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个人能感动一座城市 一种精神能点燃一个时代 ——《中国青年报》、《人民公安报》、《安徽日报》聚焦张劼同志事迹

蚌埠日报 2017-09-26 16:38 大字

中国青年报(9月22日01版截图)

安徽蚌埠特警张劼制服暴徒被深度烧伤

“只有我上,我们是中坚力量”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磊 通讯员 王海涵

对于安徽蚌埠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一大队二中队特警张劼来说,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快点回到工作岗位上。为此,习惯了与急难凶险作斗争的他,必须要与身体的伤痛作战。这一仗,他依然充满了信心。

上个月,医生刚刚为他更换了埋置在头部皮肤下的扩张器,手术历时一个半小时。这距离他上次上手术台只有7天,之后,他每周都要去两次医院,往皮肤里的扩张器里注水,把皮肤“撑”大几倍。待到明年1月,当皮肤被“扩得足够大”时,他还要做一次大手术,用“撑”出的皮肤来替换脖子和头部被烧坏的皮肤。

2016年11月22日,他在微博中打趣道,“这么久没锻炼,腹肌都没了,努力把腹肌再捡回来。”这条微博发出不到一天,就引来8万多个“点赞”,评论也有1万多条。

放下碗筷赶往现场

2016年1月5日18时许,下班回家的张劼正在吃晚饭,突然接到上级指令:“市经济开发区光彩小区A区2栋1单元402室住户吕某某在家中堆放了若干液化气钢瓶和汽油桶,扬言要引爆居民楼。”

有着多年处置突发事件经验的张劼立即放下碗筷,赶往特警支队出警。

现场指挥部决定成立特警突击攻坚小组,挑选石鑫、张劼、石磊、周小康和李龙5名特警精兵,承担突击任务。张劼主动请缨:“我有类似的处置经历,门破开后,让我第一个进去,迅速控制住嫌疑人,大家配合。”

20时刚过,犯罪嫌疑人突然情绪失控,在房间内大叫:“我要把楼炸了,我们一起死!”现场指挥部果断下达强攻命令,由5人小组执行强攻计划。

特警支队副支队长石鑫问:“谁第一个上?”石磊说:“我第一个上吧,让我先来!”张劼迅速拦下了他:“还是我先上,你马上要结婚了,大家都别和我争了。”

由于正门被嫌疑人用钢板条封死,突击队员从401室阳台翻越到402室南阳台。结果发现,阳台门窗同样也被钢板条封死。透过窗户玻璃的缝隙,可以隐约看到,嫌疑人在客厅躁动不安,在他身边,液化气罐和汽油桶清晰可见。

他第一个冲进屋内

现场危急万分,李龙负责用破门锤击打阳台门及钢板条。门板被破拆出一个洞,但由于钢板条横在中间,只能勉强进入一人。张劼早已等不及,脱掉防护装备,徒手用力掰弯钢板条,率先缩身钻入屋内。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快速控制嫌疑人,保障群众生命安全!”

进入屋内,距离嫌疑人五六米远时,张劼冲他大喊:“我是警察,别动!”嫌疑人加快拧开煤气罐的阀门,张劼猛地一个飞身扑过去,拦腰抱住嫌疑人,把对方抱摔到远离汽油桶和液化气罐的位置,将其双手控制,压在身下。

就在此刻,“嘭”一声,爆燃发生了。张劼和紧随其后进入的队员被灼热的气浪掀倒,瞬间淹没在一片火海之中。屋内浓烟四起,浑身是火的队员们,在地上翻滚,相互寻找、呼喊。

待到身上的火被消防水枪扑灭,队员们又重新聚到一起时发现,张劼不见了!李龙和石磊重新冲进房间,听到了张劼微弱的声音。此时,张劼的手还紧紧压在犯罪嫌疑人的身上。

“找到张劼时,他的脸部都烧焦了,浑身烧得破破烂烂,差点没认出来。”李龙回忆道。

一场生死对决就这样画上了句号,犯罪嫌疑人被制服了,可张劼却倒下了,他被两名战友抬上担架,紧急送往医院救治。

从破门到扑灭大火,只有稍纵即逝的43秒。有关部门事后估测:10个10公升的液化气罐和两个30公升汽油桶,一旦爆炸,威力相当于引爆40公斤TNT炸药或800颗手雷,整栋楼都会坍塌,周围的几栋楼也将因巨大的冲击波而摇晃甚至倒塌。而当时这栋楼里住着48户、200多个居民。

刚被送到医院的张劼浑身焦黑,面部像烧焦的木炭一般,就在这样的状态下,进入手术室前,他还用颤抖而微弱的声音问着战友:“你们都没事吧?”

