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理好你的“年终焦虑”?
资料图片年终将近,年初的壮志雄心历历在目,当初定下的“小目标”都实现了吗?今年的年终总结打算写点啥?
期末将至,学习表现不够稳定的孩子,怎么抓复习,怎么提成绩?
春节将临,回家过年的“面子”和“票子”要怎么精心设计和准备?
年关一过,职场跳槽现象增多,会不会给企业带来一年一度的“用工荒”?
……
随着元旦和春节的日益临近,无数个“你”和“我”,在忙着应对各种指标考核、年终总结、新年规划的同时,也正不同程度地经受着一场心理困扰——年关就像导火索,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你:回望过去这一年,你为自己、家庭或工作兑现了多少承诺?又将老一岁的你,未来还有多少时间容许你继续花花世界?
这种集中在年终爆发的心理恐慌,你中招了没有?一不小心上了套,影响了工作质量和生活品质,怎么舒缓?
“像我这样迷茫的人,你还见过多少人”
又到年终盘点时,焦虑如同“心魔”,在职场人士身上集中爆发。他们或恐慌,或焦躁,或倦怠,一时感到迷茫、无趣,压力山大,却又不知所措。
小葛是蚌埠市某高校行政部门的科室负责人,平时工作任务繁重。眼见快到年底,各项考核、总结、下一年计划等工作排山倒海般涌来,让她感到压力陡增,即使最大限度地调快工作节奏,也还是感觉有干不完的工作。几次想应付了事,可又担心即将到来的评优名次居后,害怕考核成绩影响今后发展。想想自己在现在的岗位上任劳任怨做了那么多,“苦劳”不好说,功劳也不敢保证,于是出现各种身心俱疲的状态:心情差,胃口差,睡眠紊乱,白天注意力无法集中,出现无力、无用甚至绝望的感觉,工作效率越心急越低下。
这是蚌埠学院心理学副教授张玮最近在开展心理咨询时接触到的“年终焦虑”典型案例。而在我们身边,稍微留意就会发现,很多人自撰写“年终总结”始,直到春节回家过年这段时间,“年终焦虑症”就时不时地涌上来干扰自己。
在连日采集到的焦虑样本中,记者尝试着做出以下分类——
“一年年干的都是些常规性工作,有啥好总结的?”“工资上涨不多,头发量却越来越少,这一年我图什么?”——这是职场老人对工作不如意的消极情绪。
“知识大流里的一个小分子,成功从一个穷学生过渡到一名穷民工,没有最穷只有更穷。”“经过一年多的跌跌撞撞,从一个职场小白成为一个刚刚入了点门的前端菜鸟,遇事一知半解时倍感挫败和恐慌。”——这是职场新人刚适应社会时避不开的不安。
“年初信誓旦旦定下的职业发展规划,年末总结时却突然发现忙碌一年,自己好像还在原地踏步,职位、收入、能力乃至生活等等都与当初的壮志豪情相去甚远。”“新的一年何去何从,是继续留在难有突破的现单位还是选择跳槽到一家需要从头来过的新单位,是个困扰。”——这是不甘平庸却又害怕冒险的“奋进一族”对前途的焦虑。
“又是一年剁手季,钱要大把大把地花了。”“内心不想当‘年光族’,但是过年一回家还不得老老实实做‘年光族’?”“年底了,不光缺钱,还缺信心。”——这是“差钱一族”面对过年礼俗性开销的为难处境。
“我最不愿意看到的,是自己寄予厚望的员工不能善始善终,又要借春节之机跳槽走人。”“公司储备的人才每到年底就要经受一次考验,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人才,可能转眼间就为竞争对手干活去了。”——这是企业老板对于员工忠诚度够不够表现出来的一种忧虑。
“时间过得太快,转眼已是不惑,可为什么对未来越来越困惑了呢?”“所谓的‘五子’是都有了,知足常乐应该挺享受的了,可为什么一到年节还是会偶尔心理失衡呢?”——这是中年油腻人士对于未来该怎么走怎么做的不确定性的困惑。
“我已经是亲戚朋友中出了名的剩斗士,每年最怕过年被亲戚们问男朋友找好没,也最怕看到爸妈那副无奈的面孔。”“一年又过完了,年纪又长一岁,婚没结,孩子没生,很担心以后生不出来了。”——这是大龄单身女青年过年期间躲不过的“痛点”。
……
也许,歌手毛不易那首《像我这样的人》,放在岁末年尾随性哼上几句,既可以看作是对当下生活无法释怀的一种不安情绪的表达,也可以看作是对过往不如意的一种自我解嘲。
有段歌词是这样写的:“像我这样迷茫的人,像我这样寻找的人,像我这样碌碌无为的人,你还见过多少人?像我这样孤单的人,像我这样傻的人,像我这样不甘平凡的人,世界上有多少人?”
