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号吹奏美好人生路 □韩国光
孔凡胜和他的妻子陈家凤。韩国光摄一个普通家庭,三代人都酷爱音乐,他们家时而播放起管弦乐的声音,时而被欢快的钢琴乐曲包围着,幸福的场景一直感染着周围的朋友。三代人中的长者名叫孔凡胜,上世纪70年代初进入蚌埠四中读初中,当时学校宣传队正好要招人,孔凡胜和同一届的弟弟孔凡友就积极报了名,老大凡胜报的是长号,老二凡友报的是小号。学校宣传队的长短号一下就被他兄弟俩全包了,为此在学校当门卫的父亲也觉得脸上有光彩,他要求两个孩子一定要认真苦练,将来也许就能靠吹号的本领吃饭。他俩特别珍惜学校宣传队去歌舞团学习的机会,另外还拜在苗圃工作的本市民间老艺人梁海庭为师,梁老师擅长吹长号和小号,他的小军鼓敲得在当时也是一流。孔家弟兄俩在学习了吹号的基本知识以及换气方法后,利用学校提供的长短号天天起早在操场上苦苦练习。
这长号又叫拉管,拉到最前端整体接近二米长,孔凡胜双手托着这二三公斤重的长号在树下吹给弟弟看。长号练习起来每个单音要吹得越长越好,一般每个单音连起来吹奏要吹到四拍或八拍,而且音量要吹得沉稳不能忽高忽低。这练吹号也和撬动大石头一样既要有力量也需要技巧,不熟练者累得满头大汗也难见效果。他弟兄俩边练习边请教老师,很快就能登台表演了。那年代到处盛行演芭蕾舞剧《白毛女》,铜管乐——长号、小号、圆号和大号是其中少不了的,他弟兄俩多次代表市教育局演出队参加市里的汇演。
1973年孔凡胜、孔凡友初中毕业下放去了淮北市相山公社忠诚大队。因为有着会吹号的特长,半年多时间他弟兄俩就被招进了煤矿建井队,之后又被抽调到了矿务局宣传队专职吹号。在孔凡胜下放后,同样爱好文艺的同校同学陈家凤也来到了淮北,陈家凤是在校医务室学习劳动时认识前来打针的凡胜父亲的。慢慢地她知道了那个常在操场上练长号的英俊男生就是他的大儿子,陈家凤多次听过、观察过凡胜练长号,不知不觉地就暗恋上了他。她路过传达室常和当门卫的孔叔叔打招呼,后来便和凡胜好上了。孔凡胜当时家中经济较为贫困,上学期间经常给拉板车的母亲推车,冬天常穿着缀满补丁的棉袄。家凤不计较孔凡胜家贫困,遭到母亲反对也不后悔,她依然爱着凡胜和他的长号。一把长号承载着青春岁月,把两人爱情演绎得非常美好。孔凡胜在矿务局宣传队一年多期间,家凤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去一趟。有一次,矿务局宣传队正在排练泗州戏《朝阳沟》片段,家凤从蚌埠赶到了那里,她来之前偷偷为凡胜编织了一黄色毛线的长号“外套”,因为想急着试试大小是否合适,排练间隙她急不可待地就把“外套”罩在了凡胜用的长号上。真是手巧,宣传队的男女一起围了起来,那“外套”一角还绣了一个红色心字,一对恋人涨红了脸,引得大家都笑了。
凡胜确实很爱他用惯了的长号,原先在离开学校前往下放的地方时,他也把在校用的长号带了过去,当时就有别的队友把乐器带走的。但没过一个多月学校就派人来要长号了,凡胜最后双手搂着长号,心里难受得眼泪滴在了号管上,他将长号用细绒布擦拭干净才肯交给派来的老师。凡胜手里没有了长号,他的恋人陈家凤也跟着着急,他拿出带来的口琴便吹奏起当时流行的外国电影插曲,有印度的《丽达之歌》、南斯拉夫的《桥》等等,还自制了一支竹笛吹起了笛子独奏曲《扬鞭催马运粮忙》。这时起初教他长号的民间老艺人梁海庭得知了情况,慷慨地把自己用的长号送给了他。凡胜像得了宝贝一般!这长号拿来时是装在塑料编织袋里的,他找来工具专门钉了一个木头的“号匣子”,凡胜拎着它坐上绿皮火车去了淮北市,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孔凡胜自己买旧长号是在1986年的时候,他从淮北煤矿调回蚌埠半导体厂刚有一年。这一年南岗二路上开了第一家歌舞厅,因为需要乐队伴奏凡胜就去吹起了长号,这时早先用的长号音调也不准了,同在这乐队伴奏的纺织厂小学的音乐老师翟长军就把一只旧长号象征性地收了点钱卖给了他,凡胜又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了。
