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蚌埠历史文物系列之⑨ 春秋羊首玉韘 ?
勇武国君的戎马岁月
□本报记者
李茂峰
整理
射箭护手工具——— 玉韘(资料图片)
蚌埠双墩村内有两座高大的封土堆,这就是双墩春秋墓。两座墓葬间距80米,呈东北西南向分布。其中一号墓位于东北,坐落在淮河北岸距离约3公里的高出地表的原生台地上。双墩村两座墓葬是1991—1992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双墩村北侧新石器时代遗址期间调查发现。在双墩一号春秋墓中发现了大量“国宝级”文物,其中春秋羊首玉韘就是其中之一。
冷兵器时代的见证
说到“韘”,可能许多人并不知其为何物,可如果提到“扳指”,相信很多人不仅知道,或许还把玩过。扳指的前身叫做韘(shè),在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悄然兴起,是古时戎马生涯将士们不可或缺的一样器物。韘初见于商代,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就十分流行使用扳指了。扳指形状主要有坡形和桶形。坡形扳指出现较早,最早还有弦槽,后来取消。作为传统汉族扳指,坡形扳指一直使用到明代。蒙元与清朝则主要使用桶形扳指。最初的扳指重实用,皆选韧涩材质制作,宽窄肥瘦因人而异,以便套带用以扣住弓弦,放箭时可保护手指,防止急速回抽的弓弦擦伤手指。
蚌埠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春秋羊首玉韘”,出土于春秋钟离君柏墓,器物材质为独山玉,器身光洁,半透明,有绺,下部受土沁,呈灰白色。整体呈不规则圆筒形,中间有椭圆漏斗形孔,尾部有用于系绳的钮形穿孔。器壁一侧有高浮雕羊首形凸翼,其弯曲的羊角与羊嘴等头部形象生动而逼真。
韘,最早出现于商代,是射手用来扣住弓弦射杀猎物的工具。《说文解字·韦部》记载:“韘,射决也,所以钩弦。以象骨、韦系,着右巨指。从韦枼声。”它是一种护手的工具,使用时套在右手拇指上,起到保护手指、避免拉开弓弦时的疼痛影响射手瞄准的作用。据文献记载,韘的材质多为木质、漆质和骨质。由于材料易腐,很少能够保存下来,流传至今的也以玉韘为多。
拇指上的权利象征
来,这些华贵的扳指只能是上级作秀使用。军事所用的扳指,皆由驼鹿角制作,在夏季手出汗的时候,驼鹿角中的角质蛋白会随汗液析出,扳指内壁产生黏性,均匀的血线可以增加透气性,久戴并无秽臭之气。玉石和金银等贵重材料做的扳指象征权势地位,也体现尚武精神。清朝皇帝有时候赏赐有军功的武将,也会赏扳指,但纯粹的文臣是不戴的。打这开始,扳指逐渐发展为装饰,且不论满汉。几千年来,扳指的形制,出现过很多种样式。最为主要的,是坡形扳指和桶形扳指。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坡形从侧面观是梯形,即一边高一边低,而蒙古族、满族的桶形扳指儿一般为圆柱体。
扳指儿虽小,却也受到森严等级的制约。翡翠、玛瑙、珊瑚等名贵材料制作的扳指儿,非王公贵族,一般人是不能随意佩戴的。
(感谢市博物馆的大力支持)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曹梦晴)为提高食品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充分发挥检验检测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支撑作用。日前,蚌埠市食药监部门全面组织开展2018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计划以及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抽检工作...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