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他 子承父业,两代英模他 用壮举感动了一座城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聚焦张劼同志事迹

蚌埠日报 2017-09-25 13:57 大字

张劼工作照。 市公安局供图

编者按

凡人英雄,构筑道德高地;时代楷模,树立精神标杆!

根据中宣部的统一安排,9月18日到19日,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24家新闻媒体记者组成采访团,对张劼和其父亲“两代民警一对英雄”的优良家风传承、张劼在“1·05”危害公共安全重大警情处置中英勇事迹以及他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一贯优秀表现进行了采访。

9月21日起,全国、全省各大主流媒体,以融媒体的方式,全面连续推出张劼同志的事迹报道。《人民日报》于9月22日、23日连续刊发《43秒,穿越生死的抉择》、《唱出生命的倔强》两篇人物通讯,并配发记者手记,刻画出张劼这位普通的人民警察,用英雄壮举感动了一座城市;无独有偶,《光明日报》也在9月22日的头版、9月23日的要闻版连续刊发两篇人物通讯《血与火的淬炼 生与死的突围》《“警界战狼”的成长之路》,配发评论,展现出张劼为人民利益而战、为警察荣誉而战的职业豪情;9月22日,《经济日报》则刊发人物通讯《烈火真金》,配发评论,弘扬了张劼不畏险阻、乐观坚强的时代内涵……

几天之内,如此多的中央级媒体大篇幅、重笔墨报道张劼事迹,记者们用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捕捉、挖掘张劼无私奉献、英勇顽强、冲锋在前的英雄气概。此时此刻,请跟随中央级媒体的脚步,从他们的视角,去发现不一样的张劼。

他破门而入制服歹徒,保护了整栋楼的居民,自己却被深度烧伤

43秒,穿越生死的抉择

——记安徽蚌埠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一大队教导员张劼(上)

人民日报记者 张璁

2016年1月12日,安徽蚌埠下起了大雪,气温骤降,格外寒冷。早上8点半,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外挤满了人。这一天,一位名叫张劼的重伤特警将被紧急转往上海瑞金医院,闻讯而来的大量机关干部、中小学生、社区居民等都揪着一颗心目送着他。有人扶着担架说“坚持住,好好活下去”,有人悄悄将一束鲜花放在了他的身边。张劼的全体战友们列成两排,长长的队伍从抢救室门口一直站到救护车前,当他经过时每个人都向他行一个标准的敬礼。

张劼身上曾经发生过什么故事?为什么一个人能够感动一座城市?让我们把时间拨回一周前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

关键时刻第一个上,用生命做出无悔承诺

2016年1月5日的晚饭时间,已经下班的张劼突然听到了自己手机的响声——可奇怪的是电话只响了一声就挂了。一见是队里打来的电话,多年的职业敏感让张劼下意识感到一定是出事了。

果不其然,当他回拨过去,得知该市光彩小区一栋6层的居民楼上,有人在家中堆放了大量的液化气罐与汽油桶,扬言要引爆整座居民楼。警情重大,周边数万居民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张劼想也没想就立即放下碗筷,主动请缨赶往特警支队出警。

据现场负责先期侦察的特警李龙回忆,当时这栋楼上402室的户主吕某某情绪激动,在房内歇斯底里地大喊大叫,身边的液化气罐和汽油桶随时都有被其点燃的危险。在嫌疑人吕某某的亲友等劝解无效、警方与其谈判陷入僵局的情况下,现场指挥部当机立断决定成立特警突击攻坚小组,挑选了包括张劼在内的5名特警精兵,承担突击攻坚任务。

当时,吕某某所在的402室门窗紧闭,所有能够出入的门窗上每隔10厘米就钉着一块钢板,能够掌握到的屋内具体情况非常有限。谁第一个进去,谁肩负的责任就最大、面临的风险也最大。5人小组分工时,原定是张劼的“徒弟”石磊先上,可这时张劼却拦下了他。

