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校园:留住城市独特记忆 本报记者 张婷婷

蚌埠日报 2018-03-26 17:00 大字

形神兼具的钟馗、憨笑戏水的仙童、栩栩如生的花鸟……无论是中国的写意山水,还是西方的素描写真,非遗传承人柳聪凭借一把烙铁、一张砂纸,平凡的葫芦便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烙铁为笔,葫芦为纸,从2003年第一次接触烙画葫芦到现在,柳聪制作的烙画葫芦上千件,人物、飞禽、山水、花鸟等一些题材被他巧妙地“烙”在了葫芦上。

“烙画是一个精细活,它融合了年画和国画的艺术风格,这就需要创作人兼具艺术的思维、熟练的技艺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柳聪告诉记者,每次下笔前,他都要细致研究葫芦的形态与色泽,再根据绘画手法上的明暗、虚实变化进行针对性地创作。

据了解,烙画是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涉及绘画、书法、雕刻等多项传统工艺。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烙画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项民间传统工艺,前段时间柳聪接受了蚌埠市工艺美术学校的邀请,入驻了校区的非遗工作室。在这个工作室里,与柳聪一同工作的还有凤画、留青竹刻、蛋雕等三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

最近柳聪正在为该校工艺雕塑专业的学生们准备一场综合性讲座,主要内容涉及烙画工艺的创新与融合。他认为,和其他传统手艺人一样,烙画这项传统工艺也面临着转型升级。如何在传承保护与市场需求间找到平衡点,他表示“一个人的努力总归有限,希望能带出一批学生来,一起做好这件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市文广新局(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非遗进校园”活动,可以唤起学生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浓厚兴趣,在互动体验中为保护与传承工作注入新的动力。据统计,去年蚌埠市举办非遗保护讲座21场,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15场。在古民居博览园建立花鼓灯、泗州戏传习基地,积极推进花鼓灯申报联合国非遗名录,争取上级非遗保护经费。

为了让文化遗产更好地走进生活、融入时代,展现地方文化的无穷魅力,今后蚌埠市将继续推进在3A级以上旅游景区建设非遗传习基地,促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共生,增强非遗传承的活力。同时,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花鼓灯艺术交流展演周、涂山禹王庙会、五河清明庙会以及传统文化节日,举办具有蚌埠特色的非遗展演展示活动,让这块非遗“活化石”留住城市独特记忆的同时,发展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闻推荐

导医台 到一院看名医

专家会诊中心:0552-4014519□著名小儿外科专家博导郑珊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教授,博导,主任医师,擅长小儿普外科及新生儿外科,擅长新生儿胆道闭锁,胆总管囊肿,肛门直肠闭锁、畸形,先天性巨结肠,腹腔肿瘤等...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