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枢纽经济”

蚌埠日报 2019-02-03 14:49 大字

□本报记者李茂峰/文

刘晨/图

航拍下的京台高速与宁洛高速交会的大刘郢枢纽。

航拍徽商五源国际物流港园区。远处淮河两岸一南一北分别是蚌埠新港和五源港。

“新时代新担当”系列报道(二)

蚌埠起于交通,兴于交通,蚌埠人更懂得枢纽对于城市发展的重大意义。在区域经济风起云涌、整合资源协同发展理念渐入人心的当下,蚌埠市以强化交通枢纽地位为抓手,发展壮大枢纽经济。2015年蚌埠获批“全国电商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试点城市,2017年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蚌埠被列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2018年12月,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又将蚌埠市确定为“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枢纽经济是以交通、物流、信息等枢纽平台为载体,强化对经济活动和信息流动的集聚与辐射,寻求创新驱动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它可以通过吸附、转换、放大、发射等功能,创造实现新价值,不断增强城市能级。2019年1月8日王诚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将发展壮大枢纽经济作为新一轮城市发展的重点工作,何为枢纽经济?枢纽经济对提升城市能级,在打造“两个中心”战略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本期《深读周刊》“新时代新担当”系列报道(二)为您呈现。

枢纽,蚌埠的城市标签

“蚌埠在哪里?”“蚌埠在千里淮河与京沪铁路的交汇处”。“您对她的印象是什么?”“那里交通便捷,是一个交通枢纽城市。”……

无论是蚌埠人向外人介绍自己的城市,还是外地人说起蚌埠这座城市,联接东西、畅达南北、交通发达都是对蚌埠最为一致的评价。“交通枢纽”这个词,就像一个美丽的标签、一张漂亮的名片与蚌埠这座城市如影随形。

是的,蚌埠是不折不扣的交通枢纽城市。打开中国地图,一条大河蜿蜒东西,一条高铁南北跨越、两条高速公路在蚌埠形成了一个大大的十字交叉,水路、公路、铁路,以及正在规划建设的蚌埠民航机场,让蚌埠成为不折不扣的交通枢纽城市。

“枢纽”不仅是地图上最直观的表达,更写在国家的战略规划里。2017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中,明确将蚌埠列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蚌埠起于交通,兴于交通。在短短百年之间,交通让蚌埠从淮河边上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现代化工业城市。今年86岁高龄的王世民老人说起蚌埠与交通的关系感慨万千:“没有交通,就没有蚌埠这座城市,更不可能有蚌埠今天的繁荣。”

19世纪,蚌埠仅是个隶属于凤阳府的偏远小镇,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后,蚌埠一跃成为皖北最发达的水陆交通枢纽,盐、粮、布匹、木材等各种货物在蚌埠集散,一时间码头人声鼎沸,商号鳞次栉比,钱庄旅馆密布,各路客商在此聚集,当时的蚌埠不仅是安徽最繁华的城市,也是整个淮河流域最有影响力的城市,周边数百公里都认为蚌埠是一个“大城市”,都以能到“蚌埠街”逛逛为荣。

当时最热闹的地区无疑是淮河码头和火车站了,全国各地的货物通过水路运输,在淮河码头集散,当时一个码头不够用,又开辟了二号码头和三号码头,可见当年淮河货物集聚量有多么巨大。而火车站就是蚌埠市人流量最大的商业闹市区,整个皖北的人要到外地去,必须要在蚌埠乘坐火车,而更多的旅客都要在蚌埠转乘火车,才能到达更远的地方。

“交通强,则蚌埠强,交通弱,则蚌埠弱。”在交通部门任职多年的市委党校副校长马同金对于交通枢纽地位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感受更为深切。

蚌埠交通枢纽地位曾一度受到挑战,伴随着交通枢纽地位弱化的是蚌埠经济实力的持续下降和城市影响力的迅速下滑。1996年,北起京津、南达深圳香港九龙的“大京九”铁路建成通车,原先必须从蚌埠乘坐火车的旅客多了一条南下北上的便捷通道,省会合肥交通枢纽地位的不断强化,让蚌埠的交通枢纽地位受到很大影响。交通枢纽地位弱化后,蚌埠城市地位急速坠落,经济发展迅速下挫。在此期间,蚌埠经济从全省第2位,迅速跌落到2000年的第11位,最低迷的时候,竟然坠落至全省的第13位,要知道当时全省才有17个地级市,13位就是倒数第五!“这种坠落令人吃惊,虽说经济下滑原因很多,但交通枢纽地位下降,当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对于一个枢纽城市而言,失去了枢纽地位,就像一只折断了翅膀的大雁,即便有鸿鹄之志也难以翱翔于蓝天。”经历了枢纽优势弱化的煎熬后,蚌埠深切认识到枢纽在则蚌埠强,枢纽失则蚌埠颓的道理。于是一场以强化枢纽为主战场的赶超跨越之战开始打响。