当张劼的父母赶到医院时,爆炸时的火焰已经将他的呼吸道严重灼伤,很有可能导致窒息,需要立刻切开气管,手术治疗。张劼的父亲颤抖着在病危通知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只有在睡梦中,他才会疼得呻吟出来

经过会诊,张劼全身烧伤面积达30%,属于深二度烧伤,尤其是脸部和气管烧伤严重,几乎毁容。

医院先后两次下达病危通知书。第三天,张劼的生命体征平稳。清醒之后,他用手写板跟父母说的第一句话只有4个字:“只有我上!”等到父亲出去拿东西回来时,手写板上又多了歪歪扭扭的一行字:“我们是中坚力量!”

“我当时拼命喊,点着了!点着了!你们听到了没有?”张劼在病床上,用手写板写下这一句话,询问前来探病的战友,战友们的眼泪夺眶而出。

为了让英雄得到更好的救治,张劼被转院至上海治疗。转院那天,大雪飘飞,早晨7时不到,从病房走廊外到医院门口,挤满了前来送行的战友和群众。

从蚌埠到上海,从瑞金医院到武警医院,再转至上海九院,张劼先后经历14次大手术、40余次植皮。每一次植皮换肤,都是脱胎换骨的磨难,都是撕心裂肺的煎熬,张劼每天都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痛苦。

头部清创手术是不能用麻醉剂的,张劼甚至能听到手术刀在头骨上刮过产生的“嗞嗞”声。医生看着疼得忍不住颤抖的张劼,就说:“你喊出来吧,也许可以减轻点疼痛。”他咬咬牙都忍住了。每一次手术下来,被褥都要换一次,因为被血水和汗水浸透了好几层。

醒着,张劼是不怕疼痛的硬汉。只有在睡梦中,他才会疼得呻吟出来。

淬火成钢的英雄卫士

——张劼的故事

安徽日报记者 张岳

9月24日,蚌埠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一大队教导员张劼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去年“1·05”警情发生后,张劼历经14次手术、40余次植皮,1年零8个月的浴火重生,重新回归特警队伍。从警校学生到警界英模,从普通民警到“时代楷模”,37岁的张劼身上发生了哪些感人的故事?

一对警察父子的家庭传承

9月24日晚,合肥天鹅湖畔,在“时代楷模”发布仪式上,一对警察父子相互敬礼,现场响起雷鸣般掌声。“过去,你以我为荣;今后,我永远为你骄傲。 ”父亲张留成写给儿子张劼的一封信,让观众感慨万千。站在儿子身边的张留成,眼里噙着热泪,脸上却闪耀着荣光。

张留成是一位铁路公安警察,曾被省公安厅荣记个人一等功,先后荣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蚌埠日报》曾在头版报道张留成的先进事迹,号召公安干警向张留成学习。

很多孩子是听童话长大的,而小张劼是听“爸爸抓坏蛋”的故事长大的。

1974年,张留成在南京火车站执行任务,突然一名犯罪嫌疑人挥舞着砍刀,发疯似的冲向人群。张留成赤手空拳迎上去,与犯罪嫌疑人展开了生死搏斗。最终,浑身是血的张留成,死死地“逮”住了犯罪嫌疑人。“如果不是腰上的皮带挡了好几刀,很可能当时我就牺牲了。 ”张留成回忆说。

每当听到父亲说起往事,小张劼的眼睛里总闪现出一种亮光。有一天,张留成带着小张劼上街,看到有几个人围坐在一起赌博。为避免路人被诱惑上当,张留成亮出身份:“我是警察,不许赌博!”参与赌博的人一哄而散。事后,小张劼在作文里写道:“我的爸爸是警察,他非常英俊,非常勇敢。长大后,我也要当一名警察。 ”

偷戴爸爸的“大盖帽”,喜欢舞枪弄棒,一看警匪片就着迷,只要跟“警察”沾边的事儿,小张劼都精神头大得很。开始识字后,张劼喜欢读福尔摩斯探案集之类书籍,有空就抱着读,一动不动能看好几个小时。

十来岁时,看到邻居奶奶搬煤球,他立刻跑过去,一趟又一趟地帮助老人把煤球送到楼上;上中学时,看到隔壁阿姨搬不动大米,张劼二话不说,扛起50斤的大米一口气跑到5楼。

在母亲张萍看来,张劼中学毕业时要么去读电校,要么去读警校。可是,在张劼看来,他的人生不可能有其他选择。知子莫如父,在爸爸的支持下,张劼如愿以偿走进警校的大门。

穿上警服的张劼深深懂得,“警察”二字,不仅仅代表着光荣和自豪,更意味着担当和危险。

2000年6月8日中午,穿着便装的张留成骑车下班途中,突然听到一阵阵凄惨的“救命”声。他回头一看,只见两三名男子正在追砍一名十五六岁的女孩。“住手!”张留成扔下自行车飞奔过去,用身体护住女孩。

