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知恩图报回报社会!” 本报记者 张建平 文/图
王兴和擦拭建桥烈士纪念塔。
王兴和中年时夫妻双双下岗,当年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生活一度非常困难。同乐园社区帮他家申报低保,同时给予爱心帮扶。度过困难时期后的王兴和,用义务劳动、志愿服务、捐赠慰问、捐献角膜等行动反哺社会,他说——
曾经生活困难,夫妻双下岗后得到爱心帮扶
“十几年前是我家最困难的时期,”今年58岁的王兴和说,“我原来在纬四路的电子光学材料厂上班,2004年企业破产,我们夫妻双双下岗,当时孩子正在读高中。工薪家庭,也没什么积蓄,也找不到工作,生活很困难,还要靠父母亲的退休工资接济。当时我很苦恼。父亲是位老党员,经常参加同乐园社区组织的活动。他跟社区的同志谈到我的家庭状况,社区就帮我家申请了低保,那时低保户每月补80多元,后来涨到200多元。”
“被社区列为双下岗困难户后,逢年过节都有人来慰问,送米送面,有时也有现金。虽然不多,但对我家来说,是雪中送炭,我非常感谢。”王兴和说,“那时的副市长操龙灿到我家慰问过几次,知道我家孩子高中毕业考上了大学,操副市长就问,大学毕业准备让孩子干啥?我说要回报社会。我自己有能力的时候也要回报社会。”
清扫烈士塔,义务奉献当选蚌山区好人
后来,孩子大学毕业开始工作,妻子办理退休手续拿到退休工资,家里的生活渐渐改善,王兴和就想着,该为社会做点事了。2015年的一天,他到淮河大坝上锻炼,看到大铁桥建桥烈士纪念塔的塔园里有些垃圾,碑文字迹油漆有些褪色、脱落,他就想要打扫塔园卫生,买同色油漆把碑文字迹重描一下。“因为纪念塔是文物,我专门找到市文物部门,问能不能维护纪念塔?文物部门负责同志说,这是公家干的事。我说我自愿去做,也算是我对革命先烈的一点缅怀和纪念吧。花费倒不多,只是费点事。负责同志就同意了,交代该怎么怎么做。”王兴和买了材料、工具,找人帮忙把建桥烈士纪念塔塔身粉刷、碑文字迹重描了一遍,并坚持每月三到四次擦拭、清扫烈士纪念塔。“刚开始的时候,塔园里有瓜子壳、烟头、树叶等垃圾,后来就越来越少了,大家都注意环境卫生,大坝上的卫生保洁也越来越规范。因为创建文明城市,市民都越来越文明了。”王兴和说,他每次去主要是把塔身塔座碑面擦拭干净。因为坚持义务维护纪念塔,市文物部门就聘他为文物管理员,每年发1000元的津贴。“开始我不愿意要津贴,我就是想回报社会做点事。但是文物部门领导说,全市有80多位文保员,不是单贴我一个,再说,领津贴就是领一份责任。”王兴和就这样自觉把责任扛在肩,积极参加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节假日的街头值班、义务劳动、文明劝导等,他都积极参加。2015年,他被评为“蚌山好人”。
捐献眼角膜,带动身边伙伴加入志愿者
“我在困难时候得到别人帮助,在我有能力的时候就去回报社会。在做好事的时候,我感到很快乐。”王兴和说,社区有几个低保户,都是单身汉,有的残疾有的智障。他曾经是低保户,也是弱势群体,知道生活的艰难,对他们很同情,有时就送点毛巾肥皂等日用品,中秋节就给他们每人送个一斤二斤月饼。看到媒体报道困难人群需要帮扶的,他就主动去奉献一点爱心。“《淮河晨刊》报道一个小孩烧伤,治疗需要大额医药费,但孩子家庭比较困难,我就去医院捐了点钱。还有一个白血病男孩,我问清情况后专门坐车到淮上区,送200块钱去。”王兴和说,他的微信名就叫助人为乐。做好事做惯了,看到事就手痒痒,“比如一片很干净的街道,如果有一个烟头、纸片,我看到就要去把它捡起来,扔到垃圾桶去。”“歌手姚贝娜捐献眼角膜的事在当年轰动一时,对我也很有触动,我觉得,遗体捐献社会非常需要,也是我能做的最后的公益。我就向家人提出捐献眼角膜的想法。”王兴和说,经过一番讨论后,家人支持他的想法。他就到蚌埠医学院皖北遗体接收站,填报了捐赠志愿书,家人也签了名。
“交了捐赠志愿书,我感到很轻松,觉得完成了一件大事。”王兴和说,“我经常参加老年合唱团的活动,捐赠眼角膜的事传开后,大家都很认可。不少人在我的影响下也加入了红十字会志愿者队伍。”现在大家都愿意做公益,因为生命总有尽头,活着就要为社会多做一些事,让自己的人生活得有价值。“我是这么想的,也在努力这么做。”王兴和说。
新闻推荐
据中安在线—蚌埠新闻网报道,记者从市卫计委获悉,安徽省爱卫会昨日下发文件,正式授予蚌埠市“安徽省卫生城市"称号。据了解,按照《关于印发安徽省卫生城市标准(2015版)》和《安徽省卫...
蚌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蚌埠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