蚌埠市特警支队支队长孙虎告诉记者,常常身处险境的特警多年来留下了这样的传统:危急关头,带“长”的先上,党员先上,结了婚的先上。“你5月要结婚,还是我第一个上,啥都别说了,就这么定了!”已经拥有了一个美满的家庭、当时身为特警支队一大队二中队队长的张劼没有丝毫犹豫。事后,张劼也说,他从来没有后悔过这个决定,除了特警的传统,毕竟他的处置经验更丰富,只有他上才更有把握。

这是一个用生命做出的承诺,浇铸着一个英雄群体生死患难的情谊和临危受命不惧牺牲的担当。

千钧一发间,他牢牢扣紧犯罪嫌疑人的手

401室和402室只有一墙之隔,特警队员秘密翻窗进入了吕某某房屋的阳台。晚8时许,吕某某的情绪突然失控,大叫着:“我要把楼炸了,我们一起死!”

也正在此时,特警队员们突然闻到了一股浓浓的液化气味道。不好!吕某某已经动手了,情况如此危急,已经不能再等了!现场指挥部果断下达了强攻命令。“咚!咚!”破门锤狠狠地砸向阳台门,却发现里面因钢板封得死死的,只砸出了一个小洞,只能勉强进一个人。此时,嫌疑人吕某某也发现了正突击到阳台的特警队员,情绪更加激动,一边大喊“你们进来,我要把你们都炸死”,一边打开两个液化气罐向外放气。

张劼马上伸手进洞猛地掰开了一块钢板,然后纵身钻了进去、冲入屋内。“警察,别动!”此时张劼能够清楚地看到犯罪嫌疑人手上拿着引燃物。

嫌疑人吕某某看到张劼突然愣了一下,正是这争取到的1到2秒钟时间,张劼飞身上前将其双手扣死、抱腰摔到屋内远离液化气罐、汽油桶的一角,死死压在了身下。

就在这一刹那,室内飘散的天然气与挥发出的汽油突然达到了爆燃的临界点——“轰!”一股强大而灼热的火浪瞬间卷过张劼和嫌疑人吕某某的身体,将几名刚刚突入屋内的特警也掀翻在地。

火光一片,浓烟四起。身后配合的消防队员很快压制住燃烧点,几名突入的特警队员也清醒了过来,互相呼喊寻找,却唯独少了张劼。谁也不能丢!返身回去,终于在房间靠近墙角的地方,听到了张劼微弱的声音。而队员们发现张劼压在嫌疑人的身上,手还牢牢地扣紧他的手。

从开始破门,到处置完成,整个过程只有43秒。而43秒过后的张劼,全身30%的面积已经有深二度烧伤。战友们发现他时,他的脸上已经烧得面目全非……

事后,警方从屋里清理出10只液化气罐、2个汽油桶,其中5个气罐的阀门已被拧开,1个汽油桶的盖子被打开。有关部门事后估算,如果这些易爆物被全部引爆,其威力相当于800颗手雷。这意味着,行动如果再迟两秒钟,后果不堪设想。

一个人的壮举感动了一座城

楼下救护车刺耳的鸣笛穿透了冬日的夜幕,张劼被战友们抬出现场时,所有人都惊呆了:全身炭黑,一点肤色也看不到,烧焦的衣服黏附在身体上;面部已分不清哪是鼻子、哪是嘴巴……

剧痛一波波袭来,张劼的身体在剧烈地抖动着。张劼事后回忆,那时他只恍惚间听到现场围观的一位大妈动容地喊道:“多好的孩子,赶紧救救他!”