丧心病狂的歹徒挥舞着剃头刀,如雨点般地砍过来,张留成手无寸铁,寡不敌众,最终因失血过多瘫倒在地。这一次,张留成头部有6处裂伤,颈部和胸部刀伤长达13厘米,全身共缝了103针。“看着我爸血肉模糊地躺在病床上,我心里既心疼又自豪,这也让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警察的沉重和伟大。”张劼说。小时候,迷恋的是警察的光环;长大后,因为更懂得警察的责任而选择。

虎父无犬子,上阵父子兵。张留成的言传身教,早早地在儿子心中种下了英雄的种子。这就是家庭传承,这就是家风滋养,这就是家教熏陶。

一个只响了一声的未接来电

去年1月5日傍晚6时许,张劼正举着筷子夹菜,手机突然响了一声,又迅速挂了。他低头一看,是副支队长石鑫打来的,职业敏感告诉他:队里一定有事。张劼当即回拨过去。几句对话后,他便借用同学的私家车,直奔特警支队。“在队里换装时,我脑子突然一闪念,万一我回不来了,同学的车钥匙不能被我锁在抽屉里,我还特意把车钥匙放在桌面上。 ”张劼说。几分钟后,他和战友消失在警灯闪烁的夜幕中。

此时,蚌埠市光彩小区,一栋楼402室户主吕某在家中堆放了若干煤气罐和汽油桶,扬言要引爆居民楼。特警、消防公安迅速集结,指挥中心紧锣密鼓布控,一张反暴恐的大网正在紧急合拢。

张劼和其他四位战友组成的突击小组,来到与402室一墙之隔的401室南阳台,侦查特警李龙发现门窗全被钢条封死,犯罪嫌疑人歇斯底里。情势万分危急,恐怖气氛在冬夜的上空弥漫,所有人的心都收拢得紧紧的,头上都挂着一层细细的汗珠。

8时左右,犯罪嫌疑人高喊“大家一起完蛋!”屋内飘出浓烈的煤气味,指挥中心下令突击小组实施强攻!

石鑫用太平斧在窗户上砸开个洞,李龙用破门锤击打阳台门,他一连砸断了三根钢条后,并用手掰开。破开的门洞狭小,突击队员张劼和石磊只能脱去头盔、防护服,才能迅速钻进去。“你马上要结婚,还是我第一个上! ”张劼拦下队友石磊,一缩身第一个钻进房间。吕某一边猖狂喊叫着,一边快速拧开煤气罐的阀门……张劼腾空而起,直扑过去,控制那双可怕的手。“轰”的一声,房间里火光一片,浓烟上下翻滚,强大的气浪将张劼和吕某掀翻在地。吕某双脚乱踹,企图将汽油桶踹翻在地,张劼死死地把犯罪嫌疑人压在身下。随后进入房间的石磊和李龙,半蹲着在弥漫着浓烟的房间里摸到了奄奄一息的张劼。

消防官兵从屋里清理出10个煤气罐和2个汽油桶。其中,5个煤气罐的阀门已被拧开,1个汽油桶的盖子被打开。经有关部门事后估算:如果10个煤气罐和2个30公升汽油桶全部爆炸,其威力相当于引爆40公斤TNT炸药或800颗手雷。当时,这栋楼里住着48户200多位居民。

一场生死对决,画上了句号,大家提到嗓眼里的心稍稍落了下来。张劼却倒下了,在爆燃的那一刻,他以为自己“死定了”。与死神擦肩而过,张劼生命垂危,全身深二度烧伤面积达到30%。“事发当天张劼并不值班,我刚拨通他的电话就挂掉,是转念想起他好久没有回家了。如果他没有立刻回拨那个只响了一声的电话,他就不可能受这么严重的烧伤。”石鑫红了眼睛说。

一个从未使用过的“无名指暗号”

“他的手真冷,冷得像冰块,不停地在抖,当时他已经说不出话来了。 ”战友李龙回忆那一晚在医院的情景,说着说着他就泪流满面。

气管被切开,浑身炭黑,身上插满管子,全身水肿,脸部肿得像盆一样。因为呼吸不畅,张劼拼命咧开变了形状的嘴巴,想多吸进一些新鲜空气,像一只被冲上岸边的鱼,大口大口地奋力挣扎着。他的眼睛什么都看不见,切开的气管不能发音,浑身上下焦皮烂肉一碰就掉,唯有五根手指得以保全,这也成了他与外界交流的唯一方式。

受特警战术手语的启发,战友就跟他约定:动大拇指是想大小便,动食指是想喝水,中指是想擦拭口鼻,无名指是疼痛求助,小拇指是立即叫医生。手语表达对于张劼来说是最简单的事,他用遍了其他四指,从来没有用那根无名指!

