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每月一千多 常常不够花 大学生钱都花哪儿了? 本报记者 徐越蔷

淮河晨刊 2017-12-12 10:40 大字

每年“双11”“双12”网购血拼中,在校大学生都是一支活跃的力量。一些大学生没有收入来源,却拿着父母的钱在网上买买买,引发人们对大学生消费问题的关注。

每月一千多 常常不够花

盘点自己的网购花费,蚌埠医学院大三学生马晓玥的心情有些复杂。她告诉记者,“双11”期间仅购买化妆品就花掉500多元,加上正常生活开销,到11月20日,她已经把当月的生活费差不多花光了。后面的10天里,日子过得“青黄不接”。“双十一网购的时候很过瘾,结果后半个月就‘吃土\’了。”

“不只是像‘双11’这样的特殊时期生活费会紧张,平时也比较紧张。”马晓玥说,父母每月会转到卡上1500元生活费,但日子却常常过得紧巴巴的。马晓玥爱摄影,经常去外地采风,每次出行会花掉五六百元,再加上吃饭、买衣服和购置摄影器材,每月生活费基本上没有节余。

最近,安徽财经大学大二学生张力平因想让家里增加生活费的事,与父母发生了争执。张力平每个月有1200元生活费,而花费却经常超标,到月底就向父母打电话求援。“每次找父母要钱都张不开口,但的确不够花,不找父母也没办法。”张力平告诉记者,在学校吃饭、买书、买衣服等等都要花钱,除此之外,还有同学聚餐、周末游玩、休闲娱乐等开销,如果看到喜欢的东西想买,开销还会增加,每月1200元的生活费捉襟见肘。

对于张力平要求增加生活费的理由,他的母亲王女士并不认同。她表示,给孩子的生活费数额是自己经过多方咨询,结合了蚌埠市的消费水平才确定下来的。如果孩子合理花费,1200元肯定能够满足正常开支,如果哪个月生活费超支了,只要能给出合理的理由,自己也会给孩子转钱。王女士坚持不给孩子增加生活费,是不想让孩子养成乱花钱的不良习惯。

记者在大学城多所高校采访发现,在校大学生的生活费大多在1000元至1500元之间。家庭是学生生活费的最主要来源,八成以上的大学生生活费由父母或抚养他们的亲属提供,其次是学生自己兼职打工所得。有两三成的受访学生表示,自己的生活费不够用或遇到过不够用的情况。

女生花在“穿” 男生花在“玩”

“我每月都要买一件衣服,现在一件稍微上档次的衣服要好几百元。”蚌埠学院大三学生刘思莉告诉记者,大部分女孩子都有爱美之心,衣服和化妆品必不可少,她每个月这方面的花费要好几百元。每个月都要花钱买衣服、买化妆品,刘思莉的这种消费状况,在受访的女大学生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社交支出也是大学生的主要开销之一。有的男生参加几次聚餐,往往会用光一个月的生活费。“如果在食堂吃饭,大部分学生每天吃饭的费用可以控制在25元左右。如果是聚餐,一场饭局下来,那得花多少钱就不一定了。”蚌埠学院大三学生朱霖说,在他的身边,多数大学生在聚会时会选择AA制,“就我个人而言,平均每次聚餐花费在70元左右。”这样一算,一个月的生活费确实经不起多少次大大小小的聚餐消耗。

记者在大学城附近看到,商业街里饭店林立,前来就餐的顾客中,大学生是绝对的消费主体。朱霖表示,年轻人都喜欢热闹,以生日会、老乡会、社团聚会等名义召集的各类聚餐活动,在校园比较频繁,只要受到邀请,自己基本上都会参加。“感觉每个月不知不觉地就把钱花完了,也不知道都花在了哪里。”由于没有记账的习惯,每到月底生活费都会花光,对于钱究竟花在了哪里,朱霖也没认真思考过。

安徽财经大学一位辅导员表示,大学生突然获得了生活费的支配权,且大都没有理财经验,部分学生花钱比较随意,缺乏计划性,经常是前松后紧,甚至出现月底“断粮”的情况。“另外,大学生群体还存在着冲动消费的问题。网购平台把海量的商品推到消费者眼前,激发了他们的消费欲望,电子支付手段也让消费者更加‘容易花钱\’。年轻人由于生理、心理等因素,容易发生冲动型消费、非理性消费等行为,造成生活费过度开支。”

记者了解到,各种考证的报名费、培训班课程、网游、恋爱等开销,也在大学生生活费中占据了不小的比例。当每月生活费无法满足开销时,大部分学生表示会放弃消费想法,近三成的学生表示会向父母求助、向同学借钱或课余时间做兼职挣钱,少部分学生表示会通过网贷、信用卡等金融信贷方式,先满足消费需求,后期再偿还。

树立正确观念 做好合理规划

“我每个月都先把饭卡里的钱充足,这样即使到了月末生活费不够用,也不会出现没钱吃饭的情况。”蚌埠医学院大四学生王珊告诉记者,自己每个月都会预先规划自己的生活开支,把家里给的生活费按用途分为吃饭、购物、娱乐等几个部分,尽量不去超支。除此之外,还会从上个月的生活费中保留下100元的应急资金,以备“不时之需”。

“在大学生自制力有限的情况下,学校和家长要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消费观。”采访中,很多家长表示,希望孩子要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量力而行。同时,换位思考,体谅父母的辛劳,杜绝消费攀比,践行勤俭节约,把精力更多地集中在学业上,不要过分追求物质享受。

雷蕾就职于共青团蚌埠市委员会,曾系统研究过青年消费心理,她认为,大学生作为比较特殊的消费群体,绝大部分的生活费来自于父母,而自身处于人生中的重要学习阶段,更应该学会合理理财。“把大学四年中的开销计划看作成一种合理理财的手段,这将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习惯养成,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此外,据了解,对家庭真正存在困难的大学生,目前各高校都有完备的学生助学体系,家长可为孩子申请助学贷款、助学金等,解决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困难。此外,家庭困难的大学生可申请高校提供的勤工俭学岗位,增加收入,助力自己顺利完成学业。

新闻推荐

努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教育

每天8点开始的早读时间,朝阳路第三小学的每间教室里都会传出诵读声。“我们的经典诵读班班有特色,”朝阳三小校长冯秀芳说,“有的班主打吟诵,有的班以唱为主,有的班编排小品表演,有的班绘制手抄报。不...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