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7千年前淮河考古遗址 见证中华早期文明起源

市场星报 2017-06-10 06:42 大字

今年6月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也是第12个文化遗产日。昨日,由省文化厅、蚌埠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一系列以“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为主题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安徽省主场活动在蚌埠市博物馆和市民广场亮相。现场,蚌埠市特色非遗项目展演,传统技艺类项目和民俗项目的展览展示,让市民近距离感受了文化遗产魅力,大饱眼福。   

市民近距离感受文化遗产魅力

启动仪式现场,花鼓灯舞蹈《兰花湾淮水情》、五河民歌《摘石榴》等多个极具韵味的民俗表演凸显了蚌埠特色,赢得大家阵阵掌声。杨氏微雕、葫芦雕刻、虎头鞋等一大批非遗技艺传承人通过现场演示和热心的介绍交流,让众人大开眼界。而在蚌埠市博物馆,“五大镇馆之宝”的亮相,则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前去参观,大饱眼福让人直呼过瘾。

在主会场活动日期间,一批青少年也将走进考古发掘现场,考古专家们会在双墩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向青少年传授“考古是什么”“如何通过考古来印证历史”等知识。“博物馆走进社区”“非遗进校园、进军营”“文博大讲堂”等系列活动都在陆续开展。

主办方介绍,希望通过主场活动宣传安徽省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成果,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提高公众保护文化遗产意识,激励公众自觉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刻划符号对汉字溯源意义重大

作为此次遗产日活动上的一大特色,蚌埠市双墩遗址是安徽省境内发现的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7300年,是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最具地方特色的考古学文化。期间,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以及全国各大高校及文博单位的2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蚌埠,就“双墩遗址与淮河流域古代文明进程”进行研讨并公布了一批双墩遗址的考古新发现。包括人工堆筑的台基和西部陶片兽骨堆积,推断可能与某种祭祀活动有关,由大规模人群聚集活动形成。这都进一步证实了蚌埠作为中华早期文明重要起源地的学术共识。

其中,文物上的刻画符号现被认定是探索中国早期文字起源的重要材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主任、研究员赵志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双墩遗址出土文物中,一些刻画符号蕴含大量的信息,在中国文字起源上占据重要地位,希望能够得到更大力度的宣传。

新闻推荐

8岁女童被父母外“借”用于盗窃 救助机构提起撤销监护人资格案胜诉

据新华社合肥6月3日电(记者刘美子)原本应该在学校念书,8岁女童小媛却被父母“借”给朋友带出去进行盗窃,并多次被抓。为保护小媛的合法权益,案发地蚌埠市救助管理站提起撤销小媛父母监护人资格的诉讼...

蚌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蚌埠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