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疃窑由来 □李焕俭 文/图
黄疃窑村古黄连木古树淮河黄疃窑码头蚌埠市高新区黄疃窑,为古村名、古地名,东靠巍巍大洪山,西临滔滔淮河,为贡姚行政村姚姓村民聚集的自然庄,地名来历颇具传奇。
一说源于明朝开国元勋常遇春。元朝末年,水旱灾害交替,官府横征暴敛,农民卖儿卖女,走投无路,纷纷揭竿而起。农民起义军朱元璋麾下大将常遇春,身材魁伟,武艺高强,率军征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被誉为“常胜将军”,深受将士的爱戴。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与常遇春为莫逆之交,按照亲戚关系,刘伯温辈分长,常遇春尊称刘伯温为舅爷。某日,刘伯温到淮河西岸常遇春老家永平岗举目东眺,但见淮河东岸大洪山,起伏连绵,像条即将腾飞的巨龙。常言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刘伯温测算过后心中大喜,看来我外甥常遇春,将来要换龙袍坐龙椅喽。外甥当皇帝,舅爷岂不沾光?刘伯温心中琢磨,不知常遇春这小子怎样当皇上坐天下。某日闲暇,刘伯温邀常遇春饮酒小叙。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两人推杯换盏,越喝越开心。刘伯温见常遇春说话舌头根发颤,知道其酒已喝到八九成,肚里存不住话,开口试探道:“遇春啊,你文武全才,有朝一日你要当皇上,怎么治理国家呀?”常遇春醉眼朦胧,随口答道:“舅爷,我姓常的要当皇上,我叫大家都跟我姓常,那还不好管理?”刘伯温心中一惊,开口提醒常遇春:“外甥,大家都姓常,那你舅爷我呢?”常遇春语打哈哈:“哎哟,那好办,那好办,家把家就带溜过去啦!”常遇春酒场说完这话就忘啦,刘伯温却耿耿于怀,心想常遇春你小子野心太大啦,若你得天下当皇上,连舅爷我都不容,哪还能有老百姓的活路啊。于是借机提醒朱元璋,大洪山姓常的龙头已伸进淮河,一旦蛟龙得水向西游过淮河,到常遇春老家永平岗,朱家江山社稷就危险了。朱元璋知道刘伯温精通地理风水,能掐会算,询问有何对策。刘伯温献计,以建官窑为名,在淮河东岸大洪山建七十二座火窑,最大的那座建在龙身上,把这条龙活活烧死,消除后患。传说那七十二座大火窑开烧七七四十九天,淮河水面翻滚出一股黄色的水流,龙胆已被烧破了,常遇春果然在北征元朝凯旋途中,于柳河川暴病而亡。因为这里火窑名气较大,村名故曰“黄胆窑”。因“胆”字与“疃”音近,慢慢演变为“黄疃窑”。
另一说,这“疃”多用于村名、地名,或指田舍旁禽兽践踏的空地。这里的大洪山盛产“黄连木”,元末明初,移民们来这里建村耕耘,故把村庄命名为“黄家疃”,简称“黄疃”。旧时,建盖房屋,修建庙宇,离不开建材石灰。黄疃村的大山上盛产烧制石灰的石灰石。为广开财路,增加收入,村民在这里盘起一座座烧制石灰的大火窑。火窑点火,浓烟滚滚,十几里外都能望见烟尘。人们就把“黄家疃”“黄疃”,呼为“黄疃窑”了。还有一说,黄疃窑地名起源于元朝。元朝时期,一位姓黄的窑师拖家带眷,来这里谋生,盘起两座烧制青砖的大火窑,故名黄疃窑。
再一说黄疃窑,这里原名“黄疃姚”,为姚姓族人聚集地。明洪武年间,姚姓先祖奉旨从山东老鸹巷迁徙凤阳府寿州东北乡的淮河南岸,拓荒垦种,结庐而居,村庄命名姚家湾。黄疃窑姚姓村民,为姚家湾姚姓移民后裔。四五百年前,始迁祖姚某从姚家湾迁居这里建村落户,人称这里村庄为“黄疃姚”。“姚”与“窑”音同,黄疃姚村旁建起火窑之后,“黄疃姚”就被称作了“黄疃窑”。姚姓始迁祖陵墓树龄四五百年的黄连木,即为佐证。该树高15米,树干3人方可合抱,主干高3米处发6个枝杈。树干虽腐空,仍伟岸挺拔,充满生机。民国年间,张勋的辫子军打到黄疃窑。辫子军见该树高大威风,遂生歹意,纵火焚烧古树,黄连木的树心被烧成大空洞,后经雷暴雨浇淋,枯树又萌出新枝,生出嫩叶。抗日战争期间,中日两军在黄疃窑附近交战,黄连木遭炮火死去,来年经雨水滋润,又起死回生。
黄疃窑黄连木古树附近,有口400余年的古井。古井由块石圈砌,直径约0.8米,井水深约4米。井旁溪水为猪尾巴山、大磨山下泄的山水。传说古井为姚姓族人迁居黄疃窑后开挖。古井濒临淮河古渡,是黄疃窑通往淮西常家坟的地标之一。
新闻推荐
市区一处在建楼盘。记者徐怀明摄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打乱了世界的节奏,百姓生活压力增加,企业发展也遇...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