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面忆师恩 崔建华
随着工作的调动,一生数易其家。每迁徙一次,就要依依不舍地舍弃许多书籍等物件,唯有当年老师和一些挚友的几十封书信珍藏并伴随了自己几十年。特别是四十多年前教我高中语文的马祖培先生寄给我的十几封信函犹觉弥足珍贵,常常捧读,屡屡受益。
记得先生寄给我的第一封信是我读高二的那个暑假。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那样的社会背景下,作为一个说不上是有点文青或愤青意识的小青年,总感觉理想迷茫,前途渺茫,对社会、人生、命运、未来等许多问题感到很茫然。于是,我给家住蚌埠的马老师写了一封长信,提出了一些自己感到困惑难解的问题,诉说了自己对前途命运的一些悲观和苦恼。信寄出以后,我盼星星盼月亮般地等待来信。几天后,终于收到了老师的回信。我清晰记得他是用“安徽商学院《淮河战报》稿纸”写了满满的五页。先生在信中写道:“青年人要立大志。无志向即无方向,无志向就无动力。但是立一个志向,绝非是仅仅根据主观感情意识需要而臆造出来的一个幻景。志向是理想,却摆脱不了现实的土壤。因而我们建立的志向应是可行可成的事业。”他还写道:“崇高的志向总是要经过风霜雨雪的考验,在志向未达到前的漫长时间里,要自信,要坚韧。身处逆境并非坏事,生活过于安逸了,人就迟钝了,意志就消磨了。”他还要我多读书,除了文学、历史书籍之外,还要我读一些马列主义著作,辩证唯物主义常识等。当暑假结束,在新的学期,马老师每周来上班,都会从家里带一二本书让我阅读,并指导我做读书笔记。在那个缺书的年代,先生给了我丰盛的精神食粮。
高中毕业后,高考制度还没有恢复,我们只有回乡务农一条路。我不愿就这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地扼杀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于是我外出闯荡。几个月以后,当老师看到我在信中描述的漂泊经历后,我又收到了先生辗转寄到我临时居所的书信。他在信中写道:“你描述的几个电影镜头一直在我眼前闪耀,我痛苦地想象着我的学生走过的一串串脚印。我有很多话想要告诉你,但又讲不出,长歌当哭是在痛苦之后的。我理解你,但我不能原谅自己。我为自己不能帮你摆脱精神上的苦闷、不能尽我一个老师的职责而难过。”他在最后几个段落连用了几个排比句式发出了声声呼唤:“回来吧!你一个人在外万一有个病或意外不能不让我们揪心……回来吧!家乡的路坎坷,外面的路更不易走……”这声声呼唤,让远在他乡的我泪流满面,这句句真情,让一颗年轻漂泊的心感受着寒冬的温暖。
时光在流逝,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我们一直保持着通信联系。在我参加工作多年后,开始朝着理想的目标努力,写给老师的信也是踌躇满志,豪情满怀。当时先生正在上海复旦大学进修。我于1983年的10月6日收到他10月1日寄来的信。他在信中写道:收到我信“正值农历八月十八观钱塘大潮回来,心绪激昂,看完来信心潮更高。似乎听到二十里外的钱塘潮声音沉着滚动,并不惊人,放眼望去也仅是天际一线而已。然而稍过时辰便会惊涛裂岸,气象万千。”在这封信中,针对我先前思想上的困苦彷徨,先生对“苦味”进行了哲人般的诠释:“——世上五味,苦味最上。其苦使人振作,其苦而使人韧性;其苦使人机敏,其苦而使人多思;其苦使人不平,其苦而使人改造;其苦使人深沉,其苦而使人成才。其苦之功它味不可替代。——世上五味,其苦最尊。其苦使人寡欲,其苦而使人自洁;其苦使人少眠,其苦而使人勤奋;其苦使人割爱,其苦而使人多情……其苦之丰,它味不可比类。苦是火,它会焚毁一切懦夫的理想;苦是水,它会湮没一切贪欲者的憧憬;苦是雷电,是海啸,是世界之最的动力。只要我们的躯体能承受它能量的牵引,便可以出现人间奇迹。”读着这哲理诗一般的语句,我感到热血沸腾,心潮澎湃,浑身充溢着积极向上的力量。
人的一生离不开老师,人的一生更需要良师。古话说人生有四大幸事,第一就是上学遇到一位好老师!良师在你迷茫时指点你,让你感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在你困苦沮丧时,鼓励你要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四十多年来,我精心地保存着老师的每一封信笺,经常取出来翻阅。每读一次,都仿佛面对着慈祥和蔼的老师,在聆听他的教诲。每聆听一次,我都觉得自己很幸运,我遇到了良师益友,此生足矣。
新闻推荐
国庆中秋双节黄金周,在“学习强国”中有一档专栏节目——坐着高铁看中国,8位央视记者跨越8条高速铁路,从南到北、从西到东,跨...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