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人祭祀”遇冷 市民更看重扫墓背后的无价亲情 清明节蚌埠市约有3万人去扫墓

淮河晨刊 2018-04-04 14:32 大字

本报记者 陈瑶

清明时分,祭祖思亲,这已经是中国人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但在此时节,也会有人因为身处异乡、条件限制或是事务繁忙,无法抽身亲临现场扫墓祭祖。电影《私人订制》里,“代客扫墓”情节让人记忆犹新,其实在蚌埠市,有公墓也推出了类似的服务项目,只不过这项服务受到冷遇,无人问津。

公墓推“代人祭祀”遇冷

昨天,记者从平山公墓管理处获悉,为一些出门在外的市民代为祭祀,即由公墓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在墓碑前摆放鲜花、祭品等,然后拍好照片、录像传给客户。“虽然是‘代客祭祀\’,但绝对不是替人哭坟、烧纸、放炮这类的服务。”公墓管理处负责人介绍,代为祭祀服务只是为了给实在不能亲临现场扫墓的人提供一个能够尽心意的机会,而不是要进行一些和文明祭祀、绿色祭祀相悖的活动。

不过,该负责人也表示,该项服务已经推行了好几年,报名的人数几乎为零,尤其今年更是一个人都没有。之所以会推出代客祭祀这项服务,该负责人说,倒真不是考虑赚钱营利。几年前,曾有人因自己在国外,且国内已无亲友前去祭祀,所以就委托公墓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帮助自己前去先祖的墓碑前祭扫,然后通过视频连线看一看国内先人墓前的场景。公墓考虑到可能会有这一群体的存在,所以才一直保留了这项服务。

“代人祭祀”背离祭祀核心

工作人员的一番好意,为何市民不买账?“按传统观念来看,找人代扫墓好像有点不孝。”该负责人推测,市民不愿意选择这一服务,或许是受到传统观念或社会舆论压力的影响。

上个周末,市民汪勇举家前往公墓祭祀,他认为,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变迁,总有一些事情像吃饭睡觉一样,无法由别人替代来完成。“在这样一个充满哀思的节气,祭奠故人,除非万不得已,但凡有一点可能,大家都还是会选择亲自前往的吧,这既体现了对逝者一种诚恳的缅怀、尊重和思念,更表达出生者一片赤诚心意,对晚辈更是一种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汪勇认为,如果连扫墓、祭祀的事都花钱找人代替,那祭祀本身也就变得毫无意义和价值。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的当下,对情感厚度和精神家园的追寻渴望,往往会借着春节、清明节这样的节日重新回归。

“来给父亲擦擦墓碑,带点他生前喜欢的零食,唠唠心里话,其实是我们做子女的在寻求心理安慰。”扫墓的郭女士说,现在提倡文明祭祀,她觉得这才是扫墓核心意义的回归,扫墓本身就是一次生者和逝者之间的对话,无需掺杂其他,只要有心,比什么都强。

清明小长假约有3万人扫墓

与“代客扫墓”相比,亲力亲为的扫墓无疑花费更大。“代客扫墓”收费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不论是交通成本、时间成本还是人情往来的支出,这一笔开支显然要低于亲自扫墓。可是每年,各个公墓、陵园里依然有几十万人次的扫墓大军前往。

记者从蚌埠市几大陵园、公墓获悉,虽然今年的清明扫墓高峰已经过去,但预计清明小长假期间仍有大约3万人次会奔向蚌埠市几座陵园扫墓。

“从这个星期开始,来公墓祭扫的人就明显减少了,一天也就几千人。本地清明节后不扫墓,现在已经算是尾声了。”平山公墓管理处负责人杨鹏介绍,目前,九成以上的家庭已经完成了祭扫活动,预计清明节当天大约1万人次前去扫墓。“从3月中旬开始就陆续有海量的人来扫墓,到现在差不多都结束了。在外地务工利用小长假返乡扫墓的人可能多一点。”杨鹏介绍,清明节当天墓区里不会再像前两个周末那么多人,虽然盛况不会重现,但出现一个小高峰还是很有可能的。

新闻推荐

过马路 看清信号灯 行人、电动车都得“长长记性”

本报记者何沛4月3日,胜利路与中荣街交叉口,行人闯红灯过马路。记者刘晨摄4月3日,胜利路与朝阳路交叉口,一男子骑电动车闯红灯。记者刘晨摄近日,淮河晨刊记者针对“过马路”这件事做了调查。记者发现,行...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