被紧急送到医院的张劼,因为呼吸道被烈焰灼伤并吸进了大量污染物,当晚他的气管就被切开,并经过6次手术,其间两次下达病危通知书。经过抢救,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

张劼的壮举感动了整座城市,大街小巷都在谈论着这位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英雄。那几日,许多市民听闻张劼重伤的消息,都自发从四面八方赶到医院想看他一眼,医院的走廊被挤得水泄不通。当张劼的事迹被人写下传到网上,这个年轻特警绽放的精神力量,让成千上万的网友为之动容、点赞,无数火热的留言跟帖都在为他祈福、向他致敬。

无论如何,让英雄活下来!这是那一刻人民群众最殷切的盼望。张劼的伤势极重,仅凭当地现有的治疗手段与技术并不足够,于是决定将张劼立即转往上海,让英雄得到最好的救治。于是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在事件过后的第三天,当张劼的生命体征平稳,从死亡线上挺了过来并清醒之后,面对在身边守着的父母,他用手写板艰难写下四个字:“只有我上!”张劼的故事,在全社会感动了越来越多的人。

唱出生命的倔强

——记安徽蚌埠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一大队教导员张劼(下)

人民日报记者 张璁

“这么久没锻炼,腹肌都没了,努力把腹肌再捡回来。”这条去年11月22日的微博,刷爆了网络。

看似再平常不过的微博,为什么能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原来,它发自一个名为“特警张劼”的微博账号,而博主本人正是10个月前在安徽蚌埠“1·05”危害公共安全重大警情处置中,那个因不顾生命危险保住一整栋楼、自己却被爆燃的火浪重度烧伤的特警张劼。

在微博里,他第一次附上了两张自己当时的自拍。尽管照片里的容貌已经面目全非,但人们还是认出了他:那个曾经感动了整座城市的英雄张劼回来了!这条微博迅速成为热门,到今天转发量已超过1万,评论数超过4万,更有21万多人为他点赞。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他。他经历了什么?他现在又怎么样了?越了解张劼的人,越能体味到“英雄”两个字沉甸甸的分量。

只在梦里才喊疼

一起执行突击的特警李龙回忆说,那晚当张劼被从“1·05”事件现场抬出来时,浑身剧烈颤抖的他却还在强撑着问战友:“你们都没受伤吧?”在场即使再坚强的人,那一刻也没有不落泪的——要知道当时张劼的气管已经严重灼伤,全身烧伤面积达到30%!

几天后,当战友们再次见到张劼时,看到的是他气管被切开、浑身炭黑、血肉模糊的样子,而且还全身插着管子,咧开不成形状的嘴只是想拼命多吸进一些新鲜空气……

从安徽蚌埠到上海,从瑞金医院到武警医院,再转至上海九院,张劼先后经历14次大手术、40余次植皮。每一次植皮换肤,都是脱胎换骨的磨难,都是撕心裂肺的煎熬。有时候手术是不能用麻醉的,医生心疼张劼,就说:“你喊出来吧,也许可以减轻点疼痛。”但是张劼咬咬牙都忍住了。每一次手术下来,被褥都要换一次,因为被血水浸透了好几层。“从来没听他喊过疼,只有等到睡着了才能听到他的呻吟。”张劼身边的人回忆说。

在那段时间里,虽然伤口在渐渐愈合,但许多常人的自理能力,对于他来说却是一种奢望。吃饭就是其中之一——有时候吃了几口,血水就从口中溢出;连睡觉也成了问题——由于要矫正口型,他睡觉的时候口中含着扩张器,因为伤口没能回位,睡觉不能闭眼。特别是天气一有变化,张劼的身体就瘙痒难忍。这些病痛的折磨让往昔那个健硕强壮的小伙子体重一下子掉了10余斤。

但这些张劼都挺了过来,他说,那些时刻确实非常难熬,但一定要活下去。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就会离恢复更近一点,也就一步一步地走了过来。

一对父子,两代英雄

直到遇到张劼的父亲,才知道他之所以成为“硬汉”并非偶然。

张劼的父亲叫张留成,退休前也是一名警察,在上海铁路局蚌埠铁路公安处工作。2000年6月8日中午,张留成在下班途中突然听到有人在大喊“救命”!他回头一看,只见两名男子正穷凶极恶地追砍一名十五六岁的女孩。“住手!”张留成大喝一声,扔下自行车飞奔过去。他一边用身体挡在女孩身前护住她,一边赤手空拳与歹徒展开激烈的搏斗。然而丧心病狂的歹徒挥舞着手中的刀,如雨点般地砍过来,张留成因失血过多瘫倒在地。经抢救,张留成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但他的头部却留下了6处裂伤;左耳多处受伤,仅剩下一点点皮连着脸颊,刀伤裂口长达13厘米;颈部和胸部也有13厘米长的裂伤,全身上下一共缝了103针。

