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 推进蚌埠港口中心城市建设 □马同金 杨大志 吴 昊 张爱松

蚌埠日报 2019-02-25 10:56 大字

蚌埠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确定的淮河流域区域性中心城市,发挥港口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港口设施、港口经济、港城经济,促进港口、产业与城市联动发展,深入推进区域港口中心城市建设,以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和打造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港口是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支撑,是贸易与物流的引领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

蚌埠港口发展的优势所在

区位优势优越。蚌埠东临“长三角”,南接“长江经济带”,西联“中原经济区”,北靠“一带一路”陆桥大通道,是“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试验区的北极、皖北的龙头,素有“两淮重镇,沪宁咽喉”之称。

综合交通优势。以铁路(高速铁路)、公路(高速公路)、“一干三支”水运网络及航空为支撑,国务院《“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再次将蚌埠市确立为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港口岸线条件优越。蚌埠港现拥有码头泊位32个,其中1000吨级泊位21个,港口年吞吐量1500万吨、5.5万集装箱。

航道干支网络完善。全市通航总里程454公里,其中淮河蚌埠段全长142公里,常年可通行1000吨级船舶,上下可达苏、浙、沪、湘、鄂、赣等省及沿海各地。

港航物流企业实力雄厚。全市有港航经营企业134家,其中港口企业8家,航运企业126家。船舶保有量3603艘、595万载重吨,全省第二;液货危险品运力约占全省二分之一,全省第一;集装箱、多用途船178艘,全省第一。国内十大快递物流企业全部进驻蚌埠,并作为区域中心辐射皖北及关联地区。

对外开放新格局基本形成。蚌埠(皖北)保税物流中心引领皖北区域对外开放发展成效明显;年设计吞吐能力8万集装箱的蚌埠(皖北)铁路无水港,引进了中国外运轮船公司中远、中海、东方海外、中国外运等轮船公司进驻;依托蚌埠港国际集装箱码头建成蚌埠二类水运口岸,先后开通蚌埠至太仓、扬州、连云港等港口集装箱航线,实现通江达海。

蚌埠港口发展的短板在哪?

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整体滞后。长期以来,淮河流域一直处于政策洼地,历史欠账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发展明显滞后。流域地区中心城市不突出,辐射带动能力弱。淮河经济带中的城市经济总体规模偏小,无法形成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也未形成一体化的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区域发展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流域城市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化水平低,产业创新发展能力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要素流动不畅,开放合作水平不高。

交通港口航道优势发挥不足。一是重视不够。国家层面的综合交通布局包括铁路、公路、航道、民航等大通道、大走廊、大枢纽在淮河流域处于薄弱环节。市级层面对内河水运长期投入不足欠账多,加之机制不活、沿淮缺乏统一的协作平台。二是战略规划滞后。目前对于蚌埠市淮河流域航运中心的规划仍不清晰,在华东水运网、华东物流网的架构上缺少通盘考虑。同时城市综合规划和港口规划结合度偏低,影响未来港口带动功能的发挥。三是基础设施落后。长期投入不足,淮河和浍河、涡河等干支航道整体等级偏低,航道不畅、综合利用率不高,包括蚌埠的港口优势、水运优势也难以充分发挥。港口功能原始,带动经济发展能力差。港口与铁路交通、公路交通结合度差,物流、贸易、口岸、金融等服务功能不足。四是港航结构矛盾突出。港口布局欠合理,港口岸线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核心港区和辅助港区定位不准确,港航联动差。

把握政策机遇推动港城联动发展

2018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特别提出要打通淮河出海通道,提升蚌埠、徐州等内河主要港口枢纽作用,推进淮安、蚌埠等内河港口二类口岸建设,支持蚌埠、淮安、盐城滨海港等临港经济区建设。积极培育内河主要航运市场,大力发展内河大宗散货和内河集装箱运输。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皖北和蚌埠的发展。2016年11月安徽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指出,支持蚌埠建成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2016年交通运输部发布的《水运“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打造黄金水道,加快建设淮河、沙颍河等高等级航道建设,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推进港口转型升级,引导临港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蚌埠要借力国家《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出台,打好先手牌,全力推进港产城联动发展,推动蚌埠港口中心城市建设。