那失去皮肤保护而裸露的血肉,稍有空气流动就会感到火燎般的疼痛。张劼从不喊疼,虽然他身上的肌肉总在颤抖。只有在昏睡中,才会发出那令人心碎的呻吟声。

这世上,没有钢铁般不会疼的身体,只有钢铁般的意志在支撑。

2016年1月12日,天空飘起雪花。经过前期清创治疗后,张劼被紧急转往上海瑞金医院。在那里,张劼度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日子。

每天都被绑在“烧伤床”上,钻心般的疼痛像潮水般袭来,疼得他每天都要汗湿床单好几次。体温高达39.5℃,腋下夹着两个冰疙瘩,有时候烧得迷迷糊糊,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活着。

有时候手术不能麻醉,看着疼痛如筛糠般的张劼,医生都忍不住劝他:“你喊出来吧,也许可以减轻点疼痛。”张劼咬牙忍住。手术结束后,医生说从来没有见过像张劼这样对自己这么“狠”的人。

为矫正口型,张劼睡觉时口中要含着扩张器,睡觉不能闭眼。吃饭时,张劼用力撑开自己残缺的嘴,硬往里面塞东西吃,哪怕嘴角和下颌渗出血来。为了尽快恢复体力,张劼在病房里做起了俯卧撑,一开始一天300个,现在一天可以做到700多个。

从蚌埠到上海,从瑞金医院到武警医院,再转至上海九院,张劼先后经历14次手术、40余次植皮。每一次植皮换肤,都是脱胎换骨的磨难,都是撕心裂肺的煎熬,都是百炼成钢的涅槃。

一张伤痕累累的“最帅面孔”

伤疤是特警身上最闪耀的勋章,勋章是男人身上最帅气的饰品。

治疗中的张劼,第一次照镜子,是受伤后一个多月以后。在武警医院病房的卫生间里,他抬头看到镜子中的自己。“我看了很久,很平静,没流泪。我在心里告诉我自己,无论我变成什么模样,我都要接受我自己。 ”张劼说。

亲人和战友曾一度担心相貌英俊的张劼是否能够接受以后的相貌,总是小心翼翼地把房间里的镜子藏好。

他们没有想到,张劼如此坦然坚强,如此乐观面对。不仅如此,张劼还开通了微博,发了受伤后的自拍照。他就像超人一样感染着身边的人。

2016年11月18日,公安部在北京隆重举行全国首期“公安楷模”发布活动,张劼应邀前去领奖。

表彰会前,公安部曾专门给他定做了高质量的面罩。大幕拉开后,没有佩戴面罩的张劼迈着铿锵有力的正步走上前台,一句响亮利落的立正,一个英姿飒爽的军礼,观众站起来给他鼓掌,为勇敢鼓掌,为坚强鼓掌,为帅在骨子里鼓掌!

男人的帅不必在脸上,最帅的人都在大家的掌声里,最可爱的人都刻在心坎上。

从警十多年,张劼由一个稚气未脱的新警,逐步磨砺成长为特警精英,各种急难险重警情处置中总有他智勇刚健的身影。

2008年3月12日,蚌埠禹会区良子足浴店突发歹徒持刀劫持女员工事件。谈判无果后,在“声光失能弹”的掩护下,张劼迎着寒气逼人的匕首,第一个冲上去将嫌疑人扑倒,成功解救人质。“劼哥不仅体能好,而且心理素质特别好。 ”战友石磊说。无论是面对凶狠的歹徒、狡诈的毒贩,还是穷凶恶极的亡命之徒,张劼总是第一个冲上去。

2010年2月,一起命案的4名犯罪嫌疑人逃到蚌埠一家浴池。张劼和战友一个装扮成浴客,一个装扮成大堂经理,刚好在二楼大厅与犯罪嫌疑人打了个照面。机会!机会就在眼前,战友一个眼色,张劼像猎豹一样一跃而上,扯住犯罪嫌疑人的脖子,将其扑倒在地。

犯罪嫌疑人不甘就擒,激烈反抗,试图翻身将张劼压在身下。张劼死死抱住他,在地上翻滚,石鑫和其他埋伏的队员赶上增援,将犯罪嫌疑人彻底制服。事后审讯得知,犯罪嫌疑人正在策划实施杀害案件的知情者,如果抓捕不及时,后果不堪设想。“张劼受伤一年多来,只要队里有急难险重的任务,第一个跳入我脑海的主攻成员还是张劼。首战用我,用我必胜,张劼有这样的豪气,也有这样的底气。”蚌埠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支队长孙虎说。

一支生死相依的英雄团队

“执行任务时,我从来没害怕过。我们是个强大的团队,放心把后背留给队友。我们是生死之交,用生命换来的信任。”张劼说。张劼所在的特警中队,每一位战士都是反恐防暴的“尖刀”,战斗在维护社会稳定的最前沿。

