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智库建设:如何集民智促发展?

蚌埠日报 2019-01-18 13:21 大字

市委党校的部分智库成果展示。■主持人语

今年市两会期间,《蚌埠蓝皮书:2019年蚌埠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首次作为蚌埠两会材料被送进会场,为参会代表委员履行职责、参政议政提供参考。

这部由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共同组织编撰的蓝皮书,以第三方视角多维度分析了蚌埠经济社会发展的态势,并对2019年蚌埠经济社会发展走势进行了客观而理性的研判,可以说是最新形成的具有蚌埠特色的新型智库建设成果的一次大集结。

自2016年启动新型智库建设以来,蚌埠市新型智库建设的进程如何,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果?各界智力资源调动得如何,智库信息与决策部门的互动交流是否顺畅?智库成果的本地转化情况如何,怎样扩大提升新型智库成果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如何建立和完善体制机制,以充分释放驻蚌高校、科研院所及有关党政部门的智库对策研究能力?

为此,我们特别邀请蚌埠市新型智库建设总牵头单位有关负责人和首批确立的2家重点智库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做客本报“党报会客厅”,针对以上话题展开交流和讨论。

●智库是汇聚研究人才、开展咨政建言的重要平台,是党委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支撑。

●通过对课题资源的梳理与整合,集中、精准、合理地配置到相应的智库单位或具体责任人手中,以提升智库质量和水平。

陈筱雷市委宣传部理论科科长

●作为地方党委的重要部门,市委党校在智库建设方面有着“与生俱来”的政治优势、学科优势、学员优势。

●在智库建设上,我们做到了“脚踏实地”,但在理论高度上,我们还需要“仰望星空”。

许效飞市委党校科研部主任

●只有深入调研、深耕专业、精于致用,及时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才能彻底杜绝出现“不接地气”的无效智库成果。

●同全国很多城市一样,蚌埠新型智库建设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创新,难点也在于体制机制创新。

任志安安徽财经大学教授、“淮河生态经济带(蚌埠)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深度对话

咨政有责,也要有方

主持人:智库作为现代决策的智囊机构,其咨政成果可以有效减少决策失误,帮助政府克服决策弊端,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在智库建设进入全新阶段的今天,蚌埠市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果?

陈筱雷:智库是汇聚研究人才、开展咨政建言的重要平台,是党委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支撑。对于一个地市级城市来说,地方智库基于市情研究之上所提供的思想观点或政策产品,对于党委政府决策参考的智囊作用,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近几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型智库建设工作,2016年3月,率先在全省出台《关于加强蚌埠新型智库建设的实施意见》。为确保智库建设稳步推进,又及时制定了重点培育智库管理办法、遴选评定方案、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文件,以制度保障新型智库建设顺利实施。在智库体系建设方面,2017年初,经申报、评审,确定了安徽财经大学“淮河生态经济带(蚌埠)研究中心”等5家单位为市级首批重点智库,安徽祥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蚌埠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发展中心”等3家单位为市级首批重点培育智库。未来,针对自然科学和产业发展智库不足的现实情况,我们还会对这个“5+3”的智库架构实施扩容。经费保障方面,市财政从2017年开始设立专项经费100万元,并将该资金列入年度预算和三年滚动规划。

2018年是蚌埠市智库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轨的一年,也是市委宣传部作为智库建设总牵头单位更好地落实职责的一年。这一年,智库年度课题组织工作进展顺利,不仅开展了对2017年度智库成果评审工作,将优秀课题编入《蚌埠蓝皮书(2019年度)》出版,还组织了2018年“政府部门出题,智库专家答题”征集重点课题工作,征集立项了17项年度课题,完成了年度课题中期评估。这一年,还参与了省级智库论坛组织工作,牵头组织了改革开放40周年研讨会,丰富了蚌埠市新型智库建设的活动形式和内涵建设。

许效飞:加快地市级新型党校智库建设,是落实中央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意见》关于“党校篇”的重要举措,也是在城市智库建设中彰显党校作为、体现党校担当的根本要求。

多年来,市委党校将学科建设与智库建设有机结合,在加强理论研究和主题教学的同时,更加关注市情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把本地区社会关注、领导关切、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作为重点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大胆探索,通过特定的载体和形式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我校“皖北中心城市建设研究中心”纳入全市首批重点智库以来,我们围绕“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区域文化与城市形象”、“社会治理与民生建设”、“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等五个重点领域和研究方向,调动蚌埠市党校系统教研人员,创新组建了五个智库团队。针对这些团队研究方向和重点,我们在全市选了近20个基层单位、社会组织和重点特色企业,挂牌设立调研基地,开展智库团队咨询指导和跟踪研究。

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智库团队成功申报省领导圈定课题3项、地厅级课题20余项,出版两部蓝皮书,公开发表理论文章近百篇。咨政研究报告获市级以上领导批示14篇,其中承担的重大课题“蚌埠建成淮河流域中心城市的路径研究”形成的咨政报告,获得李国英省长批示;“培育壮大安徽外贸主体对策研究”获张曙光副省长批示,“关于蚌埠市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发展的几点建议”获市委汪莹纯书记等多位市领导批示,为省市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了参考。