早在1974年,张留成在南京火车站执行任务时,也曾迎着砍刀与嫌疑人生死搏斗。如果不是皮带挡了数刀,他很可能当时就牺牲了。这位英雄的父亲,后来被安徽省公安厅荣记个人一等功,而他的故事也深深地印在张劼的成长之路上。“以后要成为像我爸一样的警察!”张劼说,他从小在心里就埋下了这颗愿望的种子。张劼父亲内心也希望子承父业,不过张劼的母亲起初希望儿子能进入自己所在的供电系统,从事一份安稳的工作。

然而,母亲最终还是没能拗得过儿子,张劼高中毕业后报考了警校,并最终成了一名特警。父亲的言传身教,是张劼从警之路的起点,对此有人动情地评价道:“一对父子,两代英雄。”

被火烧过才能出现凤凰

许多记者在采访张劼时,都有一个问题很难问出口:“出院以后,你照过镜子吗?”

原本每个人都在担心这个问题会戳到张劼的伤心处,但是张劼本人的反应却大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烧成这样,也不过就是走在大街上别人会多看两眼,有什么!”

张劼这话不光是嘴上说说,他的阳光、自信、坚强让每个接触过他的人,都能感受到强大的正能量。受伤后,张劼开通了微博,时不时就在网络上用自拍展示自己的恢复进度,毫不在意自己的面容;而且他还与网友们经常打趣互动,晒出自己锻炼的照片。

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作为一个刚刚从鬼门关上转了一圈回来的人,张劼为了尽快恢复体力,在病房里就开始做起了俯卧撑。一开始他一天要做300个,到现在竟然已经能够做到一天700个。

去年年末,在公安部的全国首期“公安楷模”表彰会结束后,张劼的女儿去车站接回家的爸爸。张劼紧紧搂着女儿。这么多年,他没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接送孩子,很少带着孩子出去玩。

“孩子,爸爸想送给你一件最喜欢的礼物,说吧,你要什么?”女儿抬起头,张着闪亮的眼睛说:“爸爸,我什么都不想要,我只想要爸爸以前的样子!”

张劼知道,想完全恢复过去的容貌或许已不可能,但他的精神却正在脱胎换骨。张劼说,他最爱听的是五月天的《倔强》,歌词就像在唱他的故事一样:“你说被火烧过才能出现凤凰,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

烈火真金

——— 记安徽蚌埠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一大队教导员张劼

经济日报记者 白海星 通讯员 苗成韬

面部、头颈、后背、四肢大面积烧伤,呼吸道被严重灼伤,全身烧伤面积30%,达深二度烧伤——在参与处置“1·05”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重大紧急警情时,时任安徽省蚌埠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一大队二中队中队长张劼英勇负伤。

如果时光倒流,在危急关头会如何抉择?9月19日,记者采访正在漫漫治疗康复路上艰难跋涉的张劼时,他的答案掷地有声:“我是共产党员,危急时刻就该冲上去!”

舍生忘死的“淬火英雄”

2016年1月5日18时许,已下班正在就餐的张劼接到上级指令:蚌埠市经济开发区光彩小区A区2栋1单元402室住户吕某某在家中堆放了若干液化气钢瓶和汽油桶,扬言要引爆居民楼。有着多年处置突发事件经验的张劼深知警情重大,他立即放下碗筷赶往特警支队出警。

在勘察当时情况后,现场指挥部决定成立特警突击攻坚小组,挑选张劼等5名特警精兵,承担突击攻坚任务。在确定职责分工时,张劼主动请缨,“我有处置经历,门破开后,让我第一个冲进去,我来控制住嫌疑人”。处置过程中,吕某某突然情绪失控,大叫“我要把楼炸了,我们一起死”。