刚入警队时,张劼被分配到了巡警支队。2008年,蚌埠特警支队成立,张劼又成为这支精英队伍的一员。“真正男子汉,对自己就要狠一点。 ”特警支队会聚了各路精英,张劼身形瘦削,体力和耐力远不及他人。张劼不分白天黑夜把自己“焊”在训练场,晴天一身汗水、雨天一身泥水,是警队里出了名的“拼命三郎”。

每天下午的5公里越野训练中,张劼都会加穿两件老式钢板防弹背心。有一次打靶,一块从子弹壳上蹦出的碎片扎进了张劼的面颊,而他不顾满脸的鲜血,猛地拔出碎片,用纱布按住伤口说:“没事,继续! ”然后又投入训练。

石鑫是张劼刚入队时的师父。在石鑫的言传身教下,从专业技能到实战经验,张劼经验逐渐丰富,开始主动请缨打头阵。从抓获一般嫌疑人到吸毒嫌疑人,从抓捕逃犯到抓捕杀人犯,再到处置突发事件,张劼逐渐成为主力队员。

2014年4月,特警支队在处理一起涉黑团伙的案子时,张劼主动申请先去山林侦查。经过两天的踏勘,张劼把上山下山路线和犯罪团伙出入的路线摸得一清二楚。“哪个点有几个放风的,哪个点有埋伏的,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了。 ”石鑫说。最终按照张劼的方案,一举捣毁该犯罪团伙。

有一次在抓获一个贩毒团伙时,张劼扮成贩毒人员乘坐出租车前去交易,战友紧随其后暗中保护。来到指定地点时,犯罪嫌疑人十分警惕,还未完成交易便扭头就跑。张劼穷追不舍,与犯罪嫌疑人扭打在一起。“对方身上有武器,要不是后援力量及时赶到,恐怕那一次我是凶多吉少。 ”张劼说。“1·05”警情的成功处置,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事件的发生。“我们是英雄的团队,正是团队的力量,所有战友的付出,才能完成每次急难险重的任务。”张劼说。战友石鑫、周小康、石磊和李龙都曾荣立个人一等功。

英雄的背后,总有一支英雄团队。英雄的成长,总有一个英雄家庭。英雄的本色,总是在一个个舍生忘死的故事中彰显。

生死关头,他像凤凰一般浴火重生

记蚌埠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一大队教导员张劼(上)

人民公安报记者 周旭亮 钟仓健 通讯员 李博林 郝百红

正值瓜果飘香的季节,安徽省蚌埠市光彩小区内无花果、石榴、枇杷和柿子树枝繁叶茂,果实挂满了枝头。

在社区工作人员带领下,记者一行来到A区2栋1单元402室。推开虚掩的房门,黑乎乎的墙壁从阳台一直延伸到厨房。房屋门窗上破碎的玻璃,轻轻一碰便掉落在地,发出刺耳的声响。门口被烧焦的电开关,像是即将融化成液体,马上就要滴落下来。整个屋子光线灰暗,与屋外的瓜果飘香形成鲜明对比。

2016年1月5日晚,正是在这间屋子里,蚌埠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一大队教导员张劼在处置一起紧急警情时被严重烧伤,全身烧伤面积30%。经历14次手术后,张劼才脱离生命危险。

那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夜晚?连日来,记者走访光彩小区和张劼所在单位,努力寻找他那英雄的影像。

危急关头,他拦住战友:“还是我第一个上”

“光彩小区A区2栋1单元402室,住户吕某在家中堆放了若干液化气钢瓶和汽油桶,扬言要引爆炸毁居民楼。”2016年1月5日18时许,已经下班的张劼接到上级指令。

没有片刻犹豫,张劼立即放下碗筷,火速赶往支队,与队友们一起紧急出警。到达现场后,现场指挥部确定了“谈判规劝”和“强攻突击”两套处置方案,决定由5名特警和3名消防队员组成联合强攻突击队;由特警执行破门突击任务,由消防员在前门和阳台门两处设置水枪阵地,掩护特警强行破门。

20时许,在多次反复规劝无果的情况下,吕某突然情绪失控,大叫:“我要把楼炸了,我们一起完蛋!”

“嫌疑人情绪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现场指挥部决定强攻。张劼和战友石鑫、李龙、石磊、周小康翻窗进入阳台,准备对阳台门进行破拆,并由阳台门向内突击。“你们进来,我要把你们都炸死!”负责破门任务的李龙,突然闻到一股煤气味:犯罪嫌疑人已经实施犯罪,不能再等了……“行动!”副支队长石鑫果断下达了突击命令。

石鑫用一把太平斧在窗户上砸开个洞;李龙用破门锤迅速大力击打阳台门,一连砸断三根钢条并用手掰开。由于破开的门洞还不够大,突击队员为了挤进房间,脱去头盔、防护服,甚至连棉袄都脱了,身上只剩单薄的毛衣。

当特警队员石磊准备第一个进入房间时,张劼突然拦下了他:“你马上要结婚了,还是我第一个上,我有处置经验!”