任志安:我本人作为高校的一名科研人员,紧紧跟随时代步伐,不断转变科学研究方式,积极投身到高校的智库建设,主动开展社会服务,取得了一定成绩。

早在2014年,本人就利用承担我校教学研究项目的机会,就智库建设与高校学科建设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课题研究,我深深感觉到智库建设的魅力和伟大作用。近些年来,本人从事科学研究时,在研究领域和课题选择上发生了根本转变,不再较多开展理论研究,而是重点开展实践问题研究,特别是针对蚌埠市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开展研究,在承担的各类课题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服务蚌埠市域的课题。特别在最近两年,每年承担蚌埠市域课题都在2项以上。

作为蚌埠首批重点智库淮河生态经济带(蚌埠)研究中心的责任人,我们积极开展委托课题研究,广泛开展决策咨询服务,合作开展政府政策解读,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比如,2017年度承担蚌埠市委宣传部委托课题2项,提交智库成果2份;2018年度承担蚌埠市重点培育智库“部门出题、智库答题”市委宣传部委托课题3项提交智库成果3份。此外,2017年度分别提交了《正视差距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两个中心”建设》和《抢抓机遇创新思路加速蚌埠市大健康产业发展》2份决策咨询报告,其中前者被收录进《蚌埠蓝皮书》;2018年度分别提交《着力破解人口问题助推蚌埠高质量发展》和《蚌埠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问题解决途径研究》决策咨询报告2份,在蚌埠日报发表决策咨询报告《蚌埠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的着力点在哪》1篇。在党的十九大之后不久,便在《蚌埠日报》上发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变”与“不变”》的解读文章,到目前已6次就有关经济专题接受《蚌埠日报》专栏采访。

主持人:大家都提到的“蓝皮书”,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许效飞:“蓝皮书”是指以专业的角度、专家的视野和实证研究方法,针对某一领域或区域现状与发展态势展开分析和预测的连续性公开出版物,由系列权威研究报告组成。2014年11月,为记录蚌埠经济社会发展历程,深入研判宏观形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市委党校牵头组织专家学者启动首部《蚌埠蓝皮书》编撰工作,并于次年6月出版发行,使蚌埠市成为首批发布地方“蓝皮书”的城市。

作为蚌埠市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成果,《蚌埠蓝皮书》立足于第一手调查资料,运用科学的视角和方法,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信息和思路,到目前已连续出版了5本。经过五年努力,蓝皮书的选题更加精准,研究质量不断提升,以第三方视角多维度分析并研判蚌埠经济社会发展的态势和走势,充分发挥了原创性、科学性、实证性、专业性、连续性、前瞻性、咨政性等鲜明特点,已成为党政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市民了解研究蚌埠的一个重要窗口,是蚌埠市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智库品牌。

陈筱雷:细心的人们会发现,2019年的蓝皮书在封面上多了一行字——蚌埠市新型智库建设成果,市委宣传部也首次参与到蓝皮书组织编撰工作中。这也就意味着,《蚌埠蓝皮书》作为市新型智库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智库成果发布平台,下一步将通过对课题资源的锤炼、梳理与整合,更加注重课题质量管控与精准发布,集中、精准、合理地将课题资源配置到相应的智库单位或具体责任人手中,以进一步提升智库质量、水平和社会认可度。

地气要接,成果也要转

主持人:智库的价值在于为决策服务,这就要求智库建设不仅要在理论层面“上接天线”,更要在调研层面“下接地气”,最关键还要在实践层面“言之可行”。这实际上对新型智库建设提出了很高要求。

陈筱雷:所以,我们的新型智库建设,采取的做法是“部门出题、智库答题”。也就是说,市委宣传部作为总牵头单位,在“抓总”过程中,一要充分征集并听取“今年市里要研究和解决哪些问题”,二要针对这些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充分调动各界智力资源,明确“邀请哪些智库单位开展哪些活动”,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课题及智库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过去因部门间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课题雷同、调研重复、智力资源浪费的情况发生。

近期,我们将召集市社科联、市委政研室、市委党校、市科技局四家单位,就今年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度碰撞,理清说透,好为接下来的“智库答题”做好铺垫。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就是为了让智库单位最终能运用科学的方法,结合蚌埠实际就相应课题在政策目标、适用条件、实施方案以及具体的时间表、路线图等方面,提出可行性较高的对策建议,从而推动有关政策形成、实施、达效。

许效飞:作为地方党委的重要部门,市委党校在智库建设方面有着“与生俱来”的政治优势、学科优势、学员优势。不仅距离决策机构较近,熟悉政策制定过程,可以及时捕捉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信息,在课题研究方面,还擅长理论分析与实证调研的紧密融合,可以承接党委政府委托的各类课题。再加上党校的学科设置突出政治性、实用性,有着密切贴近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需求的学科体系,较易结合党委政府关注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提出有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而我们的学员大多是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理论水平和专门知识较高的领导干部,有的还是某一方面或领域的专家,他们也会通过党校开展的“两带来”、学员论坛、专题研讨、咨政研究和课题调研等教研活动,给我们“传真”来自“一线”的困惑、问题或经验,以“学员咨政报告”的形式反过来帮助提升党校的研究能力和咨询研究效果。