当晚8时许,现场指挥部果断下达强攻命令,特警突击攻坚小组执行强攻计划。张劼同战友秘密翻窗进入阳台,在对阳台门进行破拆时,才发现阳台的门窗与正门一样被钢板条封死,几次撞击破拆未见成效。此时嫌疑人吕某某已经发现突击上阳台的特警队员,情绪异常激动,连续大声喊叫“你们进来,我要把你们都炸死”,并打开两个液化气罐向外放液化气。情况万分危急,在多次对门撞击破拆后,门板被破拆出一个洞,但由于钢条横在中间,只能勉强进入一个人。张劼丝毫没有犹豫,第一个冲入屋内,顾及不了钢板的划伤,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迅速控制嫌疑人”。就在此时,“嘭!”的一声巨响,爆燃发生了。张劼和紧随其后进入的队员被灼热的气浪掀倒,屋内顿时一片火海。张劼本人全身30%面积深二度烧伤,经历6次手术后,才脱离生命危险。之后,消防官兵从屋里清理出10个液化气罐、2个汽油桶。其中,5个气罐的阀门已被拧开,1个汽油桶的盖子被打开!有关部门事后估算:10个10公升液化气罐和2个30公升汽油桶,一旦爆炸,威力相当于引爆40公斤TNT炸药或800颗手雷。而当时这栋楼里住着48户200多名居民。危急关头,张劼将生死置之度外,以血肉之躯制服暴徒,避免了一起重大人员伤亡事件。

反恐处突的“特警尖刀”

从警16年,张劼由一名稚气未消的新警逐步磨砺成长为特警精英,各种急难险重警情处置中总有他智勇刚健的身影。2008年3月12日,蚌埠市禹会区良子足浴店突发歹徒持刀劫持女员工事件。在多方谈判无果后,张劼和战友们在“声光失能弹”的掩护下,强攻突击,成功解救人质。危急时刻,迎着寒气逼人的匕首第一个冲上去将嫌疑人扑倒的,正是张劼。2009年7月2日,蚌埠市八一化工厂对面住宅楼一名歹徒持凶器劫持一名妇女,张劼再次成为突击主攻成员,为成功解救人质、生擒犯罪嫌疑人,发挥了重要作用。“我来!”“我先上!”这是张劼的口头禅。在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不容其他人分辩,他就第一个冲了上去。

2000年参加工作后,张劼一直战斗在反恐处突第一线。他的身手和果敢在警队有口皆碑,是训练中出了名的“拼命三郎”。

张劼是家里的独生子,但却没有“骄娇”二气,他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的人。治兵先治长,在训练方面,张劼首先对自己“下重手”:俯卧撑一口气就是200个,仰卧起坐连续做到600个;10公里越野,大热天里加穿两件防弹衣、寒风里仅身着背心短裤,绕着周长10余公里的龙子湖,一跑就是几圈。通过不断努力训练,张劼在警队成为了顶尖人才。作为中队长和支队选定的战训教官,张劼也带出了很多徒弟,他科学训练、严格要求,在打造自己的同时,也打造出了他的精英二中队,像刀一样锐利。

笑对磨难的“钢铁战士”

经过“1·05”事件,张劼气管烧伤严重,全身烧伤面积达30%。战友再见到张劼的时候,看到的是气管被切开、浑身炭黑、血肉模糊,浑身插着管子,咧开不成形状的嘴巴拼命想多吸进一些新鲜空气的张劼。随后的3天,医院先后两次下达病危通知书。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竭力与死神搏斗。第三天,张劼的生命体征平稳,从生死线上挺了过来,他清醒之后,用手写板跟父母说的第一句话只有四个字:“只有我上!”

