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治疗,脑深部植入脑起搏器终结震颤 蚌医二附院举行脑起搏器治疗成果推介会暨帕金森病义诊活动
本报讯在大脑内植入电极,通过有线或者无线设备实时完成脑机对话,达到控制大脑神经元的激发完成预定动作——这种过去仅发生在电影“黑客帝国”“银翼杀手2049”等科幻电影和小说的桥段,如今在蚌医二附院成为现实。
日前,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王大巍博士团队再次成功实施一例帕金森病清醒麻醉下脑起搏器植入术。这也是进入2020年,该团队完成的第22例同类手术,随着该技术临床成功应用,将会让更多帕金森病患者远离颤抖。
据统计,全球约有450万帕金森病患者,将近一半在中国,七成以上患者在就医前甚至不了解帕金森病。数据显示,中国帕金森病患者出现症状后就诊时间平均延迟半年以上,近半数患者在一年之内难以确诊。
专家呼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建议广大患者如果出现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肉僵硬等症状,能够及时至医院就诊,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治疗。
记者了解到,帕金森病是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为: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引起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显著减少,进而致病。帕金森病多在60岁以后发病,是继心脑血管病、肿瘤之后的中老年人“第三杀手”。帕金森病患者会有4个前兆:身体抖动,是指手、胳膊、小腿等部位不由自主地抖动。早期常从一侧上肢远端开始,表现为手指像在搓丸子或数钞票一样运动,逐渐扩展到同侧下肢及对侧肢体,晚期可波及下颌、唇、舌以及头部。肢体静止时明显,活动时颤抖减轻或停止,这是帕金森病震颤的最主要特征;肌肉僵直,指肌肉变得紧绷,活动时感到僵硬、沉重、不灵活。面部肌肉运动减少,眨眼减少,表情呆板,像是戴了一副面具,医学上称为“面具脸”;运动迟缓,日常生活中穿衣、刷牙、洗脸等动作变慢,写字困难,笔迹弯曲,越写越小,医学上称为“小写症”。行走时起步困难,一旦迈步,身体前倾,重心前移,步伐小而越走越快,不能及时止步,即“慌张步态”;姿势不稳定,表现为患者下意识调节身躯和四肢方位的能力障碍。可能发现做以下动作时有困难:直立,弯腰摸脚,行走时摆动双臂,碰撞时保持身体平衡。
提高生活质量,是患者的目标,也是专业医生的目标。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就成立了以医学博士王大巍主任领衔的帕金森病诊疗专业团队,致力于帕金森病的科学全程管理。在这里,你可以获得专业医师的精准化评前国际广泛认同的神经调控技术——脑起搏器,即脑深部电刺激(DeepBrainStimulation)技术,已经让众多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特发性震颤等患者恢复正常生活。
所谓脑深部电刺激,是通过植入大脑中的细微电极发射电脉冲刺激脑内核团,进而达到控制患者症状的目的。这项技术目前临床运用超过30年,累计造福超过17.5万病患,治疗疾病覆盖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等。
临床运用表明:脑起搏器植入技术,具有微创、可调和可逆的优势,已经成为业内和患者群内广泛认可的帕金森病外科治疗方式。绝大部分患者接受脑起搏器治疗后,运动症状得到全面改善,生活质量获得明显提高。
陈杨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李勇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有很多的第一次让我难以忘怀:第一次骑自行车时的胆战心惊,第一次游泳时的紧张兴奋,第一次上台表演...
蚌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蚌埠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