2011年6月30日,京沪高铁正式开通运营,2012年10月16日,合蚌客专开通运营,2016年6月28日,经合蚌专线,北京到福州高铁开通运营。至此,联接东南沿海地区和长三角城市群的高速铁路网,为蚌埠强化蚌埠交通枢纽地位重新加分。与此同时,京台高速、宁洛高速相继建成通车,两条高速公路在蚌埠形成了十字交叉。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淮河黄金水道三者相辅相成,构建了蚌埠公铁水交织的密集交通网络,至此蚌埠在经历了短暂的枢纽弱化期后,交通枢纽地位渐渐回归,“由于各地都十分看重交通的作用,不遗余力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此时蚌埠的交通优势虽没有过去那么突出,具有‘唯一性’,但纵观整个皖北以及淮河流域城市,蚌埠的交通仍具有明显优势。”

流量,产业的活力之源

枢纽可以为城市带来源源不断的人流、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这些“流量”经枢纽城市吸附、转化,由量变到质变,不仅可以给相关城市带来活力和发展动力,更可以为一个城市创新提供永不枯竭的动能。

“枢纽经济就是‘流量经济’,它具有‘滚雪球效应’。”对枢纽经济有着深入研究的皖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安徽财经大学教授任志安认为,枢纽经济,是以交通、物流、信息等枢纽平台为载体,强化对经济活动和信息流动的集散与辐射,寻求创新驱动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枢纽经济突出的是发展流量经济,强化对生产要素的配置功能,本质上是对发展质量和生产力空间布局的提升。

不同阶段,枢纽经济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交通较为便捷、工业活动集中的地方,不仅是交通枢纽,而且是经济枢纽,两者又相互促进。生产原料、劳动力、资金逐渐向这些地方集中,在工业化阶段,绝大部分技术创新都是在工业枢纽地发生的,其中多数都是围绕工业活动而展开的,成为工业枢纽的地方,常常也是市场化集中之地,市场通过交易、信息传播等媒介,对周边地区起到聚集和辐射经济能量的作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蚌埠,交通便利,工业发达,既是交通枢纽,又是经济枢纽,对周边地区的聚集和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就是一个最好例证。

城市发展又赋予枢纽经济以新的内容。枢纽经济开始担负起新的功能,一些大都市、中心城市集中的人口和经济活动更多,聚集要素的范围比以前更广泛得多,经济能量辐射的空间无限扩大。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纽约、伦敦、香港这三个城市,几乎担负了辐射全球的金融中心功能。尤其是巨大的城市群出现后,枢纽经济平台在更大的空间里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枢纽经济,首先要以交通、地理枢纽为依托,没有这些集散功能的发挥就是空中楼阁。”长期致力于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安徽财经大学教授唐敏认为,枢纽经济是以交通枢纽为核心的通道经济。“枢纽”可以是交通枢纽,也可以是通讯、水利、水电枢纽,但以交通枢纽为主。

畅通无阻的交通,是各种“经济流”,包括人流、物流、商品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吞吐的主渠道,各地通过不断改善交通条件,实现货畅其流、物尽其用、人行其便,从而依托大交通,构建大产业,促进“交通圈”向“经济圈”转变,形成繁华热闹的通道经济。

枢纽经济同时还是服务业、制造业、建筑业、物流业等行业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形成的复合经济。枢纽经济具有明显的二重性,既属于第三产业,又属于第二产业,既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又包括生活性服务业,因而是服务业、制造业、建筑业和物流业等行业的融合体,实际上也就是由第二、第三产业中某些行业融为一体的复合型经济。