从蚌埠到上海,从瑞金医院到武警医院,再转至上海九院,张劼先后经历14次大手术、40余次植皮。每一次植皮换肤,都是脱胎换骨的磨难,都是撕心裂肺的煎熬。有时候手术是不能用麻醉的,医生看着疼痛难熬的张劼,就说:“你喊出来吧,也许可以减轻点疼痛。”张劼咬咬牙都忍住了。刚能开口说话,张劼就把电话打到队里问东问西;治疗的间隙,刚能下地走动,他就跑回队里了解训练情况,指导队员参加全省技术大比武活动。

为了尽快恢复体力,张劼在病房里做起了俯卧撑,一开始一天300个,现在一天可以做到700多个。张爸爸和张妈妈一度担心帅气的儿子是否能够接受以后的相貌,一度不敢在房间里放镜子。但张劼表现得比父母想象中坚强。乐观向上的张劼还开通了微博,发康复的状况,晒恢复锻炼的成果,甚至还发了受伤的照片,与网友打趣互动。“死我都过来了,以后要更好地活着。”他对待生活的阳光、对待工作的渴望,就像超人一样感染着身边所有人。

如今的张劼已如凤凰涅槃一般完成人格的升华,重归警队,他在继续着他的使命——时刻做老百姓的守护者。

血与火的淬炼 生与死的突围

——记安徽蚌埠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一大队教导员张劼(上)

他,是英雄之后。子承父业,两代英模。

他,是拼命三郎。冲锋陷阵,反恐处突。

他,是帅气暖男。亲切热心,铁汉柔情。

——他,就是张劼,安徽省蚌埠市公安局特警支队的一名特警。

光明日报记者 李陈续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李睿宸

“我打头阵,你们都不要跟我抢!”

“光彩小区A区2栋1单元402室,嫌疑人想自杀,买了液化气和汽油,扬言要引爆居民楼!”2016年1月5日,已经下班的张劼听到警讯,马上又返回特警支队。

这栋位于蚌埠市经开区的居民楼总共有48户家庭,约200多名居民,一旦嫌疑人引爆液化气和汽油,后果将不堪设想。考虑到情况的危急,现场指挥部成立了特警突击攻坚小组,由张劼、李龙、石磊等五名队员组成。“我第一个上吧!”石磊自告奋勇。“不行!你5月份就要结婚了,还是我打头阵吧,你们都不要跟我争了!”作为当时特警支队一大队二中队的队长,张劼把石磊拦了下来。

经过反复侦察,张劼发现嫌疑人把门窗用钢板和木条牢牢钉死,又在外蒙上厚厚的塑料罩子。透过窗户缝隙,张劼看到屋里的确有大量的液化气瓶和汽油桶,嫌疑人站在死角处,很难用狙击枪射到。张劼等人脱掉厚重的防护服,潜伏在402室的阳台,随时准备突击。

20时许,嫌疑人的情绪突然暴躁起来:“你们不要进来,进来我就炸死你们,我谁也不想谈了!”此时已经潜伏在402室阳台的张劼等人甚至闻到了液化气的味道,情况万分危急,现场指挥部果断下达了强攻的命令。

张劼和李龙等人对阳台门进行破拆后,张劼首先钻进了房间内。看到嫌疑人在弯腰引燃汽油桶,他一个箭步冲上去,将嫌疑人拦腰抱住、手锁死。可就在张劼扑倒嫌疑人的一瞬间,一根在汽油桶旁的棉布已经被点燃。爆燃还是发生了,张劼和紧随其后的队员被气浪掀倒,屋内顿时火光冲天。

消防水枪随后将大火扑灭,几位队员在客厅发现了和嫌疑人躺倒在一起的张劼。据李龙回忆,当时张劼的气息已经很微弱了,但是他仍然死死地按住嫌疑人。

“醒着是不怕疼的超人,只有睡着的时候才会呻吟”

张劼在第一时间被送到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病人的面部、头颈部、后背及四肢大面积重度烧伤,呼吸道也受到严重灼伤,必须马上手术切开气管治疗,否则会有生命危险。”听到大夫的诊断,张劼的母亲瘫倒在地,几近晕厥。