话音刚落,张劼就一缩身从刚破开的窄小门洞钻了进去。此时,犯罪嫌疑人一边疯狂喊叫着,一边手忙脚乱地快速拧开了煤气罐的阀门,手中的火源开始靠近爆炸物……

危急时刻,张劼屏住呼吸极速冲进客厅,扑倒犯罪嫌疑人。可是,穷凶极恶的犯罪嫌疑人已将1个汽油桶口的棉布点燃。“嘭”的一声巨响,强大的爆燃冲击力将张劼和嫌疑人掀翻在地,满屋的高温大火瞬间将他的衣服点燃。他浑身是火,面部和四肢被严重烧伤。即便如此,他还是想着身后的战友,大喊:“点着了,快躲避。”

随后,面对一片漆黑和满屋浓烟,突击队员冲入屋内,关闭已被打开的液化气罐阀门,并救起张劼。此时,张劼已无法动弹,但他的手还死死地压在犯罪嫌疑人的身上。

据事后了解,402室内储存了100升液化石油气和60升汽油,一旦发生爆炸,必将导致楼毁人亡。关键时刻,张劼用血肉之躯阻止了危害的进一步扩大。

笑对磨难,他告白网友:“努力把腹肌再捡回来”

一场生死对决就这样画上句号。

犯罪嫌疑人被制伏,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了,但张劼倒下了。他被紧急送往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救治。

刚刚送到医院的张劼全身焦黑,面部像烧焦的木炭,根本就分不清哪是眼睛、哪是鼻子、哪是嘴巴。可在进入手术室前,他还伸出手来紧紧握着战友的手,用颤抖而微弱的声音问道:“你们都没事吧?”

战友李龙回忆说:“那只手真冷,冷得刺骨,当时我就有一个疑问,‘我的劼哥,还能挺过去吗\’。”

“人还活着吗?”张劼的父母闻讯赶来。他们得知儿子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必须马上手术切开气管治疗,颤抖着在病危通知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手术后,切开的喉咙发不出声音,有人递来一块写字板,张劼父母写道:“儿子,有什么给爸爸妈妈说的吗?”张劼颤抖着写道:“我是中坚力量,我不上谁上?”

一时间,整个病房,所有人都掉下了泪水。

护理张劼的一个战友受到特警战术手语的启发,跟他约定:动大拇指是想大小便,动食指是想喝水,中指是想擦拭口鼻,无名指是疼痛求助,小拇指是立即叫医生。手语表达对于张劼来说是简单的事,可是他用遍了其他四指,就是不用那根无名指。

坚强的张劼闯过了生死关头,但全身烧伤面积达30%,达深二度烧伤,几近毁容。为了让英雄得到更好的救治,张劼被转送到上海的医院。

在上海的日子里,他一次次植皮、换肤,一连做了九次撕心裂肺的手术,每次都是常人难以忍受的钻心之痛。

在接受头部清创手术时,由于无法麻醉,张劼能听到手术刀在头骨上刮出“嗞嗞”的声音。他的身体一直在颤抖,手术台上都是他的汗水。

“醒着他是不怕疼的超人,只有在睡梦中他才会呻吟!”参与治疗的医生这样感慨。

随着伤口的愈合,副作用也渐渐显现。他不能张开口好好地吃一顿饭,有时候吃几口,血水就会从口中溢出。由于要矫正口型,他睡的时候口中要含着扩张器。全身上下由于多次植皮,几乎找不到完整的地方。

可就是这样,张劼依然表现出让所有人为之动容的坚强和乐观。

2016年11月22日,张劼发了一条微博,只有短短19个字:“这么久没锻炼,腹肌都没了,努力把腹肌再捡回来。”短短一天后,这条微博获得点赞超过20万次。

重新再来,他没有言悔:“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

记者采访时问张劼:“你后悔吗?如果重来一次,你还会这样选择吗?”

“我父亲也是一名警察,从小就教育我要有责任和担当。所以该上的时候就应该第一个上,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

张劼的父亲叫张留成,是一名退休的铁路民警。张劼小时候曾在作文中写道:“我的爸爸是一名警察,我很崇拜他,长大后我也要做像他一样的警察”。

2000年6月8日中午,张留成下班骑车回家,路上突然听到一阵“救命、救命”的呼喊声。回头一看,他见两名男子正用刀砍一名十五六岁的女孩。张留成立即扔下自行车,大喝一声:“住手!”同时,他快步冲上前用身体护住女孩。面对持刀的两名歹徒,赤手空拳的张留成毫不畏惧地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由于受伤失血过多瘫倒在地。

经过几个小时的抢救,张留成脱离了生命危险。经诊断,他的头部有6处裂伤,左耳廓、耳前、耳下多处受伤,左耳只剩一点点皮连着,几乎要掉下来,刀伤裂口长达13厘米,颈部和胸部也有13厘米长的裂伤,全身共缝了103针!