提高站位,做好顶层设计。实施“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战略。以淮河黄金水道为纽带,以港口为支点,确立“以港兴市、港产城联动”发展战略,把发展重点聚焦港口,把优势资源要素汇聚沿河,把淮河黄金水道资源优势转化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特别是产业优势,实现沿河开发新突破,构建大港口、大物流、大产业、大城市的发展新格局。高起点做好战略规划。依托国家和流域省综合规划,特别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按照“统筹规划、远近结合、深水深用、合理开发、有效保护”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港产城一体化发展规划,包括港口发展规划、临港产业规划、港产城联动规划、后方陆域开发规划。强化战略保障。从市级层面建立市级主要负责人领衔的领导指挥体制,定期调度推进;建立相对稳定的工作机构和协调机构,集中精力加强规划设计,统筹实施,并负责对外各个层面的沟通协调。细化完善《蚌埠市进一步加快港口水运发展意见》,明确更为具体的政策举措,包括综合规划的完善、重大项目的安排、规划实施的政策保障、组织机制保障跟进等。

打造淮河流域及皖北航运中心和国际港口。全面提升蚌埠港集疏运体系,重点推进蚌埠枢纽港口和沿河港口群与干线铁路、干线公路之间的集疏运通道建设。统筹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内中心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互通和现代化水平,构建沿淮综合交通运输走廊。打造淮河黄金水道,加速推进淮河主干Ⅱ级部分航道Ⅰ级改造,与江苏境内规划保持一致,推进江淮运河贯通工程,启动淮河干流直接入洪泽湖航道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沿淮港口群建设和亿吨港建设,把蚌埠打造成为“黄金水道”的中心港。

加快资源整合,加强流域港口协同发展。通过合作重组等手段,与淮河生态经济带乃至长江流域经济带内中心城市港口在发展战略、投资项目、业务对接、标准化等环节深度合作,或联合组建股份公司,促进流域港口联动,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加强协调,理顺属地港口管理权属,促进港口管理标准化、科学化,提升港口安全管理和服务经济水平。探索创新扩大港口航道管理部门职责范围,统筹协调、开发利用淮河流域水资源。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国家对淮河干流及支流治理与开发的重大项目投资,争取省属安徽省港投集团扩大在蚌投资规模和投资范围,鼓励推动社会资本通过PPP模式投资参与港口水运产业。主动协调沿淮中心城市通过市场化方式组建淮河产业投资基金,开发建设港口航运等重大综合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优先保证港口产业园与临港码头、仓储等土地供给与合理开发,做大做强临港产业园区,为港口水运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支撑。大力发展集装箱航线。蚌埠港要积极推进港口转型升级,大力拓展集装箱专线航线,围绕保税仓储、口岸园区等提供信息型、商务型服务,扩大集装箱业务对皖北及淮河流域上游覆盖面,延伸蚌埠港现代物流产业链,逐步打造“蚌埠港物流”服务品牌。

大力发展港口多式联运。建设大物流体系。按照建设“大通道、大走廊、大枢纽、大物流”的思路,统筹布局蚌埠物流产业,以着力构建国家区域性物流中心为牵引,推进建设区域临港物流中心园区、流域大宗物资集散中心、工业生产资料物流供应中心、国家级煤炭交易配送中心、流域建材粮食交易配送中心和皖北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中心。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加快建立港口与铁公空以及邮政、海关、商检等综合信息系统,推进全社会物流信息平台发展和创新服务。加快多式联运设施建设,构建能力匹配的集疏运通道和网络系统,发展海铁联运、铁水联运、公铁联运、陆空联运,加快推进大宗散货水铁联运、集装箱多式联运以及干支直达和江海直达等船舶运输组织方式。发展壮大物流主体。加速培育本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积极引进诸如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远集团、中外运集团等大型物流企业入驻,带动蚌埠市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水平全面提高。

打造开放平台,建设绿色、智慧港口。精心打造口岸平台,做大保税物流中心,启动综保区申建工作。创新实施蚌埠口岸经济区规划,完善提升蚌埠港国际集装箱码头和蚌埠二类水运口岸、蚌埠铁路无水港功能。强化口岸协作,推动铁海联运和中欧班列延伸至蚌埠。强化区域合作,推进绿色、智慧港口建设。推进互联网与水运行业深度融合,全面实施交通航运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和多主体合作平台建设,推进流域重点城市、主要口岸、重要企港信息互联互通,实现区域物流供需信息的无缝衔接。建设港口数字化工程、建立企港定期沟通平台,特别流域省级政府牵头,中心城市主动建立淮河生态经济带黄金水道区域合作组织,定期沟通合作,重点在交通互联互通和港口合作上先动先行。

作者单位:马同金蚌埠市委党校;杨大志吴昊张爱松蚌埠市交通局

新闻推荐

社区黑板报

天桥街道新春趣味运动会举行日前,天桥街道组织辖区退休人员举办了迎新春趣味运动会。本次活动凝聚了社区居民团结友...

蚌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蚌埠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