在之后的三天里,张劼游走在生死边缘。父亲张留成两次收到医生下达的病危通知书,同样身为警察,他虽然痛心,但却无比镇定,他坚信儿子能够醒过来。“生命体征平稳,命算是保住了。”听到医生的这句话,所有人悬着的心都放了下来。可是此时的张劼全身烧伤面积达30%,浑身炭黑、血肉模糊,甚至连嘴都张不开。“他就像一个烂桃子,摸一摸他,感觉皮和肉都会随手被带下来。”张留成回忆道。

为了接受进一步治疗,张劼在2016年1月12日被送往上海瑞金医院。转院的那天,在医院的大厅里,张劼的队友列队为他送行。很多群众自发前来为张劼鼓劲:“张劼,加油!”“张劼,等你回来!”此时的张劼已经恢复了意识,但是还不能讲话,他只能缓缓地伸出右手,向大家竖起大拇指。

在瑞金医院一个半月的治疗,是张劼最难熬的一段时光。一次次疼痛难忍的植皮,一台台撕心疼痛的手术,张劼却从来没有喊过一句疼,没有掉过一滴泪。“张劼醒着是不怕疼的超人,只有睡着的时候才会呻吟。”张留成心疼地对记者说道。

“我要尽快恢复体力,努力把腹肌捡回来”

离开瑞金医院后,张劼辗转多家医院进行治疗。在这1年零8个月的时间里,张劼经历了14次手术。“现在我身体上的疤痕已经趋向稳定,身上的植皮一次性存活,功能也大部分恢复。”张劼对记者说。

2016年11月20日,张劼开通了微博。在他的微博里,你看到的是一个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的阳光青年:发手术的进展、晒锻炼的成果、与网友频繁互动……常人很难想象张劼是怎样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就能将心态调整得如此积极向上。

那时的张劼刚从瑞金医院转到上海武警医院。在武警医院的卫生间里,张劼第一次看到烧伤后的自己。“说没有感觉是假的,肯定是失落的。”张劼回忆那时的自己,“毕竟前后的差别太大了,我都不认识自己了。”可是天性乐观豁达的张劼并没有让这份失意持续太久,很快他便给自己定下目标:“我每天都要出门去散步,强迫自己去面对别人。”“刚开始出去,回头率挺高的,自己的心情也是五味杂陈。不过我告诉自己,一定要适应。‘鬼门关\’都闯过来了,这点事情还能难倒我?”

现在,张劼已经回到了队里。“有什么职位我就干什么职位。”张劼说道。在前段时间队里准备全省技术大比武时,张劼每天都跑到队里去了解队员的训练情况,甚至亲自下场指导。为了尽快重回工作岗位,张劼在病房里就做起了俯卧撑,“现在一天可以做700个,我要尽快恢复体力,努力把腹肌捡回来。”张劼信心满满。

张劼被人们誉为警队中的英雄,他却认为自己只是尽了一名人民警察应尽的义务。“警察的群体里从来不缺英雄。人民警察为人民,我们要对得起身上的这身警服!”张劼目光坚定地说道。

“警界战狼”的成长之路

——记安徽蚌埠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一大队教导员张劼(下)

光明日报记者 李陈续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李睿宸

14次手术,40余次植皮,从奄奄一息到挺过生死线,从五官难辨到植皮换肤,从神志不清到归队训练,张劼用了1年零8个月的时间浴火重生。现在的张劼被人们称为“警界战狼”“人民英雄”,可是了解他的人都清楚,从一名普通民警成长为警界英模,张劼经受了怎样的人生历练。

两代英模 人民卫士

1980年春天,张劼出生在蚌埠市的一户普通家庭。父亲张留成是蚌埠铁路公安处的一名铁路警察,母亲张萍在供电局工作。张劼家中挂着一面锦旗,上面写着“两代英模 人民卫士”。这是张劼和父亲最珍贵的物件,因为它见证了父子两代警察的忠诚基因。

2000年6月8日中午,刚刚参加完单位文化节开幕式的张留成骑车回家。半路上,他看到两个持刀歹徒正在追赶一个女孩,女孩的腹部已经挨了一刀。情况危急,张留成放下自行车飞奔过去,一边护住女孩,一边和歹徒搏斗。虽然身中数刀,但张留成一直将女孩护在身后,最终他因失血过多,瘫倒在地。