17年前,警察父亲用生命给还是警校学生的儿子上了一堂终生难忘的课:当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就是流血牺牲也要上!

“从我爸负伤时起,我就想要成为像我爸一样的警察!”张劼告诉记者。

英雄的种子在茁壮成长,并在2016年1月5日晚上浴火而生。张劼最喜欢的一首歌《倔强》这样唱道:爱我的人别紧张,你说被火烧过,才能出现凤凰,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

点亮整座城,他是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记蚌埠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一大队教导员张劼(下)

人民公安报记者 周旭亮 钟仓健 通讯员 李博林 郝百红

安徽蚌埠盛产珍珠,因而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名字——珠城。

记者一行从车站出来入住酒店。由于人群中有人身穿工作服,酒店工作人员上来第一句话便是:“你们是来采访蚌埠英雄张劼的吧?”那一刻,记者深切感到,“张劼”这个名字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分量。

蚌埠“1·05”案,让很多人认识了张劼。这名年轻的特警临危不惧的形象,瞬间传遍了大江南北。有人说,张劼点亮了珠城,他是这座城市里最璀璨的那一颗明珠。

一个人何以感动一座城?周围人的讲述给出了答案。

总是把危险留给自己

蚌埠“1·05”案发生的当晚,张劼以前的战友、现在已经离开特警队伍的孙广宇接到一个老朋友的电话,说蚌埠特警处理突发事件时“出事”了,有人受伤。

孙广宇脑海中第一个闪现的名字,就是自己的老同事和好兄弟张劼。顾不上时间已是深夜,他赶紧给张劼打电话,但一直无人接听。孙广宇一夜未眠,第二天早上天刚亮,他就开车直奔蚌埠。

果然是张劼受伤了!孙广宇风尘仆仆地赶到医院,看到昔日生龙活虎的兄弟,躺在病床上,处于半昏迷状态。他一个大男人,忍不住红了眼眶……

跟孙广宇有同感,在蚌埠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支队长孙虎看来,“面对危险,张劼永远是冲在最前面的那一个。”

孙虎记得,有一次支队接到命令:怀远与淮南交界处的山林间,有一个特大赌博团伙。支队命令一大队前去打掉赌博团伙。

因为山高林密、地形复杂,危险性很大,大队原计划安排派一名经验丰富的队员,而年轻的张劼这时候站了出来。他换上便衣,在山林间多次往返,脚磨破了,衣服刮烂了,终于摸准了赌博窝点,画出了方位图。

事后,有人追问:“劼哥,你怎么对这个地方那么熟悉?”起初,张劼吞吞吐吐。一再追问,大家才得知,张劼主动请缨,就是要把危险留给自己。

张劼的多位战友说,每当处置急难险重的警情时,张劼总是冲在最前头。

2008年3月12日下午,蚌埠市纬四路一家足浴城发生一起劫持人质事件。接到指挥中心指令后,特警支队迅速派出最强力量赶往现场,张劼也是其中一员。

民警现场观察发现,犯罪嫌疑人的位置十分不利于解救人质,而且嫌疑人当时情绪失控,扬言“不要看到任何一名穿警服的”,否则就立即杀害人质。

在派出所民警引领下,张劼等4名特警艰难越过布满铁刺的天然气管道,绕到后方,最终攀爬到嫌疑人所在的楼道,伺机解救人质,而这一等就是6个多小时。

22时30分,谈判无果,强攻开始。随着爆震弹的一声巨响,埋伏在楼道旁边的张劼冒着浓浓烟雾和满地的碎玻璃,第一个冲进房间,迅速到达嫌疑人身旁,干净利落地将其双手牢牢控制住,确保了人质的安全。

“我最佩服他身上的那股拼劲儿,时刻都把危险留给自己。”与张劼多次一起参与行动的特警石磊告诉记者。

不分昼夜“焊”在训练场上

祈颖是张劼带出来的女队员。一提起蚌埠“1·05”案件,她眼睛就有点泛红。

“我2007年入警,那会刚见到劼哥,感觉他不仅长相帅,身手也帅。训练的时候我就想,他这么温和的人,要是能放点水该多好。”祈颖告诉记者,令她和另外一名女队员司泽一没想到的是“没法拒绝劼哥对训练的要求。”