“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有数据透露,在青年白领群体中,34%的人经常焦虑,62.9%的人偶尔焦虑。于是有人说,焦虑如今似乎也成为一种新常态。
但无论如何,被各种来自工作和生活上的事务缠身的年终,都是一个容易让人焦躁不安的时刻。对此,张玮分析认为,一是由于工作的计划管理滞后,诸多工作没有合理安排,对完成年度任务有恐惧感,二是可能对过去一年内自己的成绩不满意,或者设定的目标没有实现,从而产生失望、焦虑、挫败等不良情绪。如果身体上伴有心慌、胸闷、头疼、整夜失眠等不适症状,反过来又会加剧对生活和工作的焦虑。
“现代人很喜欢制订计划,一般都是在年初制订计划,可到了年终,发现自己很多没有完成。”她表示,这些计划可能是工作方面的,比如完成年初设定的指标、销量等;也可能是对个人的计划,比如要找到“另一半”、买房、结婚、育儿等。“一旦这些计划未能全部实现,产生心理落差,就会让人产生焦虑。”
在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会长吴松年的观察中,人们之所以容易在重要时间节点产生焦虑情绪,主要是外在的一些因素“逼迫”你必须在这个节点前后回顾过去、正视将来,而在这期间,外在社会环境、物理环境的不确定性极易让人产生不安全感,传导到人们的心理上就体现为一定程度的焦虑。在她眼里,焦虑感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只是程度有深有浅而已。
她援引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专家罗洛?梅那句“焦虑根本上是一种你想实现自己生命意义的迫切感”认为,必要时的焦虑即“有用焦虑”是正常且有益的,能增加人们行动的动力和能量。“当一个人能以适当方式面对遇到的压力时,就处在良性压力之下,也就说明人对当下情况的分析合理、生物反应强度和持续时间适度,采取的行动适当。”
反过来,长期的“无用焦虑”则会让我们的生活失序,陷入慌乱的状态,甚至是一种病态。
一名28岁的待业男青年,曾经发出这样一则求助信息:我现在每天活得生不如死,天天胡思乱想,感觉压抑,焦躁不安,做什么事都觉得无力,恐惧黑夜,经常失眠,记忆力也不好,总觉得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受了很多罪,钱也没少花,但就是一直解决不了,真的好无助,希望大家可以帮帮我,拜托了……
这种情况下如何自我拯救?张玮开出药方:当自己无法排遣负性情绪,找不到有效的解决方法时,需要敞开自己,多和家人聊天,多和朋友聚会,以情感沟通的方式分散、排解并消除不良情绪干扰,必要时可求助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医生。在他们的帮助和引导下,重新评估自己,多给自己积极暗示,增强自信心,融入工作,融入社会。
曾经迷茫无助、一蹶不振的小陈,从偶尔发现的一本书所罗列的故事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也从书中所描述的生活功利、现实和残酷中努力解构并找回积极向上的自己。她说,那本书书名很“鸡汤”,叫《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但里面的很多话却句句“扎心”,告诉你“平凡可贵”的生活状态有多危险,奉劝你“不要急着岁月静好”,揭露你“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提醒你“这个世界并不公平”,告诫你“玻璃心是没有未来的”。
“幸好我及时受到警醒,并成功止损。”小陈说,她现在已经是一家企业的储备干部。
“岁月不知人间多少的忧伤,何不潇洒走一回”
在这个十分讲求速度和效率的时代,完全不焦虑几乎是不可能的。有人打趣说,“除了钱不够花、工作做得不够好、结婚生子让人焦虑外,连学习这种事也让人焦虑不安。焦虑知识不足,焦虑成长得不够快,焦虑自己比不过别人。”
小潘是一个从言谈举止看起来特别“大条”的男生,大学期间边玩边学轻轻松松拿到了两次奖学金,然而一走进社会,周围的压力让他不得不端正态度埋头干活,却总是因为这样或那样、或大或小裹挟在一起的问题,让他抓狂。前几天的凌晨一点多钟,他在朋友圈写了段“打油诗”——生活苦不苦,大家都清楚。活着难不难,神仙都说难。酸甜苦辣五味俱全,追随我们每天每月和每年。
有朋友为他的觉悟点赞,也有朋友给他送去安慰:能解决的事情,你不用担心;解决不了的事情,你担心也没用。
“他的朋友说的很好。”张玮表示,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首先必须正确评估自己的工作特点和个人能力,在找寻自己优势的同时,也要坦然接纳自己的不足。而要想将来很好地立足于社会,需要重视的一点是,为今后的自我发展尽早做好职业规划,并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改正缺点、弥补不足。“只有找到目的,脚踏实地,你的内心才能平和、坚定,不那么容易为负面情绪所左右。”
网友“栗子”现身说法,坦言用“做减法”最终拯救了曾经焦虑的自己。她说,有那么一段时间,她要应付应接不暇的人际关系,要努力经营事业和感情,留给自己内心的时间非常少,觉得整个社会都非常浮躁,自己也莫名受到影响。
“后来我想通了,与其归咎于外部环境,不如从改变自身开始。”“栗子”说,最近一年来,她尝试着给自己的生活做了四个减法:戒掉了打扰自己内心节奏的朋友圈,戒掉了买买买的购物欲望,戒掉了现实生活中的无效社交,戒掉了熬夜喝酒等不健康生活方式。“减少了对他人的过度关注,不做无效的社交,把时间花在为数不多的真正在乎的人和事上面,生活和内心真的都轻松了不少。”
吴松年也坦陈,在这个快节奏的年代,对于情绪管理这件事,不比较,不钻牛角尖,活在当下并保持警觉,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非常重要。
她说,有首老歌《潇洒走一回》或许可以宽慰当下迷惘而焦虑的年轻人:我拿青春赌明天,你用真情换此生,岁月不知人间多少的忧伤,何不潇洒走一回?
“但是,这种洒脱的生活态度,一定是正向的,一定是建立在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实现之上的。”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陈昂回放女儿“夏至”刚刚降生,原本幸福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可家住淮上区的蔡传祝怎么也没有想到,...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