张劼在第一时间赶到了医院,当他看到父亲时,不禁惊呆了。张留成的头部有6处裂伤,左耳只剩一点点的皮连着脸颊,颈部和胸部有几道10多厘米长伤口,全身共缝了103针。那时的张劼即将警校毕业,抚摸着父亲身上被鲜血染红的警服,英雄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发芽。

2016年1月5日的那场处突中,张劼临危不惧、舍身为民,看着张劼被烈焰灼烧成黑炭的模样,张留成没有掉一滴眼泪。“我从来没有后悔让儿子去做警察,即使是在今天,我仍然为他感到骄傲。”张留成字字铿锵。

做钢刀上的刀刃

做一名警察是张劼从小的梦想。2000年,张劼警校毕业,加入公安队伍。

“警察很帅,可以穿制服,还能拿枪。”幼时的张劼对于警察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帅气挺括的警服和一招制敌的武器。从警16年,现在的张劼认为警察二字中包含的是对人民的守护、对法律的维护、对正义的执着。“特警队员就像一把把钢刀,战斗在维护社会稳定的最前沿。我们每天遇到的都是别的警种处理不了的警情,而这种成就感也是别人体会不到的。”张劼至今都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特警支队的队员会聚了各路精英,刚到特警支队时,张劼身形瘦削,体力和耐力远不及人。为了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每天下午的5公里越野训练中,张劼都会加穿两件老式钢板防弹背心。别人跑5公里,他就跑10公里,甚至15公里。有一次打靶,一块从子弹壳上蹦出的碎片扎进了张劼的面颊,而他却不顾满脸的鲜血,猛地拔出碎片,用纱布按住伤口说:“没事,继续!”然后又投入了训练。

张劼把汗水和血水洒在了训练场上、健身房里、装备库中。在这样的“魔鬼训练”下,张劼的耐力、爆发力和健美的体型都是全队最棒的。“张劼现在是全队的样板,他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技战术素质都是超强的!”张劼的队友没有一个不佩服他。

背靠强大团队从无畏惧

刚入警队时,张劼被分配到了巡警支队,2008年特警支队成立,张劼又成为这支精英队伍的一员。

石鑫是张劼刚入队时的师父。在石鑫的言传身教下,从专业技能到实战经验,张劼经验逐渐丰富,开始主动请缨打头阵。从抓获一般嫌疑人到吸毒嫌疑人,从抓捕逃犯到抓捕杀人犯,再到处置突发事件,张劼逐渐成为队里的主力。“我从来没害怕过。我们是个强大的团队,放心把后背留给队友。队友之间的默契都是用心、用命换来的。”

“关键时刻就让一大队上、让二中队上、让张劼上!”特警支队支队长孙虎告诉记者。2014年4月,特警支队在处理一起涉黑团伙的案子时,需要派人先去嫌疑人藏匿的山林侦察。张劼主动提出:“我去!那地方我熟悉。”经过两天的踏勘,张劼把上山下山路线和犯罪团伙出入的路线摸得一清二楚。最终按照张劼的方案,该犯罪团伙被一举捣毁。

“1·05”警情的成功处置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事件的发生,当人们将功劳归于张劼时,他一再强调这是团队力量的结晶,“我就是一名普通的队员,换成是其他队友,他们也会这么做”。

经过血与火的淬炼、生与死的突围,张劼用英勇的壮举诠释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庄严承诺,他的英雄事迹也成了当代警魂的最佳注脚。

新闻推荐

融入爱心的“熊猫血”更珍贵 □袁玉柱

近几日,“熊猫血”女子杨慧患病急需输血的消息牵动着广大市民的心,9月21日的《淮河晨刊》也以《女子急需“熊猫血”全城动员寻血源》为题进行了报道。目前已有多位市民伸出援手献血,为杨慧解了燃眉...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