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全面禁放烟花需要我们身体力行 □梁诗韵

淮河晨刊 2017-12-25 11:50 大字

近日,蚌埠市出台《蚌埠市烟花爆竹燃放管理规定》。2018年春节,中心城区升级为全面禁止烟花爆竹燃放,禁燃区域范围逐步扩大,处罚措施相应升级。不放烟花爆竹的春节,会没了年味吗?淮河晨刊记者调查走访了解到,不少市民还是表示支持禁燃,人们表示:炮声震天响、烟花满天飞,已经不再适应城市生活的现实需要。

进入冬季,雾霾天增多。“春节模式”即将开启,大街小巷马上就会出现大大小小的烟花爆竹销售点;除夕夜、“破五”、十五这几天,城市乡村上空也定会炮声隆隆、硝烟弥漫。1只鞭炮能让10立方米雾霾“爆表”,大年夜PM2.5值会在短短几小时内激增几十倍,这些数据不由得让人心情沉重,担心“冬霾”刚散去,“春节霾”又来。现实环境压力与传统文化习俗或节庆精神诉求之间如何平衡,成为亟须直面的问题,即如何移风易俗,倡导新风,用网友的话说,戴着口罩就别放鞭炮了,也是为“春节蓝”出把力。

从国内其他城市分析,由于没有细化的执法权,禁放鞭炮与公众争议并肩而行,很多城市广泛倡导文明过年。如此背景之下,我们的公益宣传与文明倡议就变得非常重要。换句话说,不能等到雾霾天红色预警才想起来马上行动,不能等到雾霾锁城找不到“返程的路”才决定不放鞭炮。这就要求公众端正自我认识,提高责任感与敬畏心,为了我们共同的“珠城蓝”,从我做起,以身作则,带动身边的人不放鞭炮。尤其是身边的孩子,大人的环保行动会潜移默化影响到他们的身心,这也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过去,城市农村都是安静的,没什么音响和噪声,节日里人们放些鞭炮能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虽产生一些污染,大自然还能自己调节。时至今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脚步的加快,城市里各种音乐声、喇叭声、机动车声等,已令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感到嘈杂和喧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只会令人生厌。再加上污染空气、纸屑遍地、伤亡事故,实在是有百害无一利。

治霾防霾,保护环境,不止是政府部门的责任,每一个市民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一个人不放鞭炮、效果可能微乎其微,但是,如果人人都能身体力行,且“知行合一”,那么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时间久了就会达成社会共识,成为一座城市的文明新风尚。从社会角度而言,禁放鞭炮,“让环卫工早点回家”,这也是传递公共善意,彰显城市的人文体温,有着积极的示范意义。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大禁放鞭炮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途径倡导市民尤其是过年禁放鞭炮,营造有序而和谐的节日氛围,并大力推崇绿色民俗,送春联、贴福字、挂灯笼、照全家福等,以让市民度过安全而幸福的新春佳节,留住“春节蓝”的同时,也能够保证年味儿十足,一举两得。

新闻推荐

废弃的空地 破旧的皮卡车 所谓的“教练员” 荒郊野岭办起了“黑驾校” 记者跟随执法人员突查 查获“黑驾校”和不规范经营驾培行为

本报记者李景文/图一块废弃的荒地,简单地画上线,再来两台破皮卡车,就敢冒充驾校进行培训。事实上,不仅车辆没有资质,有的甚至连车牌都没有,所谓的“教练员”也没有训练资质,这就是“黑驾校”的真面目。1...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