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重读更有味
[摘要]本报通讯员 闫振田
退休后,有了大把的时间,我把多年收藏的旧书找出来,按照不同的内容加以分类,封面残破的重新装裱,然后一本接一本地读,这些旧书就像久别重逢的朋友,令人感到特别亲切。
重温青年时代
我在部队当兵时,正值“文革”,那时候,新华书店里几乎看不到什么可读的书。我在蚌埠报社参加通讯员培训时,认识了老编辑苗务寅,并交上了朋友。我从他那里借了不少书。秦牧的《艺海拾贝》,郭沫若的八大名剧剧本,郭小川的诗集等,都是从他那里借的。
那时候,看这些书可不敢“明目张胆”,都是偷偷摸摸地看,看后赶快归还。如今出版界一片繁荣,新书层出不穷,想看什么书都能买到。可是那些读过的旧书依然让我怀念,千方百计地搜集这些读过的“旧书”。每次进城,我都到旧书摊上逛逛,能淘到一本旧书,常常喜不自胜。有一次,我在旧书店里看到了《艺海拾贝》,不问贵贱地买下了。
这本书是我的文学启蒙书。当年刚入伍时,写作热情很高,但发表的很少,十网打鱼九网空。苗务寅老师说:“不要急于求成,多读几本书,看看人家怎么写的,基本功打扎实了,功到自然成。”临别时,借给我一本《艺海拾贝》,我如获至宝,尽管当时军事训练十分繁忙,我第天仍抽出半个小时的时间读这本书,读到精彩的地方,还抄在笔记本上。
《艺海拾贝》我看了多遍,把书皮都翻烂了,还给他的时候,我很不好意思,可是他说:“没关系,没关系,书就是看的。”这本书让我的写作水平大有长进,接连在报刊上发表了好几篇文章,后来调到团里当了专职报道员。
如今重读这本书,仿佛重新回到火热的军营,想起第一篇文章、第一首小诗发表时的激动心情。
医学知识 学以致用
《黄帝内经》是年我在旧书摊上淘到的,袖珍精装本,我先后读了数遍。这是我读到的最好的一本中医著作,它让我走近了中医,让我懂得了生命的奥秘,认识了疾病的本质,熟悉了治病的方法,成了全家人的保健医生,为我母亲和岳母的健康长寿发挥了作用,让我母亲和岳母都活到岁高龄。
《黄帝内经》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优美,读到高兴时,我还大声朗诵。这本千年古书为我提供了医学智慧,每读一遍,都有新的体会。今年3月,我应聘到阜阳市老年大学讲中医保健课,在备课时,《黄帝内经》丰富了我的讲课内容,课堂上,老年朋友们和我一起分享古人防病治病良方。
读书激发写作欲望
“好友来如对月,读好书胜观花。”我虽然写了一辈子新闻,但散文是我的最爱。每次逛书店,见到名人的散文集,我都毫不犹豫地买下来,日积月累,攒下了不少好的散文集:孙犁、梁恒、季羡林等几十位散文名家的散文集如陈年老酒,越读越有味道。
读着读着,激发了我的写作欲望,年近七旬却成了“文学发烧友”,写作激情一直燃烧不止。我想在有生之年,边读书边写作,把我一生经历的人和事,拣有趣、有味、有意义的、能给人以启发的故事,都写出来,让自己重活一回。于是我给自己列了个写作计划:写童年的故事,写我的中学时代,写年军旅生涯,写多年的记者经历……近3年来,我陆续写作并发表了多篇散文,其中三分之一发表在省级和国家级报刊上,还有一篇居然得了新安晚报征文三等奖,让我过了一把散文写作瘾。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年来,镜湖区青少年科技实践教育活动成效显著,8月16日上午,蚌埠市教育局、青少年教育相关人士一行七人来到镜湖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参观交流“取经”。据了解,近几年镜湖区重视“科教兴区”,...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