任志安:近几年,蚌埠审时度势,高度重视智库建设,先后遴选了8家重点培育智库,每年都围绕蚌埠市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向每个智库发布研究课题,尤其是采取“部门出题、智库答题”的方式精准发布研究课题,更使得智库研究接地气,取得了非常好的建设效果。

但是,在智力资源云集的驻蚌或在蚌高校,智库建设得怎么样,高校智力资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得好不好,不太好说。不过,高校智库“多注重理论研究、少接地方地气”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是时下高校智库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个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大大降低智库成果的决策咨询功能,就会使得很多智库成果沦为“无效”成果,无任何实用实效。

从智库成果的产生来看,这个问题实质是智库建设中“怎样生产”的问题。个人认为,智库建设是一项很专业的事业,并不是人人会做、人人都要去做的事业,一旦将其作为“专业”来专门建设,就要切实开展社会调查,只有深入调研、深耕专业、精于致用,及时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才能彻底杜绝出现“不接地气”的无效智库成果。

主持人:也就是说,能与决策部门真正实现互动的智库信息,才是有效的智库成果。那么,具体到蚌埠,这样的智库成果转化的情况又如何呢?

任志安:提升智库成果水平,是智库建设的终极目标,而智库成果水平的高低,主要表现为学术贡献和社会影响。近年来,不论我本人还是我校,对蚌埠智库建设的学术贡献和社会影响都在逐年提升。一来每年承担大量蚌埠市各级各类委托课题;二来很多委托课题得到不同部门采纳,比如我本人承担的《蚌埠市“十三五”规划问题研究》,得到蚌埠市发改委采纳;三来很多智库成果获得相关领导批示,比如我本人2016年提交的智库成果《以强化改革意识为突破加快处置蚌埠僵尸企业》,获得蚌埠市市长王诚批示,列入2017年蚌埠“行走企业”活动予以推进,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但是,纵观蚌埠市智库建设的整体情况,我观察到还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智库建设相比很多城市还比较不够,智库研究的“供需脱节”现象还比较普遍,智库建设的机制还不够顺畅,智库建设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以及智库成果的使用不充分等。为了更好地搞好蚌埠智库建设,本人认为,可以着重从体制机制创新发力。

目前,蚌埠智库建设同全国很多城市一样,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创新,难点也在于体制机制创新。首先要彻底解决好智库与党委政府决策部门之间沟通不畅、成果运用少的问题,主要手段在于建立畅通、高效的供需机制;其次,蚌埠的智库建设尤其要加强“如何对接”“如何转化”“如何考评”三个方面的机制建设,唯有这样,才能使智库运行顺畅,充分发挥咨政实效;第三,要着力加强智库服务党政决策部门的考评机制建设,建立和完善智库成果采纳应用反馈制度和智库成果质量评价制度,制定实施细则,强化刚性约束,形成智库研究与政府需求间有效对接的长效机制。

许效飞:为了推动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科学决策,我们将全市党校系统年度科研课题成果汇编成集成册,分发至市四大班子和相关部门,以扩大咨政类科研成果知晓面;我们创办《蚌埠发展决策参考》,及时将重大的、时效性强的决策科研成果直报省委党校和市有关领导参阅,搭建了建言献策快速通道;我们组织实施《蚌埠蓝皮书》编撰工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的“参考书”和宣传推介蚌埠的“活字典”。从去年开始,我们还在《蚌埠日报》上开辟了《思想月刊》专栏,一年12期下来,共发表38篇政论性、研究性文章,在阐释党的理论、解读公共政策、引导社会舆论方面发挥正能量。这些公开出版的报刊和书籍,以课题调研或理论文章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充当了决策层的参谋助手。

但客观说,在智库建设上,我们做到了“脚踏实地”,非常接蚌埠地气,但在理论高度和思想格局上,也还有很大局限性,还需要“仰望星空”,走出去接触更多更高质量的专业流、信息流,来提升理论水平。

陈筱雷:开展智库建设工作,一方面要确保出一批高质量的智库精品成果,另一方面就是要确保这些精品成果落地转化,真正提升“思想的影响力”。这是智库牵头单位接下来必须正视和思考的问题。

当前,蚌埠市在新型智库建设、社科项目运作、社科成果评奖等工作中,都不同程度存在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研究成果运用、投入水平等方面问题,制约着智库单位对策研究能力的释放。就市委宣传部来说,建机制、抓激励是当务之急。

新闻推荐

淮滨社区吴恒佐 “地书”老人写就精彩晚年

本报讯(记者张怿)以水为墨,以地当纸,大笔一挥,行云流水的大字便跃然眼前……这位每天出现在淮滨社区仙林苑小区,快...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