枢纽经济还是以枢纽城市为载体的流通经济和门户经济。交通枢纽与地理枢纽互为因果——交通枢纽以地理枢纽为兴起基础,地理枢纽因交通枢纽而显优势。特别是城市的繁荣与崛起,与交通的发展和进化明显呈正向关系。蚌埠地处淮河中游,这一个优越的地理位置就是它的“先天优势”,而津浦铁路通车就如同火种一样给这个地区带来了历史机遇。“试想津浦铁路有多长,如果没有淮河这个独特的地理条件,能凭空出现蚌埠这座城市吗?”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离不开交通,交通因流通而不断升级,“两通相通,融会贯通”,再借助优越的区位条件,就能逐步形成联接东中西,贯通南北中、通达海内外的门户城市和地区,从而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枢纽经济具有集聚功能、扩张功能和增值功能,对于正在奋力打造‘两个中心’的蚌埠来说,重视和发展枢纽经济刻不容缓!”安徽社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安徽财经大学教授张会恒认为,枢纽经济如同一块“吸铁石”,它可以吸纳资源要素,尤其是高端人才、高端技术。其次,枢纽经济是“中转站”“分拨点”“辐射源”,能带动周边乃至影响广大区域发展;第三,枢纽经济具有增值功能,它依靠自身拥有和吸纳而来的各种资源要素,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借助全球网络体系,展开广泛密切合作,进行商业化加工、改进、创新、组装等,从资源要素转化成经济产业,实现增值。这一过程可以描述为“吸附器”→“转换器”→“放大器”→“发射器”,其中“转换产出”和“放大价值”是关键环节,核心在于创造和实现新价值。

辐射,中心的责任担当

进一步壮大枢纽经济,并利用枢纽经济的强大吸附能力,集聚更多的高端资源,利用现有的创新平台,通过转化、创新,实现枢纽经济的增值功能,进而发挥辐射作用,引领和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

“利用好现有交通优势,再造新的交通优势,以交通枢纽为依托,大力发展壮大枢纽经济,枢纽经济必将成为提升蚌埠城市能级的新引擎。”在市委党校正县级组织员朱学明看来,蚌埠发展枢纽经济正当其时。

2017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将蚌埠列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2018年12月,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27个具备一定基础条件的城市作为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蚌埠入选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这些国字号平台,既是对蚌埠枢纽城市地位的进一步确认,也是强化蚌埠枢纽地位的新一轮机遇。我们应当牢牢抓住契机,进一步壮大枢纽经济,并利用枢纽经济的强大吸附能力,集聚更多的高端资源,利用现有的创新平台,通过转化、创新,实现枢纽经济的增值功能,进而发挥辐射作用,引领和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

朱学明认为,除了现有交通优势,蚌埠市正在通过中心城市规划,提出通过枢纽经济壮大行动、创新能级提升行动、健康产业培育行动、大蚌埠都市区建设行动等六大行动,为下一轮发展蓄势聚能。在最近编制并通过专家审议通过的《淮河流域和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规划》中,提出把蚌埠建设成为面向中西部、服务长三角、辐射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的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先进制造业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医疗康养中心和文旅服务中心。

在巩固交通枢纽地位方面,委托安徽省综合交通研究院编制完成支撑统领中心城市能级提升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综合交通规划提出沿淮高铁蚌埠段、皖北城际铁路、合新铁路等69个总投资约1600亿元的重大项目,将蚌埠打造成为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

在今年初王诚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发展壮大枢纽经济的工作目标:积极申建综合保税区及进境肉类、水果指定查验场。力争开行中欧班列。加密蚌埠至上海、宁波铁海联运班次。开通蚌埠至扬州(淮安)水运外贸集装箱班轮航线。港口吞吐量突破1000万吨,水运集装箱吞吐量3.5万标箱。深入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布局载体城市试点,加快建设临港产业园综合货运中心等快递物流平台建设。积极申建进口大宗商品保税集散中心,保税物流中心报关总额4亿美元。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40家。新增跨境电子商务企业20家。推动创建国际合作产业园,支持蚌埠企业参与海外投资项目建设,加快走出去步伐。

交通物流是枢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枢纽经济坚实基础和关键载体,蚌埠发展枢纽经济,必须要打造大格局、高规格的交通物流枢纽地位。通过这些大格局的交通物流枢纽,在更大范围内集聚要素资源,同时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

产业基础也是蚌埠发展枢纽经济的“加速器”,依托自主创新示范平台和科教资源优势,蚌埠已经构建了较为完备的现代产业体系,聚焦硅基新材料、生物基“双轮驱动”,蚌埠正在打造千亿级新材料之都,“创新之城?材料之都”初现雏形。随着枢纽经济的深入推动,更多资源将在蚌埠“聚核”、“裂变”,其产生的能量传达到皖北和淮河流域城市,带动区域城市共同发展。

新闻推荐

2月份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提前发放

本报讯(记者陈春怡通讯员叶红)春节在即,为了让企业离退休人员早点拿到养老金,2月份养老金已提前转入企业离退...

蚌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蚌埠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