那些年原来分居两地的孔凡胜夫妇还租房住,陈家凤在四中那边开了一个小小的裁缝铺,她会做镶压两道边的各种旗袍,旗袍要盘精美的琵琶扣、菊花扣、如意扣,纯手工做起来很费功夫,但因为门面小她收价也不高。1977年和1979年随着两个女儿的先后出生,他们家的经济压力就更大了。二女儿三年级时看了儿童节的演出,对弹钢琴有了兴趣,闹着就要学。家里又要慢慢积攒钱买房子,哪里有钱买钢琴呢?就这样省吃俭用凑了900多元钱托人到上海买来一台手风琴让她先学着。这手风琴是那种大人用的,120贝斯有六排按键,买大人用的手风琴就是想以后孩子大了还可以继续用。可这手风琴太重了,二女儿去少年宫练琴陈家凤就用三轮车把琴给送到地方,然后背着琴拉着她上楼。为了多挣一点钱补贴家里也为了多接触音乐方面的人,孔凡胜在晚上又到小南山附近的歌舞厅给乐队吹长号。每天其实挣的钱只够买一碗面条的,面条七毛钱一碗。但他觉得能有地方施展自己的才艺,心头也感到暖洋洋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企业改制,孔凡胜下岗后重新又在私营企业找到了生活门路。那个年代,结婚庆典请乐队出场伴奏也忽然时兴了起来,凡胜凭着多年吹长号的特长,工余时间加入一些乐队中,他干此行当真是如鱼得水。1997年香港回归的日子,孔凡胜终于如愿花1100元钱买了一把崭新的长号,当天他幸福得在家就吹了几个曲子还多喝了一些酒。孔凡胜、陈家凤还买了一处属于自己的房子,虽然面积不大。他们的二女儿也很争气,考上了大学音乐系的钢琴专业。一般学此专业的学生家里都要有钢琴,但迫于家庭的经济条件,她暑寒假回到家完成钢琴练习作业只好借助琴行。陈家凤因为身体不好,早就停下了裁缝铺生意。当时二女儿在琴行是在隔着的一个个格挡里练琴的,钢琴声音无法调大,影响练习效果,可这样的练琴环境还要每小时5元,后来价钱涨到了每小时10元,一天还规定不得少于八小时。孔凡胜就借钱买了钢琴。为了想法挣钱,他节假日也不肯休息,随乐队吹长号常到别人嫌远的乡下去。就这样,二女儿被培养出来了,当上了中学音乐老师。
2010年蚌埠的一些音乐爱好者成立了一个民间管弦乐团——爱乐乐团,它专为老百姓公益演出,50多位业余演奏人员中孔凡胜有幸成了其中一员。这件事对于孔凡胜来说真是非常激动,追寻音乐这么多年总算有了到正规大剧院献艺的机会。2010年到2015年5年间,爱乐乐团在铁路文化宫、蚌埠大剧院义务演出了好几十场次,孔凡胜每次演出都十分投入。演奏人员身穿藏青色西服系着黑领结,在变幻的灯光中尽情展现每个管弦乐曲。《红旗颂》、《北京喜讯到边寨》、《梁祝》等等,尤其《红旗颂》这首大气磅礴激荡人心的华彩乐章,随着流动的音符在涌动,旋律高低起伏,一次次感染震撼着普通市民。后来爱乐乐团因故解散了,孔凡胜心里很是难过,他工余时间继续利用长号去参加社区的公益活动。
如今1954年出生的孔凡胜已被别人喊作老孔师傅,他的两个女儿早就成家过上了幸福日子。大女儿多年练习舞蹈也当起了瑜伽教练。二女儿家里常是钢琴声不断,她亲自教自己的女儿弹钢琴,目前她女儿也深深地爱上了音乐,与别人同台合奏钢琴曲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花花绿绿的奖状也拿了不少。另外当年和孔凡胜一起学吹号的弟弟孔凡友在淮北市也靠吹小号有了名气。现在每年的节假日是老孔师傅家最欢乐的时刻,女儿女婿们带着孩子聚在客厅里总要用手机放上几段有关管弦乐和钢琴弹奏的视频,老孔师傅还会拿出长号高兴地吹上一段乐曲。我去采访时他妻子正抒情地打着拍子唱着歌,凡胜用长号试着伴奏着。“生命的河,喜乐的河,缓缓流进我的心窝。我要唱那一首歌,唱那一首天上的歌……”
孔凡胜自初中时代就酷爱上了长号,他对长号倾注了太多真情。他用过的一只只长号映照出了一个普通百姓的向往和美好,同时也给他一家人带来了无穷的动力。他用长号歌咏生活,驱走艰辛和困苦,长号更为这位有情人开辟出了一条美好的人生路!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婷婷)3月6日上午,市第四人民医院(市医养护医院)新院区举行开工奠基仪式。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伟红...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