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书店 □陈开杰

淮河晨刊 2021-02-25 09:15 大字

不知别人怎样,我每到一个新地方总想找当地的书店看看,尤其是规模大的书店,更是心向往之。为此,我可以不去商场,不游景点,书店是必要去的,像是被吸引。有时因事耽搁,虽不能一下直奔书店,心里还是念念不忘的。书店之旅,多是不虚此行,好像总能买到心仪的书籍,我书架上不少书就是在他乡遇到的“知音”,我对一些地方留下深刻印象,竟与书店联系着。但也有空手而归的,不管怎样,都是愿望的满足,况我买书也不全在功利,享受过程,兴尽则已。有虚荣心的原因,更是习惯使然。

习惯的养成有时会产生僵化的思维模式,我的爱逛书店即如此。上学读书时,可以说为读书去书店播下了种子,但当时那个书籍匮乏的年代,阅读条件差,小镇上仅有一家小书店,架上的几本书我都有印象。进城后工作学习,求知的欲望不断增强,书店也多处可见,书籍琳琅满目,书店自然成了常来常往的地方,城市的几家书店我是常客。印象最深者莫过于淮河路上的老新华书店,作为城市繁华的一景,巍峨地矗立在淮河路上,是淮河路上一道诱人的风景,吸引着四方的人们,它是读书人美丽的精神家园,滋润着人们的心田,也是蚌埠人的记忆,同样承载了蚌埠发展的历史。多少次的流连环顾,多少次的驻足挑选,由营业员售书到开架售书,由书店到书城,留下了我不倦的脚步和难忘记忆。

当时住家离书店不远,可以不乘车,多以散步的方式去书店,不带负担,随兴而往,是很惬意的事。一般每周都要去一次,甚至更多,有时吃过晚饭,时间允许,也想去书店转转,无形中被书店吸引,总觉着有新奇的东西在那儿等着,错过了就成遗憾。如遇他事耽误没去书店,就像缺了什么。

书店的规模非同一般,说是书的海洋并不为过,偌大的空间却又显得异样安静和温馨,少有喧闹嘈杂之声,只有读者的搜寻和工作人员默默忙碌的身影。由喧嚣走进安宁的环境,如此浓厚的文化氛围,每置身书海都是一次心灵的抚慰和洗礼。

营业员好像是受了更多文化的熏陶,他们热情周到,谦和有礼,为你推介,帮你挑选,但绝无叫喊拉客之嫌。有时不满意要退书时,他们也给办理,有东西落下了,询问他们也能失而复得。有一次,我因为钱不够不能买下全书,想复印书中我需要的内容,也允许了。畅游在书海中,还可以坐下来,嗅着浓浓的书香,倾听美妙的音乐,不觉多时过去,竟忘了归程也是常有的事。书店留给我的是美好记忆,它满足了我的爱好和需求,给我寄托,愉悦了我的身心,度过无聊寂寞的时光。

忽然一天发现书店搬迁了,让位于电器商场,确使我感到意外和诧异。在我看来,老书店迁移是个重大事件,怎么悄无声息地说走就走了呢。老新华书店的迁址,带走了淮河路的繁华,昔日的热闹之地很快冷清下来,但却带不走人们过去的记忆。我在老书店门前默默地站立许久,似是精神支柱塌了一样,茫然若失。日久生情,我与老书店的联系就此终结,只能在心里道一声:再见了——远去的书店。

新书店,新颖别致,内容丰富,很时尚,但在规模空间上似不比老店,显得局促,有缩于一隅的感觉。市场经济,商家为了经济效益有所选择实属自然,我写此文也无意厚此薄彼,只是故地重游,重温对淮河路往昔的记忆,激起我对老书店的情怀。不过,对我来说,新书店距家太远,去一趟得做专程的准备,显然不如以前方便了。

人生离不开阅读。如今,人们畅游在网络世界的美妙中而不能自拔,有人甚至无聊地翻烂手机,面对多样的诱惑,恐怕难免心境的浮躁。我可以安静地置身于书架旁,静心捧着我钟爱的书读,工作之外聊以自慰。书伴人生,充实了生活,愉悦了身心,也算是书店予我的好处,书是我的好伙伴,唯有书能与我相伴到永远。

我在想,书店对城市的意义更是不可小觑,对提高城市品位树立城市形象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随着城市地位的提高,发展的加快,应该在书店的数量,规模,布局上更加合理,吸引更多如我一样慕书而来的读者。

(请作者与编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新闻推荐

春天放风筝 请远离电网 如不小心风筝挂上高压线 请及时拨打电话2877877

在龙子湖东岸,国网蚌埠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人员劝离高压线路下放风筝的市民。本报讯(记者何沛通讯员钱颉...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