原来,只要有空,张劼就对自己“下重手”:俯卧撑一口气就是200个,仰卧起坐连续做到600个;10公里越野,大热天里加穿两件防弹衣,绕着周长10余公里的龙子湖,一跑就是几圈。

2014年第一次参加安徽省公安厅大比武集训,司泽一参加的项目是3公里越野带微冲加50米射击。刚集训时,她的3公里越野成绩并不好,只能跑进20分钟。张劼就天天带着她练,上午下午各一次。每次,张劼都是跑在外圈,不停鼓舞打气,提醒她注意事项,纠正动作。

第二次安徽省公安厅大比武集训,张劼又是司泽一的教官,这一次的任务更艰巨。每一项张劼都做在队员前面。队员跑3公里,张劼可能会跑6公里;队员练速射,张劼做示范,打得又快又准。

“越障体力消耗很大,我练两遍就精疲力竭了。劼哥每个人都要陪练一遍,等于足足得跑六遍,这得多累啊。”司泽一告诉记者,“为了纠正我们的动作,劼哥还一遍遍示范我们的错误给我们看,结果弄得自己一身伤。”

有一次打靶时,张劼站在射击队员的旁边进行指导时,从子弹上蹦出一块碎片,深深地插到了他脸上仅露出尾部。看见他满脸的鲜血,领导和队员们着急地要送他回去治疗,他却用手摸索着弹片位置猛地一下拔出来,擦拭鲜血后按住伤口轻轻地说“没事”,又继续投入了训练。

2015年的特警大比武,因为加入了新的比赛项目,很多队员一开始训练,成绩都不是很好。那天是节假日,难得休息的张劼答应了陪老婆、女儿一起出去玩,但得知大家训练不理想后,他就开车来到离市区十几公里的梅花山特警训练基地。就这样,本来是一家三口团聚的时刻,变成了老婆、女儿在基地看他一个人挥汗如雨。

“这么多年了,只要不出警,张劼肯定把自己‘焊\’在训练场上。”孙虎说。

热心服务群众的“暖男”

蚌埠市光彩小区社区主任陈玲永远记得2016年1月12日——这一天,是张劼被紧急转往上海瑞金医院的日子。

天空飘起了雪花,天气格外寒冷。早晨不到7点,医院的走廊和病房的门前挤满了人。从抢救室门前到走廊,到住院部门口,蚌埠市公安局特警队的全体战友列成两排,庄严地向张劼敬礼。

陈玲见证了402室发生爆燃的整个过程。她告诉记者,心里永远也忘不了张劼受伤及战友们送他转院的情景,“他们集体喊着‘劼哥,你要回来啊!你要挺住!\’”

为之动容的,不单陈玲一个人。当时,蚌埠市光彩小区的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大妈,轻轻地扶着担架,大声地对张劼说:“孩子,我就住在那天出事的那栋楼里,就想着见到你呢!大娘真心地谢谢你。你要咬紧牙关坚持住,好好活啊!”

张劼此前任蚌埠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一大队二中队中队长。在群众心目中,这位中队长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暖男”。

蚌埠市龙子湖街道居民杨阳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全身僵直,从18岁开始就卧床不起,母亲辞掉工作在家照顾他,全家仅靠父亲打零工维持家用。得知情况后,张劼带着中队民警与杨阳家结对开展帮扶。8年来,张劼与杨家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给杨阳办低保,需要二代身份证,但他本人无法走动,又住在顶楼,派出所的照相设备也无法移动,不能上门照相。

张劼知道后,赶紧和队友带着担架赶到杨家,准备把他抬下来,然后用联系好的救护车送到派出所。在下楼时为了保持平衡,走在前面的张劼要将双手举过头顶,同时又要扶住杨阳,走得小心翼翼。

平安送到派出所后,杨阳的母亲流下了眼泪:“谢谢你们帮忙,解决了我们的大问题。”

救护车上的医生得知原委后深受感动,对张劼和战友们说:“这趟我们就不收费了,既然你们是在做好事,也算我们一份。”

面对棘手的任务,张劼是钢铁战士;面对人民群众,他是一位温情的“暖男”。张劼受伤后,他的父亲张留成给他写了一封信,其中提道:“时至今日,我从你身上学到的,不比你从我身上学到的多。”

这个最了解张劼的人,告诉了我们——

为何一个人能感动一座城市,一种精神能点燃一个时代。

新闻推荐

再见,我的初中 蚌埠四中 高一(7)班 金席瑞

三载是眷恋抑或离愁初中是你我年少的印记岁月斑驳不悔的流年也曾春风得意也曾茕茕伶俜曾几何时你我笑靥如花戎马轻装畅游了天迹忆昔同窗几载却终是逢上了折柳绵绵阴雨难休却道是夺了韵华别了我的...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