断向前。失去成为常态,得到稍纵即逝。这大概就是生命最真实的样子吧。

随着张老师的离去,我猛然想起一件事。那年去唐山前,我特地打电话问张老师可要带点什么?她有点犹豫地说,能否帮她在蚌埠买一把油布伞?见我疑惑,她便对伞做了细致的描述。那种有着笨重竹子骨架、漆着桐油布面的雨伞,几十年前市场上就不见踪影了。流年似水啊,除了拍年代剧充当道具,现在谁还用这个。我一直在猜想她让我买这伞的用意,一定是因为多年前在我们这座城里,曾有这样的一把油布伞为他们遮风遮雨……

新闻推荐

“青涩”梧桐树已飘“梧桐雨” 专家:首轮梧桐飞絮已开始,杀伤力远不及第二轮

环卫工人正在路边清扫梧桐飞絮。马路上的飞絮已经开始“抱团”。路牙石边已经明显出现了梧桐飞絮聚集。...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