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忘却的怀念 □王 芮
中秋三天假期,闲来无事在家中重温了大学时期最爱的女作家杨绛先生的散文集《我们仨》,可能是时间变了,也可能是心境换了,这次的阅读感受好似与当初截然不同。《我们仨》是杨绛先生的散文集,讲述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家庭几十年平淡生活、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在书中,她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整本书的文字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波涛汹涌,字里行间都飘散着杨绛先生对两位至亲的浓浓思念。她用平淡的文字记录着生活的点滴,充斥着幸福,弥漫着忧伤,在平缓笔触中氤氲出温暖而柔和的味道。
这部作品一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和《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全书以杨绛先生老年时的一个梦境开篇,“有一晚,我做了一个梦”。接下来的第二部分,作者平铺直叙,娓娓向我们道来梦境的内容,那是他们一家三口在梦中的古驿道相依为命的深情时刻,也是杨绛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离去的痛苦梦魇。第三部分便是作者通过回忆录的形式,将一家三口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记录下来,书中从她与先生初到英国牛津的生疏紧张到女儿诞下一家三口共赴法国巴黎的留学生涯,从他们搬家数次的颠沛流离到女儿、丈夫的相继离世,我们透过文字看清了杨绛先生的坎坷一生。
初到牛津,夫妻两人除了听课就是去图书馆自习,即使在假期也将全部时间投入学习,后来去了法国巴黎,中文、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钱钟书都有涉猎,生活的贫困无法阻挡二人爱书如命、肆意阅读的热忱。回国后一家三口经历了数次搬迁和运动风波,可学习的热情依然没有被现实的残酷浇灭。“我们无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知识是有重量的,书读多了,这重量自然而然会把我们那颗浮躁的心给拽下来,沉淀、积累、感悟、升华,你的气质里有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
什么是最好的爱情?是每天早晚饭后的散步“探险”,是“料量柴米学当家”的好奇生涩,是“拙手笨脚”自制早餐的第一次尝试、是不断发明实验从原始到开化再到文明的烹调技艺。什么弄坏了都不担心,只要杨绛一句“不要紧,我会修”,钱钟书就坚信无疑。那是对另一半百分之百的相信,也是对有你在我不担心的肯定。即使是伉俪深情,夫妻二人也免不了会有争执不开心,“我们觉得吵架很无聊,争来争去。我们讲定,以后不妨各持异议,不必求同。”这便是最好的爱情,在一起随处探索新奇的事物,琴瑟和鸣。
像是润物细无声般的春雨,我展开书扉仔细搜寻,亲情的踪迹如点点绿痕渗透生命。“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简单的心愿、质朴的愿望,淡泊名利、内心明亮。一家人同甘共苦,胜于离别,屋子虽小但同挤一室,感到的也是温暖。由于工作原因,钱钟书、钱瑗常常出差,可每次一家相聚,总会把生活中如“潮退潮落滞留海滩上石子”般的琐碎小事搬出来观赏玩弄。丈夫和女儿连成一帮,床铺不理;妻子和女儿连成一帮,笑爸爸是色盲;夫妇两人也连成一帮,说女儿是学究。简单的排列组合却能分享快乐、分担悲伤。饱经忧患、世态炎凉却像浅斟低酌葡萄酒一般细细品尝,他们仨确是不寻常的遇合。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人世间的结局不一定都会圆满,人间也没有单纯的快乐。“只有死别、不再生离”是一种奢望,也是一种向往。当看到文末“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的一瞬间,眼泪打湿书页。也许,他俩走后不会再相见,可杨绛先生一直莫忘这一切,直到那一天,他们仨才真正又一次在天堂相聚团圆。
读完整部作品,笑中有泪、温馨却沉重,像是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坐在我对面,为我诉说着她的一生故事,轻柔舒缓,低语喃喃。
作者单位:蚌埠市公安局黄庄派出所
新闻推荐
简·雅各布斯说:“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她强调的城市多样性,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现代综合